海原甘盐池“北山”中哪些尘封的石窟

海原甘盐池北约5公里,矗立着一座高山,当地人称其“北山”。沿着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进入北山沟谷,弯弯曲曲,一直往里再走大约2.5公里,就会看见一座馒头形的石山,这就是“玉泉山”。玉泉山的半山腰上,镶嵌着6孔大小不等的古老石窟。


6孔石窟依山而建,一字排列,因年代久远,加之没有人维修,坍塌、风蚀加剧,原来一直被积年的土石所壅塞。2007年年底,当地村民自发组织对石窟进行了清理,才使这座尘封已久的石窟得以展现在世人面前。

海原甘盐池“北山”中哪些尘封的石窟

海原盐池老城

石窟全部空着,没有一尊佛像。在石窟旁边,有一块用青石头做成的佛像莲花底座,石块上的莲花雕刻花纹很细致,石块很薄,约6厘米,石块很大,约有1.5米宽、2.5米长,按推断所供奉的佛像肯定不小,但佛像已不知去向。在石窟的台子上有许多彩塑佛像的残小件,据说和石块是在一个石窟里发现的,色彩依旧十分艳丽。现场还留有大量的残砖、破瓦,还有破碎的碑座、石碑等,石碑上的文字已经风化脱落,没能剩下几个字。有几块屋脊和瓦头比较完整,能看出具有元明时期的风格。


查阅《靖远县志》得知,这座石窟名叫“石沟寺”。从现存的石窟遗迹考察,我国石窟开凿约始于公元3世纪,盛于7~8世纪,延及16世纪。著名的石窟寺有甘肃的敦煌、山西的云冈、河南的龙门、四川的大足等处。从目前的发掘情况看,我国依山开凿的石窟主要在西北方地区,石窟内雕刻的主要是佛像或是佛教故事,而盐池北山中的这座石窟石质比较松软、颗粒较大,不宜雕刻佛像,就以壁画、塑像来代替石雕的佛像和佛教故事。


相对盐池北山石沟石窟的开创年代及其发展、兴盛、衰落的历史过程,史籍和地方志中均缺少记载。要了解石沟寺石窟,就需要了解我国石窟寺的发展历程。我国石窟有一个由西向东、由北向南的发展过程,并且出现过两次石窟造像最为兴盛发达的时期,一是南北朝,二是晚唐到宋朝。晚唐之前,中国的宗教文化交流多在黄河流域进行,所以,晚唐之前的石窟寺,基本上都分布在黄河流域,这就形成了南北朝时期,以黄河中上游为中心的我国第一次石窟造像的兴盛发达时期。“安史之乱”后,黄河流域战乱连绵,使得这一地区的石窟造像也逐渐走向了衰落。盐池北山上的石沟寺石窟,也处在黄河流域之中,开凿年代应当在唐代,兴盛在西夏和元代,以后逐渐走向衰落。


中国石窟寺的开凿地多位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活动的中心地区。云冈和龙门石窟的开创,与北魏王朝的都城关系密切,敦煌石窟的出现,是因为它地处丝绸之路的要冲和西夏王朝、元朝有关。盐池的石窟寺也同样处在“丝绸之路”的要冲。盐池是唐代著名的十八大盐湖之一,也是“丝绸之路”长安至凉州北道上的一部分,这条对外贸易商道不仅给古代海原地区带来了经济繁荣,而且在宗教的传播和文化艺术的交流方面,也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到了北宋和西夏时期,海原的经济更是得到迅速的发展,现存的定戎寨、东堡子、盐城子、通会堡等,都是海原经济繁荣、商业兴盛的见证。随着人口的增加、社会的安定以及经济的繁荣,带来了宗教和文化艺术的兴盛。石沟寺石窟正是在晚唐五代至宋朝期间,海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历史大背景下才逐渐发展起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