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大師的泥塑人生

泥塑大師的泥塑人生

山東濟南有一位泥塑大師:他把山東的傳統文化捏的活靈活現,尤其是由他創作的《孔門七十二賢》,代表山東、代表中國走出了國門,喜獲讚譽。他就是王令濤。

王令濤1994年進入一所烹飪學校學習烹飪技術,1996年畢業開始從事廚師職業。但是在此期間,他從未放棄自己愛好的手工工藝,經常參加一些食品雕刻的業餘比賽,雕刻的材料不一而足,面、蘿蔔、各種水果……後來,經過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山東工藝美術大師董鳳岐、周成鑣老師的薰陶和指點,王令濤放棄了他摸慣了的刻刀,開始專注學習鑽研泥塑陶藝技法,將目光盯上最不起眼的泥巴,開始了他的泥塑人生。

王令濤自幼痴迷歷史人物,他漸漸定位於古代先賢的創作,從孔子雕像開始,繼而延展到孟子,孔家弟子的七十二聖賢等等。他的作品人物表情栩栩如生,不再是古代人物常見的呆板的形象,而是具有各自鮮明的性格,就像真人一般有血有肉。但藝術創作哪有那麼簡單,為了讓自己的藝術品更加完美,從頭飾上的零部件,到選取泥巴,他著實下了不少功夫。兩年來,他先後從濟南南部山區各個工地揹回的泥巴足有500多斤,這些泥巴通過王令濤的手變成了人物。時不時,他就會琢磨起人物的動作、眼神,琢磨起怎麼讓泥巴防乾裂,饒有興趣,樂此不疲。

泥塑大師的泥塑人生

泥塑創作最難的是表情和動作,創作的每一座泥塑作品都要符合其自身形象及性格,這就要求創作者在創作之前查閱大量的資料,並用心斟酌每一刀刻下去的深淺度。這一刀雖然是落在泥團上,卻也像極了給病人動手術的大夫,稍有不慎,無法補救。

王令濤的作品,與常見的泥塑藝人創作的誇張形象不同,他更注重尊重原型、尊重史實。在所有的儒家文化主題雕塑中,王令濤最喜歡自己的孔門七十二賢的雕塑。孔門中的七十二賢,古書上的記載有詳有略,也沒有原始圖像。王令濤對於這些信息廣泛蒐藏,參考了大量的圖像版本,最終以戴敦邦的畫作為底本,創作了一套孔門七十二賢的雕塑。乍一看是非常逼真的72座雕像,但其中每一座雕像背後都蘊含了專屬於它的歷史故事或民間傳說。

泥塑大師的泥塑人生

比如說創作顏回泥塑,依據是《論語》中的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通過這個記載可以看出顏回的安貧樂道。再比方說子貢,根據傳說,他是孔子弟子中最為富裕的,同時也是一位外交家,那在做他衣服和配飾時就要特別注意,而且他應該是開口與人交談的。

在印象濟南·泉世界的王令濤工作室內,他說:“今後,我要帶著我的泥塑去到臺灣和國外,向全世界展示博大精深的齊魯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