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清徐東於的迎鼓

“迎鼓”是清徐縣東於鎮一帶地域特色比較強的一種民間文藝形式,也是高白放架火最具特色、最吸引人的地方。

“迎鼓”這項民間文藝活動源於清朝,至今已有近200年的歷史。“迎鼓”的起因和發展是與放架火分不開的,是先有的放架火,後創新與發展了“迎鼓”。

說說清徐東於的迎鼓

據高白一帶的老人介紹,當時民間藝人們感到放架火有些單調,不夠熱鬧、精彩,很想創新一種形式,使放架火時更火爆、更引人注目,並富有文化內涵,以此來烘托放架火活動。他們創新的思路是源自官方欽差大臣出發時,攜帶的儀仗隊聲勢大又氣派威嚴,但不能完全效仿,便在此基礎上立意創新了既熱鬧又獨特的“迎鼓”來慶祝節日。

“迎鼓”最早稱“迎春鼓”,因為農曆正月十五是冬去春來的交替時節,所以有迎春之意。“迎”字有歡迎、希望、盼望、祝願等內涵;“鼓”字有鼓起、豐盛飽滿之意,它寓意著在物質生活上有富有,在精神生活上滿足,所以“迎鼓”既有“迎鼓接福”的心願,也有祈求來年財源滾滾、喜事多多、事業興旺、事事順心的文化內涵。

迎鼓有隊伍龐大、氣勢恢宏、層次繁多等特點,具體編排有儀仗隊、鑼鼓隊、哨吶吹奏隊、社火隊、燈籠隊,還有吹海螺、打口哨的隊伍,這樣配置,雖比不上官方的儀仗隊講究,但作為民間的社火隊來說也夠得上宏偉氣派。

說說清徐東於的迎鼓

迎鼓這項活動在晚上進行,最前的四個燈籠執侍隊和隊伍邊的燈籠隊,起照亮迎鼓隊前行的作用,其意為照亮黑暗,迎來光明。執侍鑼隊為迎鼓隊鳴鑼開道,有喜迎各方神靈、保佑百姓萬事如意之意。同時警示世人,冬已過,春將到,各行各業應勤奮勞作,取得豐收的成果。而後面的嗩吶吹奏、民間社火等活動都是烘托迎鼓隊的氣氛。

高白人在迎鼓活動上組織嚴密,次序清楚,分工明確,任何人、任何社都不能違背“迎鼓”活動的章程。迎鼓隊每社一個,由社首來組織籌辦製作。“迎鼓”開始後,迎鼓隊行進到某架架火地時,那個社的社首便在搭制架火的場地迎接迎鼓隊過火場,這樣依次序進行,一社迎一社,一場接一場,一直到最後一架架火放完為止。

高白迎鼓,由於其內涵豐富,形式別緻,且傳承時長,既是智慧的結晶,更是團結的象徵。故而生根於民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