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讀」薛兆豐:我爲什麼支持收取高額的擁堵費

「悦·读」薛兆丰:我为什么支持收取高额的拥堵费

中國乃至世界上的各大城市都面臨一個共同的問題,那就是道路擁堵。如果大家關注一些新聞,就會經常聽到這樣的消息:春節期間海口的車堵到了海口市外;北京的交通地圖隨便什麼時候打開都是一片“紅”。

很多我們看似免費的公共資源,要是想能夠人人都順心滿意的使用,是要收取巨大的費用才能獲得的,而現在正被公共使用的道路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悦·读」薛兆丰:我为什么支持收取高额的拥堵费

100多年前,有一位叫庇古(Arthur Cecil Pigou)的經濟學家,最早討論了道路擁堵問題。他出版過一部書,叫《福利經濟學》(The Economics of Welfare, 1918)。在書中,庇古舉了這樣一個例子。在A 地和 B 地之間有兩條路,一條是快速通道,一條是慢速通道。快速通道的缺點是比較窄,慢速通道雖然很寬,但泥濘、坎坷。如果人們要從 A 地到 B 地,會選擇哪一條道路?當然,第一個人會選擇比較狹窄的快速通道,第二個人也選擇快速通道,之後的每一個人都選擇快速通道,但隨著車輛越來越多,快速通道開始變得擁堵,車輛行進的速度就一點點地慢下來了。

最終會有那麼一個人,還是繼續選擇了快速通道,但恰恰是由於這最後一人的進入,快速通道上車輛運行的速度進一步下降,下降到了跟那條慢速通道一樣的水平。

庇古說,最後這個人的選擇,對快速通道上的每一輛車都造成了影響,因此,自由經濟不好。當每個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時,就會傷害別人,所以政府應該管一管,要想辦法阻止一些人進入這條比較窄的快速通道。

庇古提出用徵稅的辦法,把一部分司機從這條路上趕走。庇古建議的這種稅,被後來的經濟學家稱為“庇古稅”。庇古是位大經濟學家,他的書非常流行,他的思想也被大家接受。

“擁堵費”是不是可取的呢?可能有人會反對徵稅的方式,因為徵稅從某種角度來說是方便了富人的出行,公路不能公用是否是不公平的呢?但如果從經濟學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或許會有一些不一樣的看法。

01

道路是私人物品

判斷一件物品是私人物品還是公共物品有一個方法:

「悦·读」薛兆丰:我为什么支持收取高额的拥堵费

我們通過這種方式來看一看道路,如果過多人使用道路,就會造成擁堵和無法通行,所以道路時有競爭性的。一條狹窄的小巷,一個人佔用了,其他人就無法使用,所以道路也是具有排他性的。無論是政府還是個人出資修路,都可以免費或者收費供人使用,很多人認為道路是可以完全免費的,這樣的想法是一廂情願的。

2

道路擁堵造成的經濟損失更大

因為道路始終是有限的,每個人都有道路的需求,如果道路的使用成本很低,大家就會想要在特定的時間使用,這樣道路的價值就大大縮小。大家都被堵在路上,既浪費了個人時間,又影響了辦事效率,當堵車嚴重時,整個小時甚至幾個小時都耗在路上。

物理上有形的道路還在,但其實際功效或經濟價值卻已經蕩然無存,甚至適得其反。用經濟學的術語來說,那就叫“公地悲劇”,或“租值耗散”,用日常語言來說就是“經濟浪費”。

3

擁堵費篩選的不是貧富,而是需求

假設在上下班高峰期,人們在原來交通費的基礎上,單程再交200元的擁堵費,每天上下班雙程,按20天工作日算,一個月就是8000元。這樣的擁堵費實在太貴,一般人是付不起的。也就是說,單程交200元的擁堵費足以把大多數人擋在門外,不讓他們上路,把道路空出來。

但這時如果有一個窮人,他太太要生小孩,趕著去醫院。哪怕他付 不起 200 元,他也能借 200 元來付交通擁堵費,將太太迅速送到醫院。

這時候,問題就很清楚了。任何人,當他需要使用道路的時候, 他會拿 200 元來使用這條道路,從而享受到每月支付 8000 元擁堵費 上班的富人的待遇。

從這個角度看,交通擁堵費是巧妙的篩選標準。不是說有錢人就不在乎錢,會整天佔著道路。再有錢的人也會在乎那200元,也會在他不需要的時候把道路讓出來。有錢人也要省錢。因此,擁堵費篩選的不是貧富,而是需求。

4

徵收擁堵費與優化城市道路可雙管齊下

還有人說,別老是想著收擁堵費,道路擁堵的關鍵是城市道路規劃設計得不合理,先把不合理的問題解決,再說收擁堵費的事情。

這種說法也沒有理解收取擁堵費跟優化城市道路設計之間的關係。其實這兩個做法並不矛盾,可以雙管齊下。但是,我們要知道,一個城市的道路設計得無論多麼完善,到一定程度它還是會發生擁堵的。

更何況,一個城市設計得越得當,提供的服務越周到,來這個城市生活的人可能就越多,擁堵只是遲早的事情。相反,有些城市規劃得不好,發展得也不好, 住在那裡的人就會越來越少,想讓它產生擁堵都很難。

5

徵收擁堵費可以刺激道路供給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收費不能夠刺激供給。

記得好多年前的一個晚上,一位經濟學家朋友給我打電話,她問我在忙什麼,我說我正在寫文章,寫一篇叫“論堵”的文章,我主張收擁堵費。

這位經濟學家朋友很驚訝,她說:你不會真的這麼想吧?我們 經濟學上說價格能夠刺激供給,那是有條件的。比如玉米的價格高 了,種玉米的農民就多了,玉米的供給就會增加,這時經濟學原理是對的。但是對於道路,收了擁堵費之後,出行的成本增加了,但不會因為收了擁堵費,上班的路就多出幾條車道來。提價不能夠刺激供給,所以不能隨便提價。

我回答說:收擁堵費當然不能夠多出幾條車道,但是收了擁堵費以後,那些需求比較弱的人就會被勸退,他們空出來的道路實際 上就是增加了供給。

我們在介紹需求定律時說過,供給和需求並沒有截然的區分,只要價格上升到一定程度,原來的需求者就會變成供給者。這個道理,用在治堵問題上也完全適合。擁堵費越高,人們就越樂意把道 路讓出來。

6

徵收擁堵費的目的就是調節需求

還有人會說,如果這條路徵收了道路擁堵費,其他的道路就會產生新的擁堵。

這是自然的。我們要讓每一條道路都有其價格,都通過價格來調整。豬肉貴了牛肉當然會貴,牛肉貴了雞肉也會貴,這時候人們就可以根據不同食品的稀缺程度,來選擇他們的需要,從而使資源能夠達到最佳的配置。

7

徵收擁堵費有益於窮人

還有很多人認為收擁堵費對窮人是不利的。

在我看來恰恰相反,收擁堵費是對富人的懲罰,是對那些在上班高峰期還堅持一個人開一輛車的人的懲罰。而窮人——哪怕 連公共汽車都要交擁堵費(我們先不考慮公共汽車是否應得到豁 免)—可以聯合起來,十幾個人、幾十個人一起跟那些一個人開 車的富人競價。

每當在冬天上下班時間經過公交車站,看著密密麻麻的人群在等公交車時,我就想,如果真的能收交通擁堵費,公交車都能準點到達,那他們每一個人只需要多付幾分錢或幾毛錢,就都能夠得益了。

事實上,國際上有一些大城市早就開始徵收擁堵費了,倫敦和新加坡都是很好的例子。當然,這種做法還沒有得到更大範圍的普及,其困難不僅僅在於技術,也在於思想。

徵收一些費用也許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但是在沒有萬全之計之前,這也不失為一種調節手段。一般來說,商人熱衷於提供公用物品,比如商場前的噴泉,供人歇息的長廊等,北京,有一家很大的購物中心,叫頤堤港。這家購物中心裡有很多很好的商鋪,同時也有一個巨大的公共空間。稍微唯利是圖一點的開發商,這麼大的空間一定全部或部分拿來做商鋪,收取高昂鋪租的,但是這個設計者這麼做,給了更多的人駐足的空間,同時也吸引了更多的顧客。看似免費的公共空間其實是增加了更多的消費概率。

只有看清免費的本質,才能理解它為什麼是最貴的,也能理解我為什麼覺得應該收取道路擁堵費。

「悦·读」薛兆丰:我为什么支持收取高额的拥堵费

薛兆豐 著

中信出版社2018年7月出版

薛兆豐

“得到”App 《薛兆豐的經濟學課》主理人,著有《經濟學通識》和《商業無邊界——反壟斷法的經濟學革命》。

曾為美國西北大學法學院(Northwestern University School of Law)博士後研究員,為美國喬治·梅森大學(George Mason University)經濟學博士。

本文整理摘編自《薛兆豐經濟學講義》,由戰略合作伙伴中信出版社授權發佈,如需轉載請務必註明作者及作品出處。

「悦·读」薛兆丰:我为什么支持收取高额的拥堵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