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里的權利之爭:當「我們」變成「我」和「你」

文|野子

前幾天我突然接到表舅的電話,大意是表嫂和表哥要離婚,讓我幫忙勸勸。

表舅一家生活在魯中一個小縣城,我和他們每年也就春節假期走親戚時能見一面。表舅能想到打電話找我求助,看來是實在走投無路了。

雖然當今社會離婚率高居不下,但在一個小縣城,一對夫妻離婚,對於整個家族,也得是驚天動地的大事。

約好時間,我先和表哥表嫂微信視頻聊聊。

視頻接通,表嫂先和我一通吐槽:

結婚十幾年來我和兩個孩子一天福也沒享過,孩子都是我一手帶大的。他在家裡不幫我就算了,事業上也一事無成,什麼都幹不好。

一開始,我借錢給他開了一家傢俱店,還開不到一年,就因為經營不善倒閉了,還欠了不少外債。要賬的整天上門,沒辦法,我回孃家借錢替他填上窟窿。

傢俱店倒閉後,他就沒再找過正經工作。沒辦法,我只好找了份餃子店包餃子的工作,工資雖然不高,但最起碼能讓孩子們吃上飯。可你表哥呢?不掙錢養家,整天無所事事,我給他買菜的錢他都能偷著拿去買彩票,你也不想想,天上掉餡餅的好事能讓你遇上?

表嫂說到這時,大概表哥臉上再也掛不住了吧,他搶過手機,情緒激動地反駁:

事情根本不是她說的那樣,我開傢俱店那一年,儘管賺的不多,但基本還是夠家裡用了。

店倒閉後,我雖然沒有正式工作,打的是散工,但多少還是有些收入,要不然靠她每個月那一丁點工資怎麼夠家裡花。

我每個月還要還兩千塊錢房貸,這些她都沒說出來。在她眼中,我做什麼都等於沒做,好像是她一個人在養全家,看把她能的!她脾氣不好,動不動就大嗓門,吼得整棟樓的人都知道,我的面子也被丟盡了,她說忍無可忍,難道我就沒有在忍嗎?

表哥說到這時,身後傳來表嫂的咆哮:

你付出什麼了?你敢說自己有帶過孩子?你給孩子買過衣服了嗎?結婚這麼多年你給我又買過什麼?你給過家裡多少錢,我心裡頭清楚得很,你拿回來的那點錢也就夠給孩子買點零食的!

表哥回頭反駁道:

胡說,你生病住院的費用是誰交的,家裡的水電、煤氣,孩子的學費是誰負責的,你敢說都是你一個人在支出?!

你只是買點菜買點家用品,就抬高自己的地位,貶低我的價值,你也太將自己當回事了……

表嫂的指責聲也越來越大:

你還好意思說,一個沒正經工作的男人,沒有穩定的收入,要靠自己的女人養家餬口,還在這裡不要臉地討功勞,我都替你感到害臊。

反正我可以問心無愧地說,這個家,靠我在辛苦撐著!而你,一點用處都沒有,有你還不如沒有……

這場談話,最終以兩個人的大吵而結束,我關了視頻,心中唏噓感嘆頗多。

婚姻裡的權利之爭:當“我們”變成“我”和“你”

也許很多人會用一種概括性的觀念,去給走向盡頭的婚姻歸因,比如我表哥和表嫂,就會評判一句:貧賤夫妻百事哀。

但一段婚姻的結束,往往有很多重、複雜的原因,可是很多人糾結於表象的矛盾,卻忽視了問題的根本,而問題的根本卻往往是隱蔽的、並不顯化,即使有人有所覺察,也會因傷及自戀,而羞於承認。

我想起去年因感情出現問題來找我諮詢的一對夫妻,他們比我表哥表嫂的經濟條件要高出許多倍,但他們的矛盾問題,卻和我表哥表嫂有著驚人的相似。

這對夫妻,妻子是高中老師,丈夫是大學老師,高薪、高知。但他們來諮詢時,總是不停的計較相互之間的得失,這讓我感到很吃驚,如果我為你做了什麼事兒,你也得為我做什麼事,如果我今晚做了飯菜,明天就得輪到你做,在愛的關係中,這麼斤斤計較,我差點想問:如果事事都算得這麼清楚,誰讓誰佔了便宜都不舒服,那又何必在一起呢?一個人豈不更輕鬆一些?

婚姻裡的權利之爭:當“我們”變成“我”和“你”

這並不是個例,也許我表哥和表嫂的那些相互吐槽、抱怨,聽起來也相當熟悉。在許多現實家庭當中,都可以找得到原型與影子。

很多夫妻在吵架的時候,尤其是妻子,都習慣伸出手指頭一一列舉自己做過的每件事情,掏過的每一分錢,用證據說話,自己在家庭中承擔了多少。

先說完自己的付出,再一條條羅列對方的罪狀,那件事沒兌現承諾,哪件事甩手不管,哪次關鍵時刻掉了鏈子……火氣一上來,也會飆出“是不是男人”“根本就是個敗家娘們”的質問和指責,將對方抨擊得一無是處。

很多女人講這些時,內心都覺得十分憋屈,認為自己一直在為家庭操勞,而另一半呢,卻不履行自己的責任,還總是做些不靠譜的事情。

男人最痛恨女人說他一無是處,這句話足以摧毀他們的自尊。所以男人也絲毫不怯弱,一定要據理力爭、捍衛尊嚴。

於是,兩人就在這種相互言語攻擊中,越來越怨恨對方。

婚姻是兩個人的社團,一對男女走進婚姻結為夫妻之後,要做的第一件事,且要長期持續做下去的事,就是在觀念上要做出這個轉變:從“我”和“你”,到我們。

這是關乎婚姻能否長久,夫妻關係能否和睦的一種婚姻的態度。否則就會像我的表哥表嫂及找我做諮詢的那對高知夫婦一樣,他們更多地將婚姻看成誰嗓門大誰就當家,誰付出多誰功勞大,對方就應該聽命於自己,這樣一種關係。不是她贏就是他贏,但總有人輸,全都是權力的爭鬥和控制。他們的關係中,只容得下一個人,他們甚至都沒有想去了解一下伴侶的需要和期望,然後將對方的需要當成是自己需要一樣對待。這些對他們來說都是全新的概念。

所有的夫妻都需要練習如何活在“我們”的模型裡面。婚姻是相互滋養和愛護、彼此包容和成全。用實用主義者的話來說,就是:婚姻是一個利益共同體,夫妻“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理念達成一致,才能同舟共濟、不離不棄。

婚姻裡的權利之爭:當“我們”變成“我”和“你”

如果夫妻間太過於注重自己對家庭的付出,過於注重自己的付出能得到什麼回報,那他們並不是在真心地付出,而是在做一場等價的交換。

如果計較得過了頭,婚姻就會失去本身該有的美好,變成了討價還價的菜市場。你對我不仁,別怪我對你不義,半斤對八兩,針尖對麥芒,相互算計,彼此提防,那有這樣觀念的人,哪怕身邊換一百個人,都不會擁有幸福。

蔡康永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

“你覺得TA只愛你70分,於是你一意索取尚缺的30分,這樣做比例對嗎?不是該先投入你七成的心力,去回應TA那七成的愛,然後你若有餘力,再索取尚缺的三成,這才合比例吧。愛情本不能計算,一定要算,建議這樣算。”

“股神”巴菲特在被記者問到“如何做才能配得上成功?”時,他說道:“無論婚姻還是商業,斤斤計較都是大毛病。”

創造一個“我們”的生活,而不止單單是“我”和“你”的生活,需要彼此給予,就像呼吸一樣自然。相互的付出、彼此的感恩,就是婚姻的情感存摺。在我們這個過度自私的社會中,這種存摺的方式變得越來越稀少。

婚姻是一種相互依存的舞蹈,我們必須考慮什麼是深深的關聯,從縱覽整個人生長河的高度和視角,去看待這段來之不易的關係。當我們能看到尤其在人生晚年,夫妻間相互的依存和對彼此負責的可貴,我們才更應該現在就學會用“我們”的理念,來經營好婚姻。

就像馬雲說的那樣:最近流行AI,還有算法。但婚姻的算法是什麼?婚姻是算不清楚的,你愛我多一點,我愛你多一點,最後就是“算了吧”是最好的算法。

婚姻裡,不該是你贏我輸,只有兩敗俱傷。不該是你強我弱,只有“算了吧”的包容和體諒。

只有遇事齊心協力,有矛盾各讓一步,才能相得益彰,白首相依。

好的婚姻,就是不與對方斤斤計較。

打算步入婚姻、和已經身處婚姻中人,都應該不斷學習提升自我,學習正確的婚姻理念,坦然的面對婚姻的各種問題;管控好自己的情緒,防止情緒激發矛盾;學會看見對方的付出,懷有感恩讚美對方;自己通過不斷的學習提升自己的認知和行為,也讓對方為你的優秀而自豪。

楊瀾曾說過:

婚姻需要愛情之外的另一種紐帶,最強韌的一種不是孩子,不是金錢,而是關於精神的共同成長,那是一種夥伴的關係。在最無助和軟弱時候,在最沮喪和落魄的時候,有他(她)托起你的下巴,扳直你的脊樑,命令你堅強,並陪伴你左右,共同承受命運。那時候,你們之間的感情除了愛,還有肝膽相照的義氣,不離不棄的默契,以及銘心刻骨的恩情。

真正好的婚姻,不但需要伴侶間能良好互動、有效溝通,還需要心靈的交互,不是控制不是索取,而是無條件、心甘情願地為愛而付出。

夫妻不只是慰藉與陪伴,還能鼓勵我們超越自我、能激發我們去追尋人生意義與方向,並在我們受到考驗時,給我們託底的支持。

婚姻最重要的部分,是看過濾掉激情之後剩下些什麼。

有情義,可患難與共。

有責任,可不離不棄。

有默契,可相偎相依。

相互成全、彼此扶持、風霜與共、生死可託。

願你相信、願你擁有。不計得失,終獲真愛!

婚姻裡的權利之爭:當“我們”變成“我”和“你”

野子,原名李榮,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國家二級心理督導師、沙盤遊戲寫作導師、舞動治療師、全國多家公益組織心理疏導志願者、歷任十餘年電臺心理夜話類節目主播。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出版《玫瑰生涯.女性幸福人生全攻略》、詩集《地脈》、《靜美之季》等。


關注更多精神心理問題,請關注好心情互聯網醫院微信公眾號,2萬名精神科、心理科醫生為您的身心健康保駕護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