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惠城之美|歷史印記——陳炯明的惠州情結

鱷湖邊的一個小山坡

有座建成不久的仿洋建築

——陳炯明史料館

它的濃濃民國風與山上雜亂的民居

顯得格格不入

發現惠城之美|歷史印記——陳炯明的惠州情結

在西湖風景區中,這是一個被冷落的景點,它背後的山崗上,長眠著一位曾經吒叱中國政壇的梟雄。他由惠州淡水舉義登上歷史舞臺,一度開創“惠州人的廣東”,他與孫中山決裂後,在廣東苦戰三年,最終以惠州易手為標誌被逐出歷史舞臺。他帶著失敗者的遺憾歸骨惠州,連同“聯省自治”的理想,被世人遺忘在紫薇山下。

陳炯明史料館是一座二層建築

館內陳列了陳炯明家世與早年生活、

參與晚清革命、督粵與反袁、漳州護法、

討桂治粵、兵變與兵敗、

創建中國致公黨七個部分

展廳雖然簡約,但史料豐富

圖文並茂,簡明利落

徘徊在這座小洋樓裡

歷史的風煙就在面前漫卷

近代的烽火又再熊熊燃起

發現惠城之美|歷史印記——陳炯明的惠州情結

發現惠城之美|歷史印記——陳炯明的惠州情結

窗外就是陳炯明的墓地,歷史與現實在此交錯,與對面豐山上高聳的東江人民革命烈士紀念碑相比,高約三米的陳炯明碑亭顯得很不起眼。當年國學大師章太炎題碑名時,不寫名“炯明”而題字“競存”,這是陳炯明28歲入讀廣東省政法學堂時所取的字,源於“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即便如此,墓園在十年浩劫仍難逃噩運,當紅衛兵掄起12磅大錘時,那方厚達三十公分的花崗岩大碑紋絲不動。第二天,小將們運來炸藥,不料碑亭早被一群貧下中農團團圍住,他們擔心炸墓殃及民房,極力阻止。因為這些“覺悟”不高的老鄉,陳炯明墓得以倖存。

清光緒四年(1878年)1月13日,陳炯明出生於惠州府海豐縣聯安白町村,這天陳父考中秀才的捷報傳到家中,雙喜臨門讓他喜不自勝,於是給兒子取乳名“捷”,希望兒子未來捷報頻傳。二十年後,繼承父志考取秀才的陳炯明,目睹清廷對外腐朽無能,對內殘酷鎮壓,在書齋寫下“鼠骨未燒爐有恨,龍頭不斬劍無功。”的詩句。1900年10月,惠州三合會首領鄭士良受孫中山指派,在歸善縣發動三洲田起義,海豐洪門會眾千餘人在大嶂山響應,因錯失起義時機,遭到清軍圍剿。庚子惠州首義失敗了,這極大地刺激了正在惠州遊學的陳炯明,他憤清廷之殘酷腐敗,終於走上圖謀民主的革命道路。

發現惠城之美|歷史印記——陳炯明的惠州情結

1911年,同盟會的第十次起義在廣州失敗,這個延續了260多年的腐朽帝國也行將就木。革命勝利的前夜,流亡香港的陳炯明結識了小自己六歲的精神導師劉師復,這是一個狂熱的安那其主義者。安那其主義就是無政府主義,奉行無政府、無宗教、無家庭,各盡所能,各取所需,老有所養、幼有所依,百姓互助合作,沒有貧窮,也沒有剝削。劉師復的描繪,成為日後陳炯明漳州新政的根本思想。陳炯明構築了他“自治、聯省、聯邦”三大步驟,他以後的政治生涯都與這緊密相關。在陳炯明的努力下,漳州成為全國首善之區,閩南二十六縣被時人譽為“閩南的蘇俄”。陳炯明這顆中國的政治明星,也成為廣東百姓翹首盼望的救星。因此,陳炯明才能以弱勝強,一舉蕩平廣東全境。

近代中國曾有一個夢想,在當年可謂轟轟烈烈,如火如荼,它就是萌芽於晚清的地方自治。陳炯明是1920年“聯省自治”運動的倡導者,他與湖南譚延闓,四川劉湘,東北張作霖一樣,都寄希望於開闢第三條道路,在南北對立中夾縫求生。但自治最後成為軍閥割據的藉口,加劇了黷武主義盛行,間接造成民不聊生。將陳炯明推下深淵的“六一六”兵變,其實蘊含著歷史的必然。孫中山與陳炯明之間的矛盾變得不可調和了,集權與分權、中央與地方,統一與分離。辛亥革命雖然結束了封建帝制,但中國又陷入內戰紛起的亂局,陳炯明憑藉軍事實力制肘北伐,他的“聯省自治”與孫中山統一中國的理想南轅北轍,這對革命同志分道揚鑣只是時間問題。

與陳炯明決裂之後,孫中山為去除北伐後顧之憂,揮師討伐陳炯明。1923至1924年,孫中山兩次親征惠州,終因城高牆厚久攻不下。被圍城半年的惠州,居民食不裹腹,餓俘遍野,慘不忍賭,孫中山顧及惠城百姓,不得不下令撤軍。陳炯明遂重整武力反攻廣州,在幾年的拉據戰中,孫中山意識到不徹底打垮陳炯明,廣州政府將永無寧日,而依靠滇桂軍閥也不可能打敗陳炯明,更別說統一中國,這促使孫中山走上了聯俄聯共的道路。國共合作的成果,就是徹底端了陳炯明的老巢惠州。

發現惠城之美|歷史印記——陳炯明的惠州情結

1926年陳炯明兵敗隱居香港,在窮困中寫下《中國統一芻議》,闡述了他的亂世中華聯邦夢。在生命彌留之際,他囑咐身後歸葬惠州紫薇山,這曾是他打算建“西湖醫院”的地方。1934年農曆三月初一,陳炯明任廣東省長下令禁菸的日子,寄存香港東華義莊已超過半年的陳炯明靈柩,終於移葬惠州,國民黨政要及民國先賢三百餘人前來拜祭,各方輓聯近兩百幅。曾與陳氏兵戎相見的蔣介石,居然捐來三千元賻儀金,這位曾登永豐艦護衛國父的冤家對頭,為陳炯明廉正潔身所感動。出於對一代梟雄晚景淒涼的同情,汪精衛送來五百元,時任廣東省長陳濟棠捐一千五百元作為修墓費用,又特允給其子女每月一百五十元的教育津貼。陳友雲挽陳炯明聯:“禁了賭博,禁了鴉片煙,一生冒萬難而不辭,敢作敢為,卻算得是個英雄本領;做過總督,做過總司令,到死連半文也沒有,真廉真潔,怎能容在這貪劣人間!”如此風光大葬,也算是對陳炯明早年致力辛亥革命的充分肯定了。

陳炯明墓園曾因山上廣佈紫薇樹而聞名

過去墓前綠草如茵

周圍遍植南洋大杉

一條石階松徑直通山下埠頭

那一灣深而清澈的綠水連通鱷湖

遠眺歸舟涼風習習

好一番幽靜空曠的景象

文革中碑亭雖然倖存,堅固的墓冢、墓亭只被敲掉一些邊角,但守墓室和妻黃氏墓卻被蕩平,長子陳定夏的墓碑也不知所終。1980年代之後,紫薇山上的房屋像雨後春筍,一年年擴建起來,最終滿布紫薇山,將陳炯明墓團團包圍。出於對歷史的尊重,惠州市於2012年對墓園進行全面修繕,除對墓冢、碑亭進行修復,還恢復了墓前廣場及墓園陳列室、管理房、雕塑臺。熾熾炎夏,象徵和平幸福的紫薇花又開了,它告訴我:他們曾經來過,以自由之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