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歷無錫改革開放40年」吳協恩:數量轉質量、體力轉腦力,全面高質量

吳協恩,1964年生於江蘇省江陰市華西村。他是“老書記”吳仁寶的四兒子,從上世紀90年代起成為“天下第一村”市場化和品牌化的有力推動者。2003年7月,他全票當選江蘇省江陰市華西村黨委書記、華西集團董事長,由此成為華西人口中的“新書記”。

吳協恩:“我見證了改革開放40年,中國農村的改革與創新,集體經濟的不斷髮展壯大。創業難,守業更難。難在哪裡?難在‘守’字上。守什麼?如果守在原來的功勞和產業上,是守不住的,守的是優良傳統。而在發展和創新上,如果守了,就真的很難,只要搞明白了‘守’就不難。”

「親歷無錫改革開放40年」吳協恩:數量轉質量、體力轉腦力,全面高質量

當前,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高質量的“高”,就是在解決“有沒有”的問題後,要解決“好不好”的問題;在解決“快不快”的問題後,要解決“久不久”的問題!對照江蘇省委提出的六個“高質量”,華西改革創新的做法和經驗,也可以概括為六個“高質量”:

堅持高質量規劃,既算眼前賬,更算長遠賬;

實施高質量創新,既重老產業,更拓新產業;

培育高質量人才,既能送出去,更能引進來;

提升高質量管理,既講法治化,更講人性化;

推進高質量改革,既要看得見,更要摸得著;

做到高質量富民,既講富口袋,更重富腦袋

高質量發展,不是簡單的某個方面的高質量,而是全面高質量。高質量發展,關鍵是一把手頭腦裡要有高質量的東西。2003年,華西就提出“不是要我轉,而是我要轉”的思路,以及“數量轉質量、體力轉腦力”的理念,推動產業向三產服務業轉型。十年後的2013年,華西已陸續關掉普線、帶鋼、棒材等9家能耗高、效率低的企業,其中的一家化工廠變成了一個鳥語花香的開放公園,還有一家熱帶廠變成了一個設施一流的文體活動中心。鋼鐵部分去產能130萬噸,相當於原有產能的三分之一,關掉了兩家熱電廠,每年減少原煤消耗21萬噸。與此同時,華西引進先進設備對企業進行改造,2013年至今,用於冶金、化纖、棉紡,以及海運、海工等企業的技改資金,累計已達17.9億元,實現環保能耗指標全部優於國家相關標準,使華西真正望得見青山、看得見綠水、留得住鄉愁。可以說,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再不能簡單以GDP論英雄”,以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理念,在華西得到了最具體的落實。

「親歷無錫改革開放40年」吳協恩:數量轉質量、體力轉腦力,全面高質量

寧做小池裡的大魚,不做大池裡的小魚。通過生產“差異化”產品,華西的冶金、化纖、焊管等在同行中都形成了良好的口碑。像華西的冶金產品,不管是質量,還是價格,在同行中都形成了良好的口碑,而且使用相關產品的下游加工企業所生產的產品,也都出口到了國外的中高端市場;像高速線材,我們專做工業標準件用材,是不少歐美、日本客戶的指定產品,在華東地區享有“中華牌”的美譽;像華西的化纖產品,用30%的出口量獲取了60%的利潤,生產的“有光縫紉線專用短纖”和“水刺無紡布專用短纖”,行業裡幾乎是華西化纖和儀徵化纖兩家企業平分整個國內市場。在國外“無紡布專用短纖”領域,華西化纖樹立起了中國品牌。2013—2017這5年,華西完成的可用資金比上一個五年增18.65%,上繳稅費增46.06%。2018年1—5月份,華西完成可用資金比去年同期增9.93%,比任務數增13.72%,上交稅金比去年同期增40.87%,為實現全年的目標任務打下了紮實基礎。

我們在2003年提出“五五開”的目標,至2015年底,華西已實現傳統產業與服務業的利潤貢獻率分別佔35%和65%。今後,華西就是傳統產業、服務業、高科技產業“三輪驅動”。最近10多年來,在對傳統產業進行技術改造和轉型升級的同時,華西成功拓展了金融投資、旅遊服務、倉儲物流、遠洋海工、農產品批發市場及礦產資源等一大批新興產業。大膽涉足金融領域,能做的自己做,暫時不具備條件做的參股做。目前,華西已形成一支成熟的金融團隊,金融控股集團也已初步成型。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十八大以後,習總書記強調:“

要建設海洋強國,努力使海洋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按照中央精神,華西果斷進軍海洋領域,海工公司在裝備規模上已名列業內前三。對接“一帶一路”,華西積極走出去,在莫桑比克的礦區面積,就達200多平方公里,石材一經推出,廣受好評、供不應求。華西到美國投資研發的半導體激光芯片和人工智能芯片,均實現了多個“從0到1”的突破,性能遠超同類產品。十九大報告強調:“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在大華西山北,華西還建立了高品質稻米種植基地,選派7名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大學生農民,學習日本技術,發揚工匠精神,種植1000畝地。山北農業基地正在創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示範園”,今後還要大力發展精品農業、打造特色品牌,在種植、養殖等方面形成華西模式,並向全國輸出,示範和帶動更多地方發展新農業。

「親歷無錫改革開放40年」吳協恩:數量轉質量、體力轉腦力,全面高質量

思考今天的中國,已不能侷限於中國本身,而要放入世界的版圖看待今天的華西,也不能侷限於華西本村,而要具備全球化的視野。因為華西的產業從東到西、漂洋過海,已經做到了全國和國外。我們不是以華西為世界,而是以世界為華西經濟發展到了“1+1>2” 的階段,過去靠“膽量”,現在就要靠“膽識”當今發展,不在於你擁有多少資源,而在於你能調動多少資源,借力比發力更重要,沒必要什麼都自己做,要懂得四兩撥千斤。華西現在就是走出去,用好美國的人才、東南亞的服務、非洲的資源等,最終走回來,為中國大市場提供服務。

圍繞高質量發展,未來1—3年華西要讓企業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力進一步提升,讓“數量轉質量”轉得更合理,把“調結構”調的更到位。結合“鄉村振興”戰略,華西正在打造“農村都市”,既要有都市品質,又不失農村特色,城裡有的各種服務設施,我們農村也要有

。華西對“農村都市”制定了八條標準:發展更高質量、管理更具規範、生態更加宜居、文化更現繁榮、人才更大舞臺、社會更多包容、幸福更有溫度、幹群更講正氣。華西人的最終目標,就是把華西打造成“兩個一百年”:百年企業、百年村莊!

「親歷無錫改革開放40年」吳協恩:數量轉質量、體力轉腦力,全面高質量

在華西人看來,企業家所代表的,就是一種責任、一種擔當,只有擔起責任才能扛起一個“家”

高質量發展,關鍵企業家頭腦裡要有高質量的東西進入新時代,過去的鑰匙打不開現在的鎖,再不能簡單地用過去的辦法做現在的事。新時代企業家精神,首先體現在不斷解放思想。怎樣解放思想?聽中央的不走樣、聽外部的不走神、聽老百姓的不走偏。吳仁寶老書記有句名言“解放思想要有思想,改革開放要有方向”,今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古話說:“四十不惑”,解放思想就要“四個不惑”:不惑於固有觀念、不惑於已有成績、不惑於外界喧譁、不惑於道路曲折未來的商業競爭,不僅僅是企業之間的競爭,更是企業組團之間的競爭。也就是經濟到了“1+1>2”的階段,不能再靠“單打獨鬥”了,要靠“合作雙贏”。發展上,華西做到“快一拍、領著走,而不是慢一拍、跟著走”;戰略上,華西強調“傳統產業發展要穩、把握機遇動作要快、資本市場利用要活”;行動上,華西堅持“
不用賭的心態做企業、不以短的眼光看發展、不靠跟的方式搞經營”。像智力扶貧,2006年以來華西已為全國各地培訓基層幹部超40萬人次。像產業扶貧,華西要麼不做,一做就是20年以上。作為企業家來說,是最講合作精神的一個群體。在華西人看來,合作的前提是“包容開放”、合作的重點是“優勢互補”、合作的關鍵是“利他精神”。因為所有生意的起點,都是廠商關係,所以企業不能只為自己考慮,要懂得“利他”。利他就是利己,你為別人著想就是為自己著想,你讓別人舒服了,別人更會讓你舒服。華西人認為,企業家既要用好眼睛,更要具備眼光;既要提升視覺,更要開闊視野;既要有膽量,更要有膽識。眼光、視野、膽識,就是能讓你看得更遠的東西!像華西現在追求的,不是百億企業、百強企業,而是“兩個一百年”:百年企業、百年村莊。為什麼企業在前、村莊在後?因為百年企業是基礎,百年村莊是目的。企業好了,村莊才會更好!我們常說:創業難,守業更難。守是守不住的,只能創。
中國的企業大多是吃“改革飯”長大的,不出發,什麼也沒有;不再出發,已經有的也一樣會失去!不管是改革再出發,還是推動發展高質量,關鍵在企業家。企業家怎麼樣,中國就怎麼樣;企業家是什麼,中國就是什麼!

(來源:無錫市新產業研究會、蘇南發展研究院編輯的總第12期《新產業》雜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