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市場需要美團 但外賣可能不需要滴滴了(二)

出行市場需要美團 但外賣可能不需要滴滴了(二)

情節總是戲劇化的發生。

繼上篇文章發佈後,立即爆出了美團外賣年會現場的照片,並且提出了一個生猛而霸氣的口號:“滅餓除滴,商渠共贏”。一時間又將美團與滴滴之間的狙擊戰引爆開來。

第一篇文章中,沙師兄已經說明了為什麼出行市場需要美團。原因無外乎是滴滴壟斷網約車出行市場後開始的猛烈收割舉措,讓平臺雙邊的車主與乘客都感受到了不划算,有一種被割韭菜的憤怒難以言表。從而讓出行市場再次充滿痛點,呼喚競爭。於是乎,讓從不給自己設置邊界的美團充當了一次救世主。

今兒沙師兄再來分析分析為什麼外賣市場不再需要滴滴。原因陳述如下:

1、滴滴只是戰略防禦而非戰略投入

無論是投資餓了麼,還是自己做外賣,滴滴的戰略邏輯很簡單,就是通過防禦戰來制衡美團打車的佈局。反之,美團則在2017年12月再次升級了其組織架構,最終確定聚焦到店、到家、旅行、出行四大LBS場景,基本承包了人們吃喝玩樂的所有業務,目標打造一個圍繞餐飲、娛樂、生活服務的生態閉環,出行自然地成為一切其他場景的連接點,戰略地位不言而喻。試想,一個保守防禦的團隊怎麼拼得過一個全力以赴的敢死隊?從出發點與動機上來說,滴滴就已經完敗於美團。

2、滴滴用戶場景中沒有外賣的位置

雖然說“出行+外賣”的模式Uber已經在美國進行了探索,其推出的Uber Eats在美國外賣平臺已經稱霸,流水已經能夠佔到Uber全球總流水的10%。但是,外國的模式在國內經常會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從中國消費者的行為習慣來說,一個打車的做起的外賣生意本來就很無厘頭。無論是滴滴將外賣業務植入進滴滴打車APP,還是說另起爐灶重新開發並推廣一個APP,前者充滿了違和感,後者推廣成本註定高昂且可能無人問津。而美團做打車沒有違和感是因為美團本就是融合了多種生活場景的一站式服務平臺,況且在出行市場痛點重現的時候用戶呼喚美團來制衡滴滴,市場道義上就先勝了一籌。

3、滴滴的過度收割已經失去了民心

合併優步中國後,滴滴成為中國出行市場毋庸置疑的龍頭老大。目前,滴滴已經佔有87%以上的專車市場份額,99%以上網約出租車市場份額。所以,在一家獨大沒競爭且兜裡鈔票多到無對手能敵的時候,滴滴自然就起了“歹念”,變本加厲的收割平臺商的司機與用戶,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爾奈我何的架勢,也是夠了。雖說打車高效便捷了,但是對司機20%多的抽成,對乘客高昂的打車費用,大家都苦不堪言,卻沒有第二選擇。這難道合理嗎?這難道不是人民呼喊美團的原因?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在商道中亦是如此。

4、滴滴有的美團有,美團有的滴滴沒

就平臺跨邊效應來說,網約車平臺只要維護好司機和用戶兩端即可,外賣平臺則要維護商家、用戶和騎手三端,美團能力肯定優於滴滴,此其一。其二,技術能力上,網約車平臺只需關注拼車、路徑優化、到達時間三方面,而外賣平臺需要兼顧商家、顧客、路徑與配送時間四方面,在算法層面外賣平臺依舊高於網約車平臺。也就是說,滴滴現在所具備的能力,無論是運營的、技術的還是市場的,美團都不遜於滴滴,甚至更強。但是,滴滴這麼多年所積累下來的商家資源與地推團隊卻是滴滴難以望其項背的存在。

所以,簡言之,滴滴外賣必敗於美團,而美團打車則可能撬走滴滴的一番領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