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商品「漂洋過海」到中國

全球商品“漂洋過海”到中國

泰國的水果、加拿大的海鮮、新西蘭的乳製品……這些進口商品是如何“漂洋過海”來到你身邊的?幾十年來,中國老百姓購買進口商品發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變化?

全球採購:從“大件”到“生鮮”

說起“買買買”,過去可沒有當今這麼便利。那時候的“海淘”不僅要到指定商店,還要通過僑匯券等票券購買,並且發放量少,非常緊缺。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上海友誼商店是風靡一時的“時尚地標”,因為在這裡可以買到進口商品。

“當時家裡買的第一件進口商品就是電視機,要用僑匯券買,這對我們家庭來說是一大筆支出。”一位上海市民回憶說,“如果有親戚在海外,或者有親戚是海員,還會託他們帶進口商品回來。”

電視機、冰箱、照相機……這是當時“海淘”的明星產品,如今,進口商品種類豐富、選擇多樣,除了進口家電、服裝、化妝品,進口水果、海鮮都常見於中國老百姓的生活中。生鮮類商品對儲存、運輸的要求很高,能夠“漂洋過海”來到中國食客的餐桌,得益於現代綜合物流。

盛產車釐子的智利距離中國有兩萬多公里,有了產地直達現代物流,中國食客也能夠品嚐到鮮嫩多汁的智利車釐子。一顆智利車釐子從智利運抵上海,需要橫跨大西洋,縱越南北半球,海運需要35天,而有了航空快線運輸,全程最快僅需26個小時左右。

法國紅酒、泰國柚子、秘魯蘆筍、加拿大生蠔、新西蘭乳製品、厄瓜多爾鮮花……東航物流的產地直達已覆蓋了30餘個國家和地區,品種涵蓋生鮮乳製品、酒水類、海鮮、肉製品、水果、蔬菜、零食等五大類150餘個品種。

如今,在中國品嚐“全球味”已不是奢望。

立體運輸:從“一條線”到“一張網”

物流運輸是國際貿易的保障,如今跨境運輸已經形成海陸空立體網絡,不僅快捷高效,還能夠保證不同品類的商品各取所需。

遠洋航運運量大,能夠滿足大宗商品運輸需求;航空貨運速度快,適合電子類、生鮮類商品。近年來,除了航空、航運,鐵路運輸也成為跨境運輸的生力軍。

從無到有,開行數量穩定增長。截至今年8月1日,長三角中歐班列共開通8條營運線路、到達歐洲8個國家15個城市,沿線越來越多的國家、企業和民眾從中受益。

從義烏到馬德里,從蘇州到華沙,從合肥至漢堡,從上海至莫斯科,曾經遙不可及的歐洲貨運重鎮,如今都可以經中歐班列與中國緊密相連。

2015年2月,長三角首趟回程中歐班列由西班牙馬德里抵達義烏,由此拉開了回程班列開行的帷幕。今年以來,回程營運線路已達5條,回程班列開行63列。隨著回程中歐班列的不斷開行,歐洲國家進入中國市場的商品也越來越豐富。捷克玻璃、水晶,法國紅酒、奶酪,德國啤酒、牛肉等外國商品已方便快捷地走入中國的超市、百姓的生活。

“不用出國就能在家門口選購產自歐洲的豐富商品,不僅滿足了我們不斷增長的生活需求,也讓我們更好地瞭解歐洲的文化。”上海市民王茂說。

全球商品“漂洋過海”到中國

快速通關:“物流”連通“數據流”

進出口貨運量的增長給快速通關提出新的要求。在上海市跨境電商航空物流綜合服務平臺,分揀員正緊張忙碌著。據工作人員介紹,這裡每天能夠保障十餘萬單跨境電商業務,是目前我國最大的跨境電商航空物流綜合服務平臺。

重要的不是數量,而是這一平臺所採用的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服務新模式,大大提高了運轉效率。

線下區域地處上海自貿區與上海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的中心位置,設有海關監管場所、全自動貨物檢查流水線和物流通道,總面積達5000平方米,可以全天為跨境電商提供服務。線上網站採用“清單核放、彙總申報”的新模式,跨境電商可以在互聯網上完成商品備案、實時上傳訂單、物流和支付等。

上海市跨境電商航空物流綜合服務平臺相關負責人介紹,凡是信息正確的跨境電商物品,最快只需十幾分鍾,就可憑清單完成核放。

作為正在建設中的國際航運中心,上海已聯通全球200多個主要港口,航線網絡遍佈世界。2017年,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突破4000萬箱,來自全球的貨物在這裡裝卸、轉運,吞吐量上升更需要信息化服務保障。

為提高運輸效率,今年5月,上海口岸沿用近30年的集裝箱設備交接單實行了電子化試點,“無紙化”有望每年為企業減少4億元以上的費用,還能實現24小時報送,提高報關效率。

如今,中國經濟已經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階段,中國市場擁有的巨大吸引力,讓全世界最好的品牌和商品爭相湧入。但在消費升級轉型和“優進優出”的今天,對中國品牌來說,挑戰與機遇並存,甚至遠遠大於機遇。

中國消費者可以輕鬆享受來自全世界的好東西,同時也意味著,中國商品的市場佔有率在被壓縮和減小。在原本交通和互聯網並不發達的以前,大多數的消費者只能選擇本國的商品,但在如今這個“優勝劣汰”的消費市場,品質和品牌成為了中國消費者進行選擇的重要因素。缺乏品牌,意味著中國企業還不具備爭奪市場的核心競爭力,沒有令消費者心甘情願“掏腰包”的理由。

在清楚認識到這一挑戰之後,中國品牌需要做的,不是守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而是要將來自全世界競爭的壓力轉化為不斷前進的動力,提高自身的品質,進行品牌升級,在重新回到本國消費者購買清單的同時,積極“走出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