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如何建立良好的規則意識,家長要仔細閱讀!

前段時間美拓舉行了一個幼小銜接的沙龍活動,邀請許多孩子即將上小學一年級的家長來參加,在與家長們溝通的過程中,發現家長們擔心的問題大致都相似:害怕孩子上課坐不住,作業不會寫,學習跟不上。其實家長所擔心的這些問題,多多少少都跟孩子的規則意識掛鉤,孩子在幼兒園的時候,沒有規範行為習慣,做一些事情都有別人的幫忙,到了小學教育的環境下,就沒有辦法適應小學生活。所以說,從小建立孩子的規則意識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家長千萬不要錯過調整孩子行為習慣的關鍵期。

孩子如何建立良好的規則意識,家長要仔細閱讀!

結果懲罰的方式

在中國家庭的餐桌上,常常會出現這一個場景,爺爺奶奶先喂孩子吃飯,以各種方式哄著他多吃一口,父母坐在桌前自顧自的吃,最後孩子哭鬧起來,又以打罵的方式解決問題,彷彿每一次吃飯都相當於一個戰場。其實面對孩子吃飯的問題,是許多父母最頭疼的事情,家裡老人溺愛,不捨得讓孩子餓著肚子,有一種餓叫做你奶奶覺得你餓。長期以往的餵飯形式,會讓孩子有一種,家裡人都要哄著我,讓著我,可以隨時隨地發脾氣的思想,反正不管什麼時候餓了,都會有更多的零食等著我,於是更加的變本加厲,造成孩子跋扈、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我曾經看到過一篇文章講的是德國幼兒園是如何面對孩子吃飯問題的,德國幼兒園的餐桌上,老師不要求孩子必須把碗裡的飯菜吃完,吃多吃少是孩子的個人決定,老師不會干涉。但有一條原則,吃飯時一定要坐在桌前,一旦孩子中途離開餐桌,就被視為已經吃飽,不允許再回來接著吃。曾經有一個淘氣的小男孩,吃了幾口就想跑下桌玩,老師只是問了他一句“吃飽了沒有”,行動上沒有任何阻止。小男孩玩了一會兒又跑回餐桌前,就在他伸手準備去拿食物的時候,老師一把奪過他的盤子,將盤子裡的食物迅速倒進旁邊的垃圾桶裡,然後溫和而堅定地告訴他:吃飯時要專注,吃飽了再下桌。下桌就表明吃飽了,不能再回來接著吃。

孩子如何建立良好的規則意識,家長要仔細閱讀!

這種做法就是正面管教中著重提倡的自然結果法,它和懲罰以及恐嚇有著天壤之別。自然結果法是讓孩子自己體會到自己行為的自然結果,並學會承擔自己行為的後果。不吃飯會餓,不穿衣會冷,不洗手會生病,不收好玩具會找不到玩具,這些都是自然結果。通過自然結果,孩子學到的是內化的規則,自發願意遵守。而刻意的懲罰和恐嚇要麼只能奏效一時,要麼會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以身作側,言傳身教。

相信很多有寶寶的家庭都有這樣的困擾:家裡寶寶的玩具散落得到處都是,剛剛收拾好的家裡,沒一會功夫又被寶寶弄得亂七八糟,白收拾。你喊他去收拾,他或許還不太願意。這個時候,不要強迫孩子們參與,自己先動手,嘴裡號召著他們來幫忙。當你在收拾房間的時候,讓孩子一起參與進來在你的的引導下,一起收拾積木,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日復一日貫徹執行的收納整理規則培養了孩子從小講乾淨、愛整潔、會收納的良好生活習慣。身教的力量之大真的超出我們的想象,在教育孩子時,不需要說教,不需要物質獎勵,你希望孩子做到什麼,自己先做到就行了。

孩子如何建立良好的規則意識,家長要仔細閱讀!

提高孩子專注力,設立閱讀時間。

升入小學一年級,許多孩子之所以有上課坐不住,影響同學的這種現象的發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於孩子在注意力不集中,其實一年級的小朋友專注力不夠,是很常見的問題,教育意識相對較強的家長,會調整孩子的生活、學習習慣,以此來改善。但大部分家長會忽略到孩子這一方面的情況,認為年級大了,孩子自然會改善過來。其實小朋友在一二年級的時候,是調整學習習慣、建立規則意識的黃金時段,一定要重視這個關鍵時期,幫孩子形成正確的學習方法。暑假即將到來,家長們可以從暑假開始,給孩子規定一個時間段,在這個時間段內,父母應陪著孩子一起,去享受閱讀、學習。建立起一種學習主動性,能夠安靜的坐下來,專注的讀完一本書,即便孩子一開始不適應,但長期以往的堅持,一定能夠有所改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