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苏联是如何从“农业大国”建设成“工业强国”的?

苏联是如何从"农业大国"建设成"工业强国"的?

在笔者看来,苏联建成了其重工业体系,主要通过几个方面的努力:一是没收资产阶级的财产和帝国主义在俄罗斯的投资、贷款;二是苏联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出口,来换取外汇资金支援建设;三是通过农业产品与工业产品的价格剪刀差,实现了农业向工业的输血;四是通过吸引外资来获得重工业所急需资金和技术。

解读:苏联是如何从“农业大国”建设成“工业强国”的?

十月革命过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的来自帝国主义的干涉和围堵。

要想战胜帝国主义,苏联必须要发展自己的军事工业,来加强国防力量。而要发展军事工业,则必须要发展自己的重工业。

重工业建设周期长、投资巨大,回报期漫长,因此,初期发展重工业需要庞大的建设资金。

解读:苏联是如何从“农业大国”建设成“工业强国”的?

苏联既没有殖民地掠夺来的原始资本,也不可能发动战争来掠夺资源,要发展自己的重工业,可以说是举步维艰。

——但办法总是人想出来的!

苏联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最终建成了自己的重工业。

一是没收资产阶级的财产和帝国主义在俄罗斯的投资、贷款。

苏联旨在建立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强调没收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的财产,全部纳入公有制的范畴。

列宁号召:“形势的关键在于尽量坚决地实行国有化,实行没收,打击和打倒资产阶级。”

十月革命后,苏联有计划、有组织地没收资产阶级的资产,以及帝国主义在俄罗斯的投资、贷款,集中投放到重工业领域,形成了初期的建设资金。

二是苏联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出口,来换取外汇资金支援建设。

苏联是世界上少数拥有几乎全部资源的国家,其自然资源储存非常丰富,通过这些自然资源的出口,获取了大量的外汇。

比如,苏联没收的诺贝尔兄弟石油公司,该石油公司出口占了欧洲相当大的石油市场。

解读:苏联是如何从“农业大国”建设成“工业强国”的?

在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1930年,苏联的石油生产已经达到了1700多万吨。

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石油出口到欧洲,换取了宝贵的外汇资源,用于重工业投资。

另外,苏联的西伯利亚、远东和乌兹别克斯坦储藏着丰富的黄金,通过出口大量的黄金,赚取了大量的外汇资金,密集地投入到了重工业领域。

三是通过农业产品与工业产品的价格剪刀差,实现了农业向工业的输血。

苏联通过对农产品的低价收购,形成了农产品与工业产品的价格差。把农产品的利润转移到了工业品上面,为工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金。

四是通过吸引外资来获得重工业所急需资金和技术。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出现萧条,欧美的资本和工业品急需找到出路。

这个时候,苏联向美国和欧洲的资本家伸出了橄榄枝,吸引他们到苏联投资。

苏联的第一家汽车厂,就是由苏联跟美国福特公司合资,建立起了一系列的汽车生产企业。在此基础上,又建立了乌拉尔拖拉机厂和坦克厂。

解读:苏联是如何从“农业大国”建设成“工业强国”的?

苏联不仅获得了美国的资本,还得到了美国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生产技术。

正是通过一系列的组合拳,苏联筹集到了庞大的重工业建设资金,并通过五年计划统筹安排生产,迅速的建立起了苏联庞大的重工业体系。

而正是这个完善成熟的重工业体系,使得苏联有实力来抵抗纳粹德国的侵略,并最终战胜了法西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