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的我,毕业2年,欠债43万

95后的我,毕业2年,欠债43万

「别被自己的欲望吞噬」

好书君言

95后的我,毕业2年,欠债43万

“姐,我没钱还花呗借呗了,实在不想和爸妈说,只能给你说了”

“我放暑假,没有生活费,还不起这些,已经逾期两天了”

“姐,你帮帮我吧,就四千块钱”

“我看周围人都用花呗,我就也开通了,一开始只是为了买一只口红,但后来就停不下来了。”

“姐,欠钱的日子真的很难熬,我就找你借一次,就一次!”

我的表妹今年大三,和我在一个城市,本来我们两家就走得很近,表妹刚来这个城市上大学时,我已经毕业了,所以总是有意无意的帮衬着她。

因为年龄相差不多,加上我也总爱在周末带她出去玩,所以表妹也很依赖我,遇到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都会和我说。

但这次,我没想到她居然要找我借钱。

一借就要四千。

看到表妹给我发来的花呗和借呗截图,我发现四千只是这个月需要归还的金额,能够使用的额度全部都被用光,并且欠款已经分期到不能再分期了,放假在家没有生活费的她,偿还不起所欠金额,只能寻求我的帮助。

95后的我,毕业2年,欠债43万

我痛恨表妹,不懂调整自己的金钱观,学生时代就能欠下如此巨款,但同时又在暗自庆幸,庆幸她的借款渠道只是花呗借呗,还没有大胆到染上“大学生裸贷”等等乱七八糟的放贷平台。

我说了她几句,还是给她转了四千,让她先还上这个月的欠款,但是作为交换,也为了表妹不再陷入负债之中,我提议,她现在每月的欠款我帮她按月还清,但是做为交换,大学毕业之前每月的生活费都要交由我保管,扣除必须的费用,额外的开支必须上报,每月的剩余就当是还我的钱。

表妹先是犹豫,但还是答应了下来。

95后的我,毕业2年,欠债43万

我知道,表妹是现在年轻人消费观的典型代表。

有钱就花,没钱就借。

深受网络平台的鼓吹,享受提前消费带来的种种好处和快捷。

消费能力俨然和身份地位直接挂钩,你买不起,你就是低人一等,你能爽快付款,你就是大佬,就能收获艳羡的目光。

各大平台无孔不入,用一日又一日的高度曝光来洗脑年轻人的消费思维:

《你爱她,就给她买YSL》

《聪明的女人会花钱》

《不会投资自己的女人最蠢》

。。。

如此种种,就连前不久南京最强小三事件爆发,朋友圈的代购都在疯狂转发这样的一条文案:

“小三全身上万,原配一身朴素

现在你们知道男人为什么会出轨了吧

想要美就赶紧来找我买买买”

这一段文字,倒像是在夸赞小三,会花钱打扮,舍得花钱投资自己,也暗中贬低原配,似乎暗示着不会花钱的女人就活该被抛弃。

所见之处,都是消费,都是煽动,都是不顾明天只为今天快活的奢靡放纵。

95后的我,毕业2年,欠债43万

去年,蚂蚁金服旗下的花呗推出广告《年轻,就是花呗》。视频中的三个年轻人,一个人买了萨克斯,一个四海为家,一个置办了办公室创业,仿佛印证了广告词“活成我想要的样子”。

95后的我,毕业2年,欠债43万

京东白条广告《致憋尿前行的年轻人》告诉你不用再忍耐四次相亲都穿同一件衣服,在机场星巴克吃泡面,和两亿人同一天放假,号召年轻人使用京东白条消费,“愿所有忍耐的年轻人不再错过生活”,“有白条的地方就有更好地生活”。

这两只相仿的广告都貌似积极,但实际上都在狠戳年轻人的痛点,美化提前消费,甚至将它打造成必要的,正义的正面形象,讽刺着搭地铁上下班,吃着十几二十外卖,每天在公司勤勤恳恳的普通年轻人。

我们都知道,花呗借呗等等的目标就在于年轻人,因为他们的借款额度都很小,放款门槛极低,只要有手机,只要有网,你就能快速拥有一大笔不属于你的钱,这笔钱可能根本不够你用来贷款创业,但却足够弥补日常过度的消费。

它想要创造一个想花钱就花,没钱就借,还不了就分期,只看眼前,极度享乐主义的时代。

但是我们真的能够做到这样吗?

借的钱始终是借的,还不了就要分期,连分期都换不上,就只能滚雪球,滚到你竭尽全力都无法偿还。

前不久,流传出的女大学生裸贷新闻还历历在目,那些鲜活的刚刚绽放的花朵,用自己的裸露的身体,举着一张身份证,初次尝到了一丝便捷的甘甜,但没想到的是迎来裸照被曝光,又羞又愧的明天。

它给我们都画了一张大饼,一张需要用无数个明天来偿还被透支的今天的大饼。

95后的我,毕业2年,欠债43万

中国人向来好面子,喜欢互相攀比。

不光是年轻人,就连小孩也会因为一只自己没有的玩具而伤心难过。中年人或是年纪稍长,在家里磕巴紧紧地过日子,但只要一出门,就会大手大脚的花钱,明明只是中等偏下的家庭条件,在人前硬是要装出大款模样。

我们最常说也最喜欢说的就是“买啊”“买!没事!”

我们从来不会说“我买不起”,哪怕是无力支付,宁可编造出一个谎言来,也永远不可能在人前说出这句话,仿佛从嘴里蹦出来就是颜面扫地,会被人看不起。

95后的我,毕业2年,欠债43万

被人看不起,我们最讨厌被人看不起了。

经常在美剧里看到剧中人物说出这样的话:“I cant afford it”,也经常会在和国外留学回来的朋友逛街时,听到他们说:

“I cant afford 最新款苹果手机”

“I cant afford 半年一次的国内旅行”

“I cant afford lamer的化妆品”

。。。。

为什么这些话从他们嘴里说出来就那么自然,那么可信,那么真诚。

要是真的深陷消费主义的泥潭,被花呗借呗京东白条微粒贷信用卡缠绕,从最开始小心翼翼贷下来的五百,到一千,再到一万。。。辛辛苦苦地维护自己搭建的资金链,生怕稍有疏忽就天崩地裂。

真到了这个地步,倒不如从最开始时,对着那只大牌口红,大声的说出一直藏于心底却又羞于出口的话:

我就是买不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