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建華:十年內燃油汽車仍是市場主力

師建華:十年內燃油汽車仍是市場主力

整理 | 幫寧工作室

來自幫寧工作室(gbngzs)的報道

今年前7個月,汽車市場保持低速平穩增長。下半年變化因素較多,加上去年下半年基數高,我對下半年汽車銷量持謹慎態度。

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有一下幾個新特徵:

首先,全球汽車產業有三大趨勢。

一是產品形態和生產方式正在變革,汽車產品加快向新能源、輕量化、智能化和網聯化發展。

二是新興需求和市場模式加速湧現,互聯網與汽車產業深度融合。

三是產業格局和生態體系在深刻調整,發達國家紛紛加快推進產業創新和融合發展,發展中國家也在積極承接國際產業和資本轉移。

我國汽車產業地位越來越重要,但還有很多問題。比如在關鍵核心技術方面掌握不足,在產業鏈條上存在短板,單個企業競爭力不足等。

綜合起來,我們汽車產業很大,但是不強,是典型的大而不強。由此,可以說中國汽車產業還處於一個發展關鍵期,要積極轉型由大到強。

當然,我國強大的市場剛性需求會繼續為汽車發展提供持續動力,如我們的千人保有量才140輛左右,較發達國家存在巨大差距。

其次,新技術進步會推動產業變革與產業發展,包括新能源、智能技術以及新商業模式等。當然,中國品牌企業已經達到相當規模,也讓我們有底氣向汽車強國邁進。

而國家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也明確了產業發展的方向:要做大做強中國品牌,以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為突破口,引領產業轉型升級。

第三,汽車產業面臨著機遇和挑戰。

第一個機遇是,汽車產業的核心要素正在重構。從服務方面講,汽車企業會從產品提供者演變為產品和服務方案的提供者。

第二個機遇是,行業競爭由傳統模式向生態圈競爭轉變,企業的方向應該是作為出行和物流運輸的合作伙伴,而不僅僅是一個銷售商。

第三個機遇是,消費升級。

第四個機遇是,電動化、網聯化、共享化和智能化會創造產業巨大的衍生空間。

其中,共享出行對新能源汽車提供了場景,預計到2020年,30%新能源汽車將通過共享出行渠道銷售。我個人認為,不僅是純電動和插電式混動要得到鼓勵,包括混合動力、甲醇和其他替代燃料汽車等都屬於鼓勵範疇。

第五個機遇是,低碳環保的要求會助推新能源汽車發展。預計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全球銷量將突破1800萬輛,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突破470萬輛。

第六個機遇是,發展新能源汽車是中國由汽車大國邁向強國的必由之路。

過去以純電動為主的前提下,我們推行很多行政補貼,但這種政府主導的補貼引發了一些問題,我們沒有從產品品質、質量踏踏實實地研製新能源汽車。

為得到補貼,一些企業有騙補行為,新能源發展也並不如意。今後實施的產業雙積分政策將有利於新能源汽車理性發展。

預計2025年新能源汽車整體市場佔比將達到15%。

同時,我們還面臨著一些挑戰。

第一個挑戰,高質量發展勢在必行,中國品牌汽車製造水平還需要提高。

第二個挑戰,商業模式創新雖然不斷湧現,但還不成熟,比如網約車領域的虧損期要超過3年,租賃行業虧損要超過4年。

第三個挑戰,新產業格局正在形成,中國品牌汽車面臨多元化挑戰。合資股比放開、關稅降低、金融開放等政策,都使中國汽車產業競爭形態發生變化,行業優勝劣汰會加快。

第四個挑戰,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使用的信心決定著新能源汽車市場。包括電池技術優劣、充電是否方便、電動汽車價格等都將是影響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因素。

第五個挑戰,預計未來3到5年,新能源汽車產業競爭將會更加激烈。

截至目前,已有16家新企業拿到國家發改委資質,但他們到底是不是都在造車還需要關注。到去年為止,全國新投入整車項目累計達到91個,21個省先後開展新能源汽車項目,投資規模達到5000多億元,各類車企以及公開新能源汽車的產能規劃到2020年預計將超過2000萬輛。

可以說,新能源汽車市場還沒有達到一定規模,產能過剩的風險就已經顯現。我認為政府部門不必要為企業制定具體的技術路線,應該以市場為導向,由企業來根據市場需求來選擇合適的技術路線生產合適的產品。

今後汽車產品的電氣化和電動化趨勢不可遏制,未來十年將不會存在純粹意義的燃油車,至少也會有微混技術在燃油車上應用,十年之內汽車市場燃油汽車仍是市場的主力。

(本文為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師建華在2018中國老汽車人聯誼會上發言摘要,幫寧工作室根據錄音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