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张敬伟:11年7位总理,澳大利亚对华需要新思维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人大重阳”

本文大概

1500字,读完共需2分钟

「观点」张敬伟:11年7位总理,澳大利亚对华需要新思维

作者张敬伟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本文刊于8月25日《大公报

澳大利亚总理特恩布尔还是未能逃过下台之劫。当地时间8月24日,特恩布尔在党团会议投票中以40比45失利,宣布辞职。从2007年起,澳大利亚政坛11年送走7位总理,没有一位总理完整度过任期。国库部长莫里森将接任成为澳洲新一任总理。

「观点」张敬伟:11年7位总理,澳大利亚对华需要新思维

当地时间2018年8月24日,莫里森成为澳大利亚新一任总理。

被称为知华派的特恩布尔,上任后反而使中澳关系陷入困局,莫里森会改变这一颓势吗?似乎不容乐观。就在特恩布尔辞职前一天,澳大利亚正式宣布,华为和中兴将被禁止参与当地的5G流动网络建设,澳大利亚的理由依然是所谓的“国家安全”。在此之前,澳大利亚安全部门指华为“受中国政府掌控”,阻止了华为参与所罗门群岛与澳大利亚之间的海底光缆铺设。特恩布尔不恰当地指责中国“渗透”内政,甚至用中文高呼“澳洲人民站起来了!”澳大利亚刚刚辞职的外长毕晓普更是一再指责中国。

澳政府的反华声音也遭到澳国内人士批评。5月中旬,澳大利亚前驻华大使芮捷锐在媒体发文,指责外长毕晓普“用尖刻的南海言论”激怒北京,呼吁特恩布尔解僱毕晓普。毕晓普辩称,澳中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根本利益没有改变,澳中深度的外交接触仍在继续。

前驻华大使的“知华”和现任外长的“反华”,凸显澳大利亚对华立场出现了严重分歧。本被视为“知华”的特恩布尔,也背上了“反华”这口锅。这也折射了亚太诸多国家面临的普遍尴尬。美国的地缘政治伙伴们,几乎都和中国有着紧密的经贸关系,中国就是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伙伴。中美强弱分明的前危机时代,澳大利亚在中美之间“二选一”的困扰并不强烈。

失美依傍增加恐惧

特朗普放弃亚太再平衡战略和TPP,美澳关系也发生了一些“不快”。越是如此,澳大利亚越是显示出反华的主体性,在南海、安全、贸易上不断发出反华声音,成为区域内炒作中国威胁论最主要的国家之一。此外,澳大利亚政媒两界还对所谓的中国“渗透”澳大利亚政商两界充满警惕。中国对澳大利亚周边国家的投资,也被澳视为侵犯了自己的“一米线”,并称中国刻意制造“债务陷阱”以“控制”相关国家。澳大利亚的对华焦虑不安,通过毕晓普的言论典型折射出来。

澳大利亚的地缘政治利益、政治文化传统,“亲美欧、疏亚洲、恐中国”并不令人意外。在特朗普回归“美国优先”的功利主义政策下,澳大利亚对奥巴马主义的“抽走”更充满孤独无依的恐惧感。孤悬于太平洋中的澳大利亚,不敢对美国怨艾,对中国的焦虑和恐惧却是与日俱增。

从澳大利亚到欧洲,遇到放弃价值观头雁、坚持“美国优先”的特朗普,都面临着失去依傍的心理阵痛。东亚的日本、东盟国家和南亚的印度,更容易找到和中国相处的现实主义之策。因而,在美国放弃亚太和大西洋朋友圈的现实下,澳大利亚的反华显得非常典型甚至突兀。中国对这个经贸严重依赖自己的太平洋国家,也表现出相当不满。

反华立场不合时宜

不久前,澳大利亚贸易部长乔博开启了他的访华之旅。这是乔博任内3年来第13次访华,凸显中澳贸易的紧密性。但此次访华,对澳大利亚和乔博都意义非常,被舆论场视为“破冰之旅”。当然,这有些言过其实,一方面中方未和澳大利亚真正交恶;另一方面,中方的确反感澳大利亚不断释放反华信号。关键是,澳大利亚在经贸上还要倚重中国这个最大的贸易伙伴。

以奥巴马时代的地缘政治思维对抗中国的澳大利亚政府,显然还没有明白大国博弈的实质。当澳大利亚继续幻想依靠美国指责中国时,中美虽然存在贸易摩擦,但也存在着贸易磋商的可能。世界主要经济体因为美国挑起的贸易摩擦而重新分化组合,澳大利亚坚持反华的立场显得不合时宜。

站在澳大利亚的立场,对华不安和焦虑也许是根深蒂固的惯性思维。然而中国是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伙伴,相比欧盟、日本和印度对华立场的改变,澳大利亚还是慢了半拍。

作为澳洲的主要贸易伙伴,特恩布尔和毕晓普的对华意识形态心结,让中澳关系陷入尴尬。澳大利亚进入莫里森时代,中澳关系重拾信任,中澳经贸关系才能继续互利共赢。莫里森政府对华能有新思维吗?

长按关注

并附带官微二维码

「观点」张敬伟:11年7位总理,澳大利亚对华需要新思维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成立于2013年1月19日,是重阳投资董事长裘国根先生向母校捐赠并设立教育基金运营的主要资助项目。

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人大重阳聘请了全球数十位前政要、银行家、知名学者为高级研究员,旨在关注现实、建言国家、服务人民。目前,人大重阳下设7个部门、运营管理3个中心(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来,人大重阳在金融发展、全球治理、大国关系、宏观政策等研究领域在国内外均具有较高认可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