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教你如何「吃書」的書

常聽人這樣調侃自己,我讀過最多的書就是教科書了。

曾幾何時,這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我的身上,讀的書太少了,偶爾翻過幾本書,也基本處於看完就忘的狀態。

最近讀了一本書,它開篇就連番轟出四個問題,令我無言以對。

在這裡,你也可以思考一下:你讀過那麼多書,到底記住了多少內容呢?這本書講了什麼內容?你最喜歡書的哪一部分?這本書對你有什麼影響?

如果你跟我一樣,那麼我極力推薦你閱讀這本由奧野宣之所寫的《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

書中詳細描述了從買書到看書的各個流程,包括如何選書:怎樣選擇自己真正想讀的書?如何購書:怎樣買到對自己真正有益的書?如何讀書:怎樣加深理解、深入思考?

奧野宣之是日本非常有名的整理大師,通過這本書就可以得見,他不僅分享什麼紙張記筆記較好,甚至會細化到各種筆的優劣,書的封皮如何利用等方面,可以說將整理運用到極致。他獨創的信息整理術和智慧創造法在商務人士中大受歡迎,累計銷量超過50萬冊。

奧野宣之說”如果把讀書過程比喻成做菜,那麼‘購書清單’就是購買食材,‘寫讀書筆記’就是洗菜切菜,‘通過讀書筆記進行思想輸出'就是開火炒菜了。”下面我將用這三個步驟為大家烹飪一頓讀書“盛宴”。

一本教你如何“吃書”的書

一、購買食材——購書清單

在烹飪準備階段,需要先著重介紹一下奧野宣之的筆記本一元化,這是掌握他讀書方法的基礎技能。

什麼是筆記本一元化呢?可以分為五個方面:

①可以書寫任何內容

②按時間順序書寫

③附上日期 例如180722(即2018年7月22日)這樣做的目的是便於查找。

④靈活運用速記或略記

⑤可以粘貼 即粘貼報刊雜誌內容或者書摘等。

他說:“在這樣一本筆記裡,不止內容不需要分類,連寫法和空間也都不需要刻意區分。”

奧野宣之認為筆記本一元化,不需要繁瑣的分類,將筆記本一元化可以讓自己更好的堅持記錄並且需要的內容只需在這裡查找,如果找不到,那就是沒有。

明確了這個基本方法,下面我們先說說,為什麼要列購書清單?

奧野宣之認為購書清單可以幫我們找到自己真正想讀的書。也許很多讀者覺得在書店裡找書也是一種樂趣呀,但關鍵是很多書都被包裝過度的廣告詞包裹,如果自己被其迷惑很容易一時衝動買下不是自己真正想讀的書,而且在挑書的時候難免挑花了眼,也浪費了不少時間。

認識到購書清單的諸多好處,下面我們進入正題,如何列購書清單?

首先就是寫隨想筆記,即記下平時的感悟,這與日後的選書息息相關。比如:“啊,有沒有這種題材的書呢?”,“好像以前有本書,我特別想讀讀看。”這些一閃而過的想法都可以在筆記本上記錄下來,通過電視廣告、書評報道、書裡的推薦板塊或者朋友的推薦而得知的書名,也都可以記在筆記裡。

通過購書清單購買的書籍,會引發自己思考“我為什麼要讀這本書?”而這往往可以幫助我們確認此次讀書的目的,帶著目的去讀與漫無目的的讀帶來的果效是大不相同的。同時,當我們自己回看讀書清單的時候,也會知道自己真正想讀的書是哪一類。

在這裡,《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也給了一個選書的小技巧,就是找“樞紐書”,即書裡推薦的書。當作者在書裡推薦了一本書或者他在書中反覆提及時,說明這本書對作者影響很大,一定是一本好書。

一本教你如何“吃書”的書

二、洗菜切菜——“寫讀書筆記”

準備好食材,接下來就是最重要的環節,閱讀並記錄讀書筆記了。

讀到這您可能有疑問了,為什麼要寫讀書筆記,它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寫讀書筆記真的很重要。在奧野宣之看來,這是很多人讀書記不住內容的根本原因。

如果我們能把記讀書筆記作為目標去讀書,讀書的重心就會發生變化,不再是“因為讀了書而寫讀書筆記”,而是“為了寫讀書筆記而讀書”。當你以思想輸出為前提去讀書時,思想輸入的質量也會有所提升。

記筆記之前要會閱讀,奧野宣之建議大家可以分成三個步驟來閱讀:

①通讀

一邊閱讀,一邊把覺得有價值的那一頁折角。

②重讀

讀完一遍之後,再把折角的幾頁重新讀一遍。如果仍然覺得很好,就把那一頁另一個角也折起來

③標記

再重新讀一遍折起上下兩角的幾頁,如果第三次閱讀後仍然覺得值得一讀,就用筆在上面做記號。接下來,再讀一遍③中的內容,把最後還是無法捨棄的內容抄在讀書筆記上就可以了。

通過三次篩選就可以留下對自己真正有用的部分,將這部分摘抄在筆記上,寫下相應的書名,作者,閱讀時間,並且在每段摘抄的後面,要寫下自己的感悟和看法,這是讀書筆記非常重要的環節。因為這會引發我們思考並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書中的內容。

若想讓讀書筆記發揮效用,堅持記筆記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為了讓大家能夠堅持下來,奧野宣之還貼心的提醒我們,寫感想不需要大家太大的篇幅,完全可以從一句話開始,比如:我覺得這句話寫的很棒! 即便看起來像廢話都比不寫強,因為這句話賦予了書摘留在筆記上一個理由,也在我們的腦海中建立了一個記憶點。

說到這,分享一下自己的讀書感悟。對於我這個懶人來說,我是不太喜歡寫讀書筆記和記錄感悟的。但是,隨著閱讀了幾本閱讀方法的書籍,發現很多大師都推薦這樣的方法,還給它起了一個特殊的名字叫“蔥鮪讀書法”,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嘗試運用了這樣的方法,感覺受益很大,而且每次寫感悟的時候都比我預想的要多,時而還會寫出令自己意想不到的內容來。

記讀書筆記的方法很好,但是也不要走入形式主義的誤區。作者特別提醒我們,不要為了寫讀書筆記而寫,要踏實地寫筆記,並真正理解書的內容。

一本教你如何“吃書”的書

三、開火炒菜——思想輸出

閱讀完一本書,也寫了該書的讀書筆記,下一步就是思想輸出了。

這一步很多讀者都會遺漏。我們知道學習一項技能聽別人講可能只會吸收10%,但自己講給別人時就能吸收60%甚至更多,記筆記加感悟的過程更像是在給別人分享前的準備活動,而把它們整理寫出來就像在給別人講,這是二次吸收的過程。

叔本華所說:“光是不停讀書,過後卻不深入思考的話,絕大部分知識都會流失,不會在精神中紮根。”

為了能鎖住知識,我們需要定期的重讀讀書筆記,因為重讀可以加深思考。

每重讀一次,我們都會有新的感悟,這時便可以增添一條新評論,它會讓我們的視野變得更開闊。

奧野宣之建議我們三天重讀一次,如果時間不允許一週一次也可以。他還要求大家最好在固定的場景進行重讀,比如睡前或是洗完澡以後,這些都是他的重讀筆記時間。

在重讀筆記時間裡,如果他想要簡單回顧時,他會只重讀讀書筆記,如果他想回憶更多時,作者會參考書中的重點段落。如果發現這本書沒有完全吸收或者對它仍有興趣時,他會選擇重讀原書。

也許你會覺得作者這樣做會不會太浪費時間了,他在這本書中曾發過這樣的感慨:浪費時間不算什麼,但請不要浪費人生。

重讀,記筆記的目的都是為了寫書評,寫書評會讓我們對這本書的認識更加深刻。在這一點我深有同感,很多書在寫完書評後,我才發現之前對其理解的太過淺薄。

正因為享受到寫書評給我帶來的諸多好處,所以現在讀書的時候腦子裡會默默的以寫書評的思維進行運轉,讀前言,目錄和後記時,我的大腦會想如何介紹這本書,它講了什麼?有什麼理論依據?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好處?讀書的內容時,又會忍不住的想:這本書可以分幾個重點去講述,每個重點具體寫了什麼?

這些問題會引導我更加認真的閱讀與思考,並且記下的讀書筆記往往會成為我寫書評的重要素材,正如作者所言,好的讀書筆記就像認真洗好切好的蔬菜和鮮肉一樣,可以隨時拿出來根據需要進行輸出。

通過運用奧野宣之的筆記閱讀法,將生活的所想,所感,所悟都記錄在一本筆記上,根據筆記上記錄的書去購買自己真正想看的書,通過記錄書摘加評論的方法增強自己對書的認識,通過重讀加書評的方式進行知識輸出,再一次強化對書的理解。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在我看來更像是一本美食食譜,它教會了我如何購買食材,怎樣處理食材,用什麼方法烹飪食材,最終使我品嚐到“讀書盛宴”的美味。

我品嚐到了,你也來試試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