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後期,有著「共和國長子」之稱的東北,爲何衰弱了?

20世紀90年代後期,那時東北正是蕭條的年代。那個年代,由於長期實施計劃經濟體制,東北號稱共和國的老工業基地,在市場經濟的衝擊下,1998-2002年發生的“下崗潮”大傷了東北經濟的元氣,據不完全統計,東北的下崗職工佔據了全國總下崗人數的四分之一左右。同學的父母就是在那個時候下了崗,還記得劉歡那首《重頭再來》唱到“只不過是重頭再來”。真的是那樣簡單嗎?他父母承擔著一家老少的生計,高級工程師的母親和高級政工師的父親賣過菜、賣過魚,後來轉行做起了其它小生意,勉強維繫了他們一家老少的生計。很多家庭負擔不是很重的知識分子選擇了離開,到外地打拼。這是東北第一次,也是最大一次喪失了大批優秀的人才。

90年代後期,有著“共和國長子”之稱的東北,為何衰弱了?

隨後的幾年,全國興建各類民營重工業企業,東北一方面在大量實施國有企業轉制,將企業資產、技術、品牌以及職工和負債以各種形式賣給個人,造成企業職工大量下崗分流。另一方面其他地區建設企業需要專業的生產管理和操作人才,於是高薪聘走了一批技術骨幹,一些國營企業甚至成班組的被“挖”到私企。進一步加速了人才的流失。這個惡果也直接延續到了現在。

或許,只有制度、資金等某一點達到足夠高效時,能夠將東北的資源、人口和效率提升到一個平衡點,東北的活力才會真的回來。

對此大家怎麼看?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討論,順手點贊轉發,喜歡就關注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