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統三年至寶大清銀幣

宣統三年至寶大清銀幣

【大清銀幣 重約20.4g 直徑約3.9cm】

大清銀幣簡介:

縱觀古今,我國各個時期的古錢幣經歷了風風雨雨四千年曆史的考驗,源遠流長,琳琅滿目,而發展至今,古錢不僅是商品交換的媒介,更是各個時代經濟、政治制度的文化科學與技術發展的縮影。

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有些省開始製造宣統元寶銀元,宣統二年頒佈《幣制則例》,規定國幣以圓為單位,主幣重庫平七錢二分,含純銀九成,輔幣有銀、鎳、銅幣,規定銀輔幣有五角、二角五分和一角共三等。造幣總廠還根據《幣制則例》規定,於宣統二年試製以圓為單位的大清銀幣一套。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又重新制模,試製宣統三年大清銀幣,主幣的蟠龍圖案版別很多,計有長鬚龍、短鬚龍、大尾龍、反龍、曲須龍及簽字版等版別。

清政府為整治各地分散鑄幣而引起的幣制混亂,便致力於幣制的整頓與改革。除明定鑄幣權統一歸中央外,還詳細制定了鑄幣的樣式、單位、分量和成色。曲須龍銀幣即為其中成員之一。此係列幣,體制完備,製作精美,實屬中國貨幣史上之空前。這幣種被稱為“國幣”,藏界稱之為“大清宣三”。“曲須龍”的字面和龍面,均為喬治親自設計及敲定,他的簽名也在簽字版上兩面都出現過。

此枚錢幣仔細觀察,錢幣的正面分為內圈和外圈兩部分。

內圈:用繁體字刻有"大清銀幣"這四個楷體字;

外圈:則是滿文與漢文的結合體--上方印有滿族文字,下方刻制著清代皇帝的精確編年——"宣統三年"這四個小字,滿漢文字一起圍繞在"大清銀幣"之外,更能彰顯出清代嚴格的君主專制制度。

背面“壹圓”二字坐中,外圍是巨龍騰空,自上至左向右環繞一週,七根尾須向上,龍頭置上,兩根長鬚下垂,鼻樑突起,兩眼炯炯有神,龍紋精細,火球在下,下方邊緣是英文“壹圓”。

此枚錢幣重約20.4g,直徑約3.9cm,幣面設計新穎,製作精良,圖案精美細膩,包漿自然,品相極佳!眾所皆知,古錢幣作為一種不可再生資源,特別是龍紋的古錢幣的存世量更是稀少,上下數千年,龍文化已經滲透到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成為了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澱。宣統三年大清銀幣是清末幣制改革的產物,流通時間短,故存世量不多,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和升值空間!

宣統三年至寶大清銀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