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制幣-銀幣

機制幣-銀幣

<strong>

1911年宣統三年大清銀幣“反龍”版壹圓樣幣一枚,為天津造幣總廠試鑄,未發行,為宣統三年系列銀幣中最稀少版別之一;此幣包漿狀態自然,彩色包漿,龍鱗飽滿有力,底板平整,狀態極佳,PCGSSP64,為該評級公司第二名,第一名為65分

宣統二年四月,清政府公佈“幣制則例”,定“元”為單位,以銀元為國幣,標準趨於統一,並命天津造幣總廠預備鑄行國幣。該廠聘請意大利籍雕刻師路易奇•喬治擔任總雕刻師,進行宣統三年版大清銀幣的雕模鑄造等籌備工作,該枚大清銀幣宣統三年壹圓,正面珠圈內直讀“大清銀幣”四個漢文,珠圈外上緣為滿文,下緣為漢字“宣統三年”字樣,左右兩旁分列長枝菊花紋飾,花開燦爛,十分漂亮。背面正中央豎寫“壹圓”二字,下緣為英文“ONE DOLLAR”的幣值,蟠龍沿邊緣自左向右騰雲而起,環繞一圈,雙目如火如炬,霸氣威武,龍尾向右,因反為不正,不符合皇家傳統,呈政府審批,沒有被批准,僅有少量試鑄,而後清廷選取相反圖案成為流通幣,因而稱此幣為“反龍”。為中國清代銀圓中大名譽品

機制幣-銀幣

<strong>

1904年光緒三十年湖北省造大清銀幣庫平壹兩小字版一枚,雕刻精美,細節清晰有力,品相頗佳,PCGS AU Detail

機制幣-銀幣

<strong>

1904年光緒三十年湖北省造大清銀幣庫平壹兩小字版一枚,版模深峻,銀光皎潔,AU55

光緒三十年十二月初一,湖北銀圓局改名銀幣局開始製造新銀幣,模具由日本大阪造幣廠製作。正面中央銘文“大清銀幣”,上緣鏤“光緒三十年湖北省造”,下方刻“庫平一兩”,背面為雙龍戲珠,中央紀值“壹兩”,外緣上下為英文。銀幣文字俊秀,龍圖生動傳神,堪稱清代龍洋中的典範。此幣俗稱“湖北壹兩”,是中國最早在幣面上銘文“大清銀幣”的,也是流通幣中,除吉林“廠平壹兩”外唯一的“兩”制幣。因異於原本通行的七錢二分銀圓的形制,使用不便,所以“湖北壹兩”推行並不成功。短暫發行後被迫停鑄,存世少見。

機制幣-銀幣
機制幣-銀幣

<strong>

1929年民國十八年孫中山像背帆船壹圓銀樣幣一枚,意大利版,淡彩包漿,PCGS SP61

機制幣-銀幣
機制幣-銀幣

<strong>

機制幣-銀幣

1936年5月,中美兩國從各自利益出發,簽訂了《中美貨幣協議》。根據此協議,由美國代為鑄造新銀幣,美國則向華購銀,穩定白銀市場價格。因此中方向美方訂購壹圓及中圓二種幣值銀幣各500萬枚。而為防止國人將銀幣私毀或偷運出口,此項代鑄銀圓採用縮小尺寸、減輕重量及降低成色的方法生產。然而,1937年,隨著中日戰爭全面爆發,代鑄銀幣事宜被擱置,已鑄成的首批銀幣也因上海、南京相繼淪陷,未及交運即遭銷燬,僅有極少數美國費城造幣廠存留試鑄樣品流出,因此存世極罕。

機制幣-銀幣

<strong>

機制幣-銀幣

機制幣-銀幣

<strong>

1923年曹錕文裝像憲法成立紀念幣一枚,原味包漿,PCGS AU55

機制幣-銀幣

<strong>

1921年徐世昌中華民國十年九月仁壽同登紀念幣一枚,原味包漿,PCGS MS64

機制幣-銀幣

該銀幣正面鐫徐世昌七分面肖像,徐世昌身著西裝佩戴勳章;背面中央珠圈內鐫中南海懷仁堂外景,圖景左下側鐫“仁壽同登”4字;珠圈外上鐫“中華民國十年九月”8字,下鐫“紀念幣”3字,左右兩端下側各鐫一個五角花星。右下角有一組賀壽人像,人物進出有序,形象生動傳神。

此幣設計美觀,圖案精美細緻,鑄工精良。因鑄造稀少,極為少見。

機制幣-銀幣

<strong>

機制幣-銀幣

機制幣-銀幣

<strong>

1897年無紀年江南省造光緒元寶庫平七錢二分銀幣一枚,俗稱“老江南”,人字邊,PCGS XF Detail

機制幣-銀幣

<strong>

機制幣-銀幣

機制幣-銀幣
機制幣-銀幣

<strong>

1918年中華民國七年迪化銀圓局造壹兩銀幣一枚,近未使用品

機制幣-銀幣

<strong>

1907年丁未吉林省造光緒元寶庫平三錢六分銀幣一枚,完全未使用品

機制幣-銀幣

<strong>

1906年丙午吉林省造光緒元寶庫平七錢二分銀幣一枚,龍鱗飽滿,近未使用品

機制幣-銀幣

<strong>

1907年丁未吉林省造光緒元寶庫平七錢二分銀幣一枚,近未使用品

機制幣-銀幣

<strong>

金 “泰和元年足赤金三錢” 金錠一枚,重:9.7g,錠型小巧,金色純淨,鏨刻清晰,狀態完好。大唐評級88分

機制幣-銀幣

<strong>

清 湖北“光緒十二年四月•甘餉•公濟益”伍拾兩銀錠一枚,重:1863g,大唐評級93分

銀錠,是中國古代貨幣,即熔鑄成錠的白銀。始自漢代,其後各代皆有鑄造,但流通不廣。至明代盛行,但不是國家法定銀錠貨幣。至清,始作為主要貨幣流通。重量不等,因以“兩”為主要重量單位,故又稱銀兩。

清代是中國銀錠鑄造和發展的鼎盛時期,由於地域不同,鑄造工藝流程不同,各地銀錠的器型各異、形式多樣、名稱繁多,深受銀錠集藏者喜愛。為了保證銀錠的質量,表示對經手鑄造的銀錠負責,許多銀錠上都留有銘文。內容大致包括銀錠鑄造的時間、地點、官員及工匠姓名等,由於時代不同,內容也不盡相同。另,銀錠具有較高的保值功能,極具收藏價值。

本品銀錠重1833克,屬五十兩銀錠,寶臉上鑄有“光緒十二年•四月•甘餉•公濟益”。據此可知,此錠是湖北省徵繳的稅銀用以協撥甘肅省的協餉。“甘餉”即就是清政府為抗擊沙俄,保衛新疆領土完整,讓全國其他省份協撥給甘肅省的軍餉銀。我們知道,19世紀六七十年代,美日侵略臺灣、沙俄侵略新疆、英國進犯滇藏,清政府可謂是腹背受敵。時任陝甘總督左宗棠肩負著西北塞防重任,更知西北對國家的重要性,提出“東則海防,西則塞防”,海防塞防並舉的方針。清廷最後採納了左宗棠的主張,光緒元年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並於光緒三年(1878)成功收復新疆。國力虛弱的晚清政府為了籌措足額軍餉以應對列強入侵,陷入左支右拙的艱難處境,“甘餉”銀錠就是面見證這段歷史的軍餉稅銀實物。

“公濟益”即“公濟益官銀錢號”,主要為湖北省稅課機關及州縣地方政府,鑄造銀錠的官銀錢號。官銀錢號是清代官辦的金融機構,萌生於清前期的康雍時期,初期叫"官錢局"或"官錢鋪",後也有稱作"官銀錢局"或"官銀號"者。現在所見“公濟益”鑄造最早的銀錠是光緒四年(1878年)十一月;最晚銀錠是光緒十九年(1893年)十月鑄造。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湖北官錢局成立後,公濟益官銀錢號停辦。

“甘餉”、“海防”銀錠是在清代銀錠收藏品種裡有兩個非常稀有而且研究價值極高的名譽品種。此枚湖北“光緒十二年四月•甘餉•公濟益”伍拾兩銀錠,銀錠呈束腰船形,錠戳印深峻工整,與“公濟益”官鑄銀錠風格一致,鑄造規整,包漿老舊,存世少見,大唐評級93分,夙為藏家追求之珍品。

機制幣-銀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