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收藏!教你五行相生相剋的最簡單記憶方法,學不會你打我

五行生剋意識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堪輿文化中的一塊瑰寶,是古代先民在社會生活的實踐中通過長期的觀察和思考而建立起來的一種帶有樸素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哲學思想。

五行生剋的理論則是堪輿理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二十四史中專門有《律曆志》、《五行志》記載五行學說,由它而確立的歷史觀、天道觀等一直為後世百家所尊奉和應用。至今,它仍然是中醫、武術、氣功和一些一傳統文化理論基礎。

所謂五行,就是古人通過與自然界的長期接觸,逐漸認識和了解的“五材”,即“水、火、木、金、土”五類物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他們之間運動變化而生成的,人們將它們融人到陰陽理論之後,即產生了木、火屬陽,金、水屬陰,陰陽分別列於土地上下,土地屬中性的理論,逐漸形成後世的“陰陽五行"之說。

人們要飲食,就必須要用到水與火;人們要營造房屋和傢俱,就少不了木材和金屬;由於人們生長在土地上,自然吃的、穿的、住的都離不開土地。在熟悉五材之後,人們逐漸地也發觀了這五類物質各自的特性,《尚書·洪範》載有: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牆作甘。

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木(植物)有生長、升發、仲展的特性;火則炎熱,向上升騰;土則可以接受容納世界的萬物,還能生長出世界萬物(主要指植物);金在五行之中最為重要,最易下落,且常用於殺死生命;水則能滋潤,比較寒涼,總是向下流淌。同時,書中還將這五種特性與五味相連,可見春秋時期人們就試圖把五行用來推演其他事物了。

當五行這五種物質由具體的事物變成抽象的概念後,便成為了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思維模式,自然界及社會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根據其屬性相應地分類,歸人五大類中,按照五行的法則運動和變化。五行的“行"字,有“行列”的意思,也就是分類排列。古人用五行各自的特性,把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分成了五類。

以方位為例,人們四方分為東、西、南、北。即東方,為太陽昇起的地方;西方,則為太陽落下的方向;南方熱,北方冷;而中央則萬物生長,十分富饒。按照五行的特性,東方則屬木,西方則屬金,南方則屬火,北方則屬水,中央則屬土。也就是說:上位居中央,木在東,金在西,火在南,水在北。

以季節為例,人們將四季分為春、夏、秋、冬。即春天萬物生長,屬木;夏天氣候炎熱,屬火;長夏(從立秋至秋分,甚至寒露時成為“長夏”,其意思可以理解為夏日的延續,火延續的夏日)植物普遍成熟,產生出種子——新的生命,屬土;秋天萬物凋零,屬金;冬天寒冷,屬水。總之,根據五行的特性,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用木、火、土、金、水來分類。(參見:五行歸類表)

值得收藏!教你五行相生相剋的最簡單記憶方法,學不會你打我

五行的“行"字,還有“運行"的意思,就是木、火、土、金、水五類事物,它們在週而復始有規律地變化著。例如:春天(屬木)後面是夏(屬火)天,夏天后面是長夏(屬土),而後是秋天(屬金),再是冬天(屬水),到頭來又是春、夏、長夏、秋、冬四季更替,即木、火、土、金、水也是這樣週而復始地有序運行,同時也說明了事物間的相互關係。

在五行生剋意識中,人們發現事物與事物之間存在著一種聯繫,正是這種聯繫在促進著事物間的發展變化,即五行之間存在著“相生相剋"的規律,這也是古代堪輿學中的“五行生剋”理論。(參見:五行生剋圖)

值得收藏!教你五行相生相剋的最簡單記憶方法,學不會你打我

相生,是指一行對另一行有互相滋生,促進助長的作用這種理論在生活中可以說隨處可見。比如:我們給植物澆水可以促進它的長即“水生木”;而木材可以加劇火的燃燒,即“木生火”。通過社會生活中的實踐活動,人們總結髮現了五行“相生”的規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剋,是指一行對另一行有制約、剋制和抑制的作用。比如水可以火火,即“水克火";火可以熔化金,即“火克金";金屬的刀能砍斷木頭,即“金克木"。即五行相剋的規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這十條規律和我們的生活聯繫起來,就很容易理解了。也就是說:當木頭燃燒的時候就生成了火;被火燒的物質最後變成灰土;在土中我們可以提煉到金屬;金屬熔化後就成了液體的水;水則是植物生長必不可少的物質,這就是相生的五行理論。同時,植物(木)可以破土而生長,土可以擋住河流(水),水則能滅了火,火能熔化金屬,金屬刀具可以伐木。這就是相剋的理論。

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就是在這樣的規律支配下循環往復、生生不息的。任何一行都有另一行去生它,因而得到生長、壯大。任何一行都有另一行去克它,因為有剋制,它的生長、壯大才有節制。正因為這些理論,世間的萬物才得以有節制地生長、發展、變化,即所謂的“生剋制化",以達到自然界中的動態平衡。

“相生相剋”的理論,實際上是指自然界中的某種事物對一種事物起著促進滋的作用,對另一種事物則起著制約、壓制的作用,這種作用與反作用,是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即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生和克是兩個即對立又統一的事物,正是有了相生、相剋兩面,事物才能維持一種穩定的平衡與協調。相生和相剋無論那一方過度都會打破這種事物間的相對平衡或統一,事物就會向一方傾斜;為了維護這種相對的平衡和統一,生與克就要相互牽制,當相互不能牽制的時候,這種平衡和統一會被打破,事物也就相應地出現了新的變化。這就是《類經圖翼》中所說:“蓋造化之機,不可無生,亦不可無制。無生則發育無由,無制則亢而為害。"

值得收藏!教你五行相生相剋的最簡單記憶方法,學不會你打我

五行生剋意識產生之初,就是一種單純的五種物質間自然發展規律,本來與人事的吉凶禍福是沒有任何必然聯繫的。但隨著堪輿學的發展和各中術數的融人,五行生剋意識被利用到人事中,並將人的命運附會於這種五種特質的自然屬性,以五行生剋意識的原理來預測、解釋、判斷人事的問如堪輿學中的五行與四時的對應,二者原本是自然界的遍規律,可是堪輿家卻將事物在不同時期的狀態,運用五行生剋的理論,找到了剋制過盛屬性或彌補缺失屬性的方法從而調節事物間的相互關係,進而達到五行學說理論中的平衡。

五行間的“生剋制化”關係如果遭到破壞,那麼事物的協調性就會被打破,從而出現異樣的變化和現象。如:自然環境中這種平衡的打破就表現為自然災害,而人體的平衡被打破,就要生病了。

同時,五行間除了生克關係外,還常會發生“相乘"、“相侮"的異常現象。“相乘",就是說按照“五行相剋"的次序發展過程中,剋制太過太多了,有種趁機侵襲的意思;所謂“相侮'',就是說與相剋次序相反的剋制,即逆克,也就是反過來欺侮的意思,有種恃強凌弱的意思。比如說,原來的規律是木克土,土克水。當土特別旺盛的時候,就會乘水,也就是過度地壓制水;同時,土還會反過來侮木,使木受到剋制,即逆克:土克木。在現實生活中,如果土質過硬,就可以擋住河水的流動,讓河水分流或者攔住河水不讓它流動,過度地限制水的流動,這就是“相乘";同時,土質過硬,就不適合植物的生長,與木產生相剋,這就是“相侮"。

由此可見“五行生剋"意識理論在堪輿學中的應用,就要恰如其分,既要防止這種物質的不足,又要防止那種物質的太過。

在今天的社會生活中,我們已經將這種五行生剋的理論應用到社會實踐中,具體可以理解為:一個城市的環境,只有空氣清新、四季分明,才能保障水質的優良,進而保障植被的生長茂盛,從而不消耗過多的生產能源,同樣也就保護了我們城市的天空和大氣,使我們擁有空氣清新的自然環境。從相生相剋的理論來說,如果城市的空氣、水質、植被、能源相剋的話,就會變成另外一種景象:霧霾飄蕩的空氣直接影響了城市植被的茁壯成長,從而造成水土的流失,水資源的汙染和枯竭,進而會消耗和損失大量的能源,直接或間接地破壞空氣質量,影響城市的自然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