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卡夫卡是一个中国人?

为什么说卡夫卡是一个中国人?

本 文 约 4400 字

读 完 全 文 需 12 分 钟

如果有一个人永久改变了20世纪之后的文学,那无疑是卡夫卡。文学批评家汉斯·马耶尔说:“卡夫卡改变了德意志语言。”但卡夫卡改变的远不止于此。

马尔克斯提到卡夫卡时这样说:“大学一年级我读到了《变形记》。开头第一句是这样写的:‘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他娘的,’我想,‘我姥姥不也这么讲故事的吗?’”

从欧洲到南北美、亚洲,我们都能听到类似的声音,一提到激发写作的源头,这个名字中有两个开音节的作家就会冒出来。可以说凡有光耀照的地方,那里的文学无一例外都受到了卡夫卡的影响。

不过今天我想谈论的,是卡夫卡和中国的联系。

如果你读过卡夫卡的著作,你一定会注意到卡夫卡对中国的好感。他写过几篇有关中国的小说,并且在自己写给未婚妻的情书中反复提到一位中国诗人——可以想见,卡夫卡是多么喜欢中国。

尽管这种喜欢很大概率是建立在东方想象之上。卡夫卡一生都在摆脱困境、摆脱此地而不得的困扰中打转。古老的中国让卡夫卡神往,在想象中,那里的生活是如此不同而美好,让人憧憬,卡夫卡甚至明确地在给情人写的明信片上说:

“我就是一个中国人。”

1

在所有的中国想象中,最浪漫的一个,是卡夫卡和袁枚的相遇。

很难把20世纪初奥匈帝国大地上的德语文学大师和远在东方的清朝诗人联系起来。但奇妙的是,卡夫卡和袁枚就这样在情书中相遇了。

为什么说卡夫卡是一个中国人?

卡卡与菲利斯

1912年11月24日,卡夫卡写信给当时的未婚妻菲莉斯:

请等儿,为了证明‘开夜车’在世界、包括在中国属于男人的专利,我去隔壁房间书箱里取本书,给你抄一首中国小诗……这是诗人Jan—Tsen—Tsai(袁子才,即袁枚)(1716—1797)的诗。我找到了关于他的注释:‘禀赋好,少年老成,官运亨通,多才多艺。’为了让你更好地理解诗,有必要说明一下富裕的中国人就寝前都用香料熏房子。另外,这首诗可能不太适合,但用美代替了繁文缛节。下面就是这首诗:

寒夜

寒夜读书忘却眠,

锦衾香烬炉无烟。

美人含怒夺灯去,

问郎知是几更天?

怎么样?这首诗必须细细品味。

为什么说卡夫卡是一个中国人?

袁枚代的大才子,一生以诗文自娱,放浪山水,好美食、美色,无心做官,实在谈不到“官运亨通”。不过,卡夫卡对袁枚诗的把握是非常细腻的,他在之后的信中反复提到这首诗的相关意境:

“与中国相反,这里是男人想夺走女友的灯。所以,这个男人不会比中国的学究更理智(在中国文学中,对学究的嘲讽和尊敬共存),因为他虽不想让女友在夜里写信,但夜信到的时候,他迫不及待从邮差手里夺过来。”

“我总是在深夜2点左右想起那位中国学者。可惜,可惜唤醒我的不是女友,而是信,是我要写给她的信。”

不久他又写到:

最亲爱的,要低估那位中国妇女的坚强!直到凌晨——我不知道书中是否注明了钟点——她一直躺在床上,灯光令她难以入睡,但她一声不吭的躺着,也许试图用目光把学者从书本中拉出来,然而这个可怜的、那么忠实于她的男人没有觉察到这一切。天知道出于什么原因他没有觉察,他根本没有任何理由,以更高一层意义来说,所有理由都听命于她,只听命于她一人。终于她忍不住,把灯从他身边拿开,其实这样做完全正确,有助于他的健康,但愿无损于他的研究工作,加深他们的爱情;这样,一首美丽的诗歌就应运而生了,但归根结底,不过是那个妇人自欺欺人而已。

这首诗是说学者的女友而不是他的妻子,尽管这位学者肯定上了年纪,博学和年纪这两样看来与女朋友相处这一事实相矛盾。但诗人却义无反顾追求最后的结局,忽视了不可信的一面。

最亲爱的,我从未想到这是一首那么可怕的诗!它向读者敞开大门,也许人们可以随意践踏它、忽略他,人类生活有很多楼层,而眼睛只能看见一个可能,但心里聚集了所有的可能性。你认为呢,最亲爱的?

1913年3月11~12日,卡夫卡给菲利斯的信中又说:

一段时间以来我想,是否可以叫你‘菲’,以前你有时候也是这样署名的,这也让人想到‘仙女’,还有美丽的中国……

显然,卡夫卡把自己代入了袁枚诗中的“郎”,而将菲利斯想象成“美人”,他如此喜爱这首诗,将其作为自己和未婚妻关系的注脚,反复琢磨那种若即若离的爱情关系。

也许袁枚的文学理念和气质让卡夫卡感到亲近:他一生主张提倡“性灵”,“文以情生”,认为只要能真实地自然地反映出诗人的感受就是好诗。他的生活也和文学主张一样,性灵所致,随心所欲,不为世俗教条拘束。

袁枚所言性灵,与卡夫卡强调灵感的艺术观点非常相似,而袁枚在这首诗里展现出来的情境,也让卡夫卡感同身受,我甚至能感受到卡夫卡对袁枚诗中描写的生活有些羡慕:他可以从诗里发现这位东方诗人的心境和背后生活的迷人之处。

2

为什么说卡夫卡是一个中国人?

密伦娜·耶申斯捷克作家,卡夫卡的一任女友。

卡夫卡的中国情结不止于此。在给密伦娜·耶申斯卡的信中,卡夫卡还提及了一本关于西藏的书。他认为西藏并不像人们认为的非常远,在这里卡夫卡所指应该是心里距离。他在城堡中描写的山下小村子,仿佛就是西藏边境村落的影子……

卡夫卡还读过《庄子》,也读过一本《中国鬼怪和爱情故事》。后者其实是《聊斋志异》的德译本。

为什么说卡夫卡是一个中国人?

蒲松龄画像

而卡卡的小说和《聊斋》有关系吗?我想答案是肯定的。他在短篇小说中关于动物以及变形的、异化的想象部分,和聊斋某些篇章和手法颇有殊途同归之感。卡夫卡的叙事基点往往是寓言,而这也是《聊斋志异》的基本形态,他们的故事里也都有恣意而诡异的想象力。

卡夫卡还在信中提到自己“在读一本中国人写的书《鬼的故事》。因此我想到,这里全是有关死亡的故事。一个人躺在林中的床上,死亡的临近使他摆脱了一切依念,他说‘我的一生是在抵御欲望和结束生命的斗争中度过的。’”。

3

卡夫卡喜爱中国诗歌。他想尽方法搜集中国诗歌和有关的书籍。他曾特别提到:“中国诗有个非常好的小译本,但我估计已经售罄了,新版还一直没有出,是海尔曼译的,皮佩尔出版社的《果壳》丛书之一。”这本书是汉斯·海尔曼编译的《公元前12世纪以来的中国抒情诗》,共收集中国古代诗歌88首,包括李白诗26首,杜甫诗13首。

卡夫卡对这部诗集印象极深,曾多次引用其中的诗句,而且在卡夫卡小说中,我们会经常读到类似于中国古诗的意境和语言。

在卡夫卡最早的小说《一次战斗纪实》中,卡夫卡对风景的描写令人吃惊的和中国诗歌的意境极为相似,以至于如果不看作者,我会以为这是一位善于化用古诗风格的中国现代作家的文笔:

“在这广阔的天空下,远方的丘陵星罗棋布,天空正向远处的丘陵伸展。”佛若李白的诗:“山随平野尽”,

因为喜欢默默地眺望繁星密布的天空,所以在广阔的天空上,繁星为了我们缓慢而从容不迫地升起……”又像极了杜甫的诗:“星垂平野阔”。

为什么说卡夫卡是一个中国人?

白居易像

又或这风景描写:

在一条空无一人、灯光均匀的道上空,一轮明月悬挂在云层稀薄、因而显得更加广阔的天空。地面上有一层薄薄的雪”。在松林里,“月亮升起之前,山上展现出一道凉光,突然月亮本身在一棵不安的灌木后面升起”。“河对岸的那些昏暗的山,听到有人在海滨旅馆里拉小提琴,琴声轻柔,委婉动听。河的两岸上,火车带着闪闪发光的烟雾穿梭不停。

德国卡夫卡研究专家瓦根巴赫认为,这篇小说对劳伦茨山风景的描写,借鉴了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松声》

月好好独坐,双松在前轩。

西南微风来,潜入枝叶间。

萧寥发为声,半夜明月前。

寒山飒飒雨,秋琴泠泠弦。

一闻涤炎暑,再听破昏烦。

竟夕遂不寐,心体俱翛然。

南陌车马动,西邻歌吹繁。

谁知兹檐下,满耳不为喧。

关于月亮、松树、琴声、车马、夜晚的意向,卡夫卡偷师了白居易,向东方的伟大诗人做了最好的致敬。

小说中一个胖子的结局,也颇值得玩味:他“朝着急流的方向慢慢地旋转,像一尊用黄色的木头雕成的偶像顺流而下,它已是多余的,因此被人们扔进了河里”。“一只海鸥展翅飞过胖子的肚子,迅速向远方飞去。”对应的是李白《江上吟》两句:“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可以说,这篇复杂的处女作,几乎是卡夫卡对中国诗歌意境的虚构化重构。这些点缀其中的中国式风景写意,充分显露了他对中国文学的迷恋。

4

卡夫卡和中国的关联还有很多,但最知名、也最复杂的是他的未竟之作:《中国长城建造时》。

为什么说卡夫卡是一个中国人?

他自己认为《中国长城建造》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从未踏足中国的卡夫卡,从游记、报道、日记、诗歌、哲学、小说译著中,构建了自己想象中的中国。他在开头写到:

“万里长城止于中国的最北端。工程从东南和西南两头发端,伸展到这里相联结。”

为什么说卡夫卡是一个中国人?

八达岭长城

我们不知道他所指最北端是何处,因为这本是一个建在纸和笔墨之上的文学奇迹,而并非现实中的长城。他用博物学的态度构筑自己脑海中的中国长城,包括建造的过程和建造的目的,甚至建造工作中的雇佣劳工问题:

那些较简单的劳动,可以从民众中佣无知识的民工,那些想多挣钱的男人、妇女和儿童;但是,每四个民工就需要一个在建筑专业方面受过训练的人去领导,此人对工程的全局和底细须有深切的领会。

这部天书一般的小说不仅仅是对长城的异国想象,而且像复杂无比的机械钟表一样,把修建长城作为对一个帝国的边界、社会组织、统治方式和群体意识重构的入口和钥匙。

在这里,长城是一个充满悖论、自相矛盾的迷宫,一个在理想结构和悲哀的现实之间撕扯的庞大帝国的象征。

卡夫卡设想了长城的分段建造方法,但他很快又在这样的方式中发现了矛盾和困境:

它造得并不连贯,又如何起防御作用呢甚至,这样的长城非但不能起防御作用,这一建筑本身就存在着经常性的危险。

卡夫卡为长城的分段建造找了几个理由,其中一个最奇特的是:

建造长城是为了给巴别塔打地基。这种奇异的想象很快被他否定,因为长城甚至不是一个圆形。

为什么说卡夫卡是一个中国人?

巴别塔绘画作品

围绕着长城建造法分析发散出了更深远、也更模糊不清的枝蔓,比如中华帝国的样貌,以及皇帝的传说。

帝国实在太过庞大,人们几乎无法得知任何关于皇帝的消息:

“纵使有消息抵达我们这里,但已经太晚了,早已失去了时效。”老百姓“不知道哪个皇帝在当朝,甚至对于朝代的名称还存在着疑问。”帝国的机制滞后而失效,

“让帝国从它胸前消逝”。最终卡夫卡放弃了对想象中的中国长城的考察,让这个越来越复杂的困境戛然而止。

卡夫卡以个人经验想象了遥远的东方帝国,然后把个人置于这个想象的国土之上,感受其中的荒诞,并在营造了一堆谜团和无解的难题之后放弃了观察。

这种东方想象有部分来自于当时西方社会对中国的虚构,但卡夫卡把这种想象回归到了个人在庞大机制中的遭遇,就和那个变成甲虫的公务员和城堡之外的K一样,让个人在庞大社会组织面前留下无解的难题。

这大概是迄今为止最为精巧复杂的对“中华帝国”的虚构想象。

当卡夫卡说出“我就是一个中国人”那句话时,他真的有几次把自己扔进了想象中的中国,从而写出了这些伟大的作品。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卡夫卡是一个中国人,并无错误。


为什么说卡夫卡是一个中国人?

《卡夫卡和中国文化》者: 曾艳兵出版社: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06.12

为什么说卡夫卡是一个中国人?

《卡夫卡全集》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译者: 洪天富 等

出版年: 201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