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關閉順風車:明智的感性選擇,糟糕的商業決策!

滴滴關閉順風車:明智的感性選擇,糟糕的商業決策!

72小時之內滴滴再度被口水淹沒,如同三個月前的空姐事件一樣,只不過這次再沒有騰挪空間的滴滴終於選擇了關閉而不是整改順風車。

電影《三塊廣告牌》中的絕望母親,曾經遷怒於警察的無能和失職,今天憤怒的公眾則將矛頭指向滴滴,就像電影中說的,眼淚裡的鹽分會讓傷口更痛。

從感情角度來說,關閉順風車是唯一明智的決定,因為滴滴根本不具備在短時間內改善安全狀況的能力,不管是罷免副總還是禁止異性合乘。

現階段的人工審核和技術識別,都無法分辨握著方向盤的究竟是不是一個暴徒。

你不太可能把司機群裡的汙言穢語當作評判依據,自以為幽默的講一些黃段子本來就是相當一部分中國人的特殊嗜好;

也不可能只允許女司機認證車主,因為司機的安全同樣沒有保證;

更不可能隨意提高門檻,因為順風車有公益屬性,平臺所掌握的只是撮合機制,沒有理由也沒有手段施加單方面的過多限制。

這是順風車的產品屬性決定的。

按照墨菲定律,該發生的壞事總要發生,這就是個概率問題。

舉個例子,我們經常看到交通系統表彰20萬或30萬公里無違章、無事故的司機,但從概率的角度來看,這些司機未來發生事故的概率是增加還是降低了呢?

產品只能管理用戶,不能管理人性。

很多人覺得滴滴產品經理在工具型APP中加入社交屬性是誘導犯罪,這是誅心之論,人是很複雜,也很難做行為預判,蓋棺才能論定,白居易也有詩說: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滴滴的真正錯誤在於,以為社交屬性可以在交易場景中不加干涉的自生長,而不必承擔任何道義責任,這就犯了跟支付寶校園日記相同的錯誤。

公眾要求滴滴至少保證乘客的人身安全,這當然合情合理,但換個角度來說,旅客要求航空公司避免劫機犯乘坐飛機,後者做得到嗎?

退一萬步說,順風車司機的准入和審核門檻大大提高,最大限度的確保了安全,假如代價是價格背離了公益屬性,你接受嗎?

關閉順風車,可以看作是滴滴在所有公關對策和道德救贖全部被封死之後的無奈選擇。從商業上說,這也是一個自殺性的糟糕決策。

四年前出臺的私人小客車合乘指導意見總體上是支持拼車和順風車的,但為了弱化商業屬性,增加了很多細節設置,比如一天合乘不能超過2次,上車地點距離合乘車輛出發地不得超過1公里等等。

這帶來兩個後果。

其一,由於沒有合理的利潤支撐,小平臺不敢再涉足,滴滴的市場份額一直穩定在四分之三以上,在幾年中把不下20家友商逐一消滅,碩果僅存的嘀嗒拼車也做了轉型。

其二,對滴滴來說,順風車的100萬日訂單在2500萬總訂單中存在感不高,對營收的貢獻有限,又不抽取20%的常規佣金,純屬過路財神。

然而滴滴為什麼又如此重視這個生意呢?為什麼在明知無法控制風險的情況下,整改一週後就冒然再度上線,弄到不可收拾的局面?

因為現階段滴滴的商業模式有兩個支點:

一是在政策壓力下,引導產品轉向價值變現,所以有了強調服務的禮橙專車;

二是把資源轉向可以發揮滴滴大數據和算法優勢的產品,比如順風車。

前者貢獻利潤,後者解決了情懷問題。

但如果你以為順風車只是資本流水線上閃著理想光輝的副產品,那未免低估了滴滴的智慧,堅守順風車有其更深層次的戰略考量。

被免職的順風車業務總經理黃潔莉三年前在啟動這個產品時說過,“這是一個非常有未來感、非常sexy的場景,我們從一開始就想得非常清楚,一定要往這個方向打。”

3個月後她又給順風車制定了一個看來不可能完成的KPI,“明年,我們希望讓順風車成為滴滴內部訂單量、用戶量最多的業務”。

為什麼要用sexy這個挑逗性字眼來給順風車業務做註腳?原因簡單但耐人尋味:

首先,在沒有傷害事件之前,順風車是一個既得到政策背書,又深受用戶歡迎的產品,也更符合共享經濟的理念。

其次,順風車具有反商業基因,因為是在互助型場景中注入了社交屬性,未來有無限可能,支付寶鐵了心做社交,也可以反證這一點。

最後,可以創造比較乾淨的GMV,順風車是典型的不依賴補貼而取得高速增長的產品,更富有想象空間,更適合與高大上的理念捆綁。

當然對於這一點滴滴CTO張博闡釋的更透徹,他嘗試用技術化眼光來看待滴滴的自我進化,得到了以下的判斷。

滴滴的優勢是什麼?

6年成長、18輪融資以及千億估值貌似足夠了,但商業邏輯是不穩定的且隨時面臨挑戰,過往的事實證明了這一點,快車之後有Uber,Uber之後有美團。

滴滴的憂慮是什麼?

很多人覺得背離了共享經濟的本質,北京交通委和高德地圖認為網約車加劇擁堵,美國加州大學的研究報告認為網約車製造了更多的非必要出行,與傳統交通工具搶奪客源,人為擾亂了正常秩序。

所以無論滴滴還是Uber,最終的優勢都會聚焦於一點:證明自己不是野蠻生長,而是智慧交通的組成部分,這就必然要依賴大數據和算法優勢。用張博的話說,滴滴對用戶需求的預判性洞察使得平臺知道什麼時段、哪些地段會出現擁堵,某個寫字樓或shopping mall會在什麼時間突然湧出大量客流。

這正好是順風車的戰略價值。

1、實現了從車輛到座位的精算。

傳統的網約車為什麼逃不開指責,因為在同等時間內驅動了更多的車輛上路,正常情況下,這些需求又有70%是原本可以合併的。

順風車區別快車和專車就在於將資源配置從車輛精簡到了座位,在同一個資源內合併更多需求,創造更多訂單,節約了成本,適配了共享經濟的原始理念,何樂而不為。

滴滴原來做小巴也是著眼於此,但它的地點算法仍是基於固定站點的,所以效率很難有質的提升,加上合乘體驗不佳,商業屬性太強,也不具備社交基因。

2、與智慧交通理念的自我捆綁。

滴滴的戰略一直在向兩個空間延伸,首先是通過洪流聯盟,上游汽車廠商中尋找支點,其次是推動與各級政府的合作,以便在無人駕駛等技術爆發前搶佔先機。

在滴滴看來,理想的交通狀態無非是軟硬兩套體系的結合。

軟的方面,是交通系統應該有一個預判需求的大腦,知道什麼時間、什麼地點會有需求爆發,知道大部分車輛的行進方向和速度,知道紅綠燈應該如何配時等等。

硬的方面,滴滴認為無人駕駛和新能源車的消費變現只有兩種方式,要麼注入共享出行體系,要麼賣給終端消費者,滴滴堅信前者是合理的進化路徑。

那麼現階段,什麼業務可以不受指責、相對環保又比較聰明的承載上述兩個判斷,當然只有順風車,所以你也就理解,為什麼滴滴關閉順風車是一個糟糕的商業決策了。

未來的滴滴面臨著可怕的選擇:

如果聽從商業本能的召喚,時過境遷之後尋找藉口重開順風車,那麼鄭州空姐、溫州女孩之類事件的重演只是時間問題。

如果強行加入更多的准入審核、安全限制和監控干預,那麼順風車將成為史上門檻最高也最難用的移動互聯網產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