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晨风”四论《反对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不切实际现象》

湖南日报:“晨风”四论《反对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不切实际现象》

对盲目建大马路坚决说“不”

——一论反对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不切实际现象

湖南日报:“晨风”四论《反对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不切实际现象》

晨风

“现在到很多地方去看,都是大马路、大广场、大绿地、大园区,土地利用率很低。这不是强壮,而是虚胖,得了虚胖症,看着体积很大,实际上是外强中干、真阳不足、脾气虚弱。”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一些地方在城市建设中大手大脚、好大喜功的歪风,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问题。这种弊病,至今没有杜绝。

诚然,一个地方要发展,交通是前提和基础。对于符合当地实际、真正造福百姓的交通项目,我们要抓紧建、赶快修,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但超越当前发展阶段盲目地修大马路,则是把“好经”给念歪了。

修马路本是为了改善交通,但不少地方甚至是贫困县,片面强调为防止节假日、上下班高峰期交通拥堵,在城区建造大马路,一搞就是80米甚至上百米宽。一些县城的工业园,工厂没见引来几家,可修园区道路却干劲十足,动辄双向8车道、10车道,还美其名曰“50年不落后”。有的市州有了高速公路、国省干线还嫌不够,又“创新”提出城际干道的概念,把各个县市城区串联起来,形成城际干道网;反而是最具条件、最有必要修建城际干道的长株潭城市群,至今还没有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城际干道……面对这种不正常的“冲动”和“热潮”,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大声说“不”!

湖南“七山一水二分田”,土地特别是耕地资源十分珍贵。有的地方盲目修大马路,大量消耗土地资源,却忽视保护耕地;只注重粗放经营、开发土地资源,而忽视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马路越来越宽,汽车行驶速度也越来越快,要穿过上百米宽的马路,不仅老人、小孩,甚至许多成年人都心惊胆战,由此带来不少安全隐患。马路越来越宽,超载也越来越多,一些道路坏了修、修了又坏,成了投钱的“无底洞”。马路是宽了,但人民群众的心却更“堵”了。一些地方不惜民力、与民争利搞大马路,美其名曰为百姓造福,实则劳民伤财、为民遗患。

目前,各地建设市政道路的资金,绝大多数是靠政府举债。有的县市每年财政收入不过十几亿,负债却是上百亿。过去,我们常说有的地方有权任性、有钱任性,现在个别地方是没钱也任性。试想,如果还一味举债修建大马路,又如何做到保工资、保民生、保运转?又何以打赢防范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又怎能做到既对当下负责、又对历史负责?

当然,我们说不搞大马路,并不是说马路要建得越窄越好,关键是要适度,做到最科学、最优化、最经济。对一些超出当前发展阶段、不是人民群众急需的项目,宁可缓一缓、放一放。作为党员干部特别是地方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政府的钱,每一分、每一厘都是百姓的。我们决不能“花百姓的钱、露当官的脸”,决不能再盲目搞大马路、大广场等那些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这既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呼声,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

解开思想上的“结”——

二论反对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不切实际现象

湖南日报:“晨风”四论《反对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不切实际现象》

晨风

不修大马路、不建大广场,这不是一个新话题。尽管中央和省委对此三令五申,但这些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却屡禁不止。分析背后的成因,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不顾实际需求、不顾自身实力盲目修大马路、建大广场,首先是传统思维在作祟。改革开放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各地在一片“要想富、先修路”“小路小富、大路大富、高速公路快富”的口号声中,迅速补齐了基础设施短板,从而带来了城市面貌的大变化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大提高。从没钱搞建设、到举债搞建设,正是当年这一思想观念的积极转变,让地方政府尝到了超常规发展带来的甜头。

凡事须有度,过了,矛盾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具体到湖南来说,目前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突破6000公里、高速铁路通车里程达到1500公里,再依靠基建投资来大幅拉动经济增长的空间和潜力都不是很大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就明确指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现在,中国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化,如果思维方式还停留在过去的老套路上,不仅难有出路,还会坐失良机。”

之所以现在一说到推动发展,不少地方仍习惯于盲目铺摊子、抓基建投资,根源在于一些干部还没有解开思想上的“结”,对新发展理念悟得不透,没有从粗放发展、粗放管理的老路中走出来。甚至有的干部政绩观出现了偏差,总认为抓基建项目是人求我、见效快,不仅养成了不讲科学、不惜民力、大手大脚的坏作风,还成为基建承包商围猎的对象,导致腐败问题频发。

思想观念的落后,直接导致一些干部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本领能力不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办法手段不多。比如,杭州通过互联网、信息化技术给城市装上“数据大脑”,有效提升了道路利用率,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反观我省不少地方,一说到堵车,不是在精细管理上下功夫,却老想着拓宽甚至新建道路。由于缺乏系统思维和精细管理,道路越修越多、越拓越宽,交通却越来越拥挤,最终形成了“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低效循环。其实,我们也完全可以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实现道路交通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提高各类道路的通行效率。从这个意义上讲,推进数字化,既是技术问题,更是理念问题。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到位才会行动自觉。如果思想观念不转变、体制机制不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就会沦为一句口号。今年,省委下决心对各市州重点工作绩效评估进行改革调整,把考核的“指挥棒”指向高质量发展、“三大攻坚战”、党的建设、社会稳定和安全生产等方面,其目的就是坚决摒弃“唯GDP论”,破除依靠基建特别是城建投资拉动增长的路径依赖,加快从土地财政的思维惯性中走出来,实现由经营城市向精明增长的理念转变。

解开思想上的“结”,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本领和水平,这是当前摆在各级领导干部面前亟待解决也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城市既要重建设更要重管理

——三论反对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不切实际现象

湖南日报:“晨风”四论《反对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不切实际现象》

晨风

“城,所以盛民也。”东汉文字学家许慎曾这样解释城市的内涵。城市的核心在人,解决好人们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是城市工作的价值取向;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标尺。

城市,不应是简单的人口汇集地,而应是人们安居乐业的家园;不应是高楼和马路的随意叠加,而应是一个“骨骼强、血脉畅、气质美、活力足”的生命有机体。

对于城市来说,建设与管理,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然而,遗憾的是,有的干部总是热衷于盖高楼、树地标、建广场,认为这些有形的东西容易出政绩,容易博得“鲜花”和“掌声”,而对于搞管理、做服务这些无形的东西往往“提不起兴趣”“打不起精神”“想不出办法”。

城市究竟为谁而建?说到底,是为工作、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老百姓而建。我们不仅要看地标建筑撑起的天际线,更要看万家忧乐拼成的地平线,不能忘记当初为什么而出发!

细节决定成败。城市管理必须在细微处见功夫、见质量、见情怀,这远比多造几栋楼来得重要。有的城市,表面上看光鲜亮丽,繁花似锦,但仔细一打量,或者住上一段时间后却发现,要么标识牌不明显、路牌指示不清晰,进城如入迷宫;要么人行道、自行车道、慢车道混在一起,惊险连连;要么地下管道失修,常常污水外溢;要么人行道上乱堆乱放,道板七翘八裂,行走不便;要么人性化欠缺,半天找不到一座公厕,绕道很远都过不了马路……总感觉城市缺了一点内涵,少了一份温暖。

城市日常生活中的这些问题,看起来是些许小事,却连着偌大民生。作为城市管理者,要注重发现群众身边的烦心事、困难事,善于从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不断补齐城市管理与服务的短板,增强群众的舒适感、幸福感。

有些人总说领导干部都是抓大事的。什么是大事?什么是小事?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群众利益无小事。作为一座城市的主政者,既要抓建设开发这样的大事,也要一枝一叶总关情、万家忧乐在心头。如果说建设主要是塑形、是显绩,那么管理和服务更多的是走心、是潜功。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红绿灯跟交通监控摄像头的距离,他们在同一根杆子上,却从来没有通过数据被连接过。”百姓的一句调侃,折射出城市管理的一个新课题。互联网时代,城市管理要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人脑”之外,找到智能化管理的“外脑”。比如城市的潮汐车道、借道行驶,大大缓解了交通拥堵。对很多地方来说,智慧城市、精细管理、精明增长,才刚刚破题,还大有文章可做。当然,推进信息化管理,并不是要我们一哄而上,盲目地去引进新设备新技术,而是要用信息化、集成化、大数据的思路,使有限的投入发挥出更好的效益。

一座舒适惬意的城市,往往管理比建设更重要,内涵比规模更重要,品质比速度更重要。城市管理如绣花,需要顶层设计,需要一丝不苟,需要绵绵用力,需要用心用情。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我们要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的作用,实现全体市民共建美好城市、共享美好生活。

坚持“勤俭办一切事情”

——四论反对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不切实际现象

湖南日报:“晨风”四论《反对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不切实际现象》

晨风

“成由勤俭败由奢”,是老祖宗留下的古训;“勤俭办一切事情”,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传家宝。

也许有人会问,我们已跻身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湖南也跨入3万亿“俱乐部”,还有没有必要像过去一样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坚持量入为出、精打细算的原则?

确实,经历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湖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湖南是一个有着7300多万人口的大省,要办的事情还有很多,这就要求我们做规划、办事情,要从省情出发,珍惜民力,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毛泽东同志在《必须学会做经济工作》一文中曾告诫全党:“任何地方必须十分爱惜人力物力,决不可只顾一时,滥用浪费。”这句话放在当下,依然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干事创业要尊重科学规律,很多事情不是越大越好、越气派越好。有些东西可能今天看起来很气派,但明天看起来就不顺眼了。比如,玻璃幕墙刚出来的时候觉得很美、很气派,但如今人们见多了,往往埋怨它是光污染、制造热岛效应的载体了。

规划是城市的生命,设计是建筑的灵魂。只有体现着民族特色、历史记忆、地域特点,并做到与当代科技相结合、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建筑,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但有的地方搞建设、上项目,老想着求大、求新、求异、求怪,让一些炫奇弄怪的建筑,成了外国设计师的试验场,连玻璃、砖头都要一块一块订制,成了投资的“无底洞”。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城市建筑贪大、媚洋、求怪等乱象由来已久,这是典型的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也折射出一些领导干部扭曲的政绩观。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有些民族建筑,到今天看起来还是那么赏心悦目,成为长盛不衰的旅游景点,这背后并不是人们简单的怀古恋旧,而是这样的古建筑体现了民族精神,是几千年民族文化的积淀。

干事情讲究量力而行,恰如其分。有的地方盲目举债搞建设,一心想弄点大动静出来,显示自己的能耐和政绩;一些地方热衷于搞所谓“地标性”建筑,动不动就提“几十年不落后”的口号,有的县城甚至建起了上万人的体育场。实事求是地说,这些地方一年到头能举办几场大型比赛?这些巨资投下去能有多大的利用率?这种不顾自身实际、好高骛远的做法,就好比小孩穿大人的衣服,虽然衣服本身光鲜、时尚,但怎么看都很别扭。

维也纳的“金色大厅”很有名,全世界的演艺界人士都以去那里登台演出为荣。但至今为止,奥地利没有因为它蜚声全球,就想着去扩建,盖一个规模更大的金色大厅。我们一些地方的演出场所,其规模、气派程度,远远超过了金色大厅,但既没有人家的利用率,更达不到人家的美誉度。

“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纵向比较,我们的经济实力、物质条件确有很大改善,更有能力干一些以往想做但做不到的大事;横向来看,我们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是发展中国家,还面临着很多风险挑战,还有很多领域、很多急迫的事情需要大量投入。当前,我们要倡导勤俭节约办一切事情,坚决抑制盲目追求气派豪华的冲动,坚决制止浪费民力、与民争利的行为,坚决防止“头脑发热”的盲目举债和前人大手大脚、后人“击鼓传花”所带来的风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