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在身邊——傳唱千年記憶的川江號子

20世紀初的某天,德國炮艇“沃特蘭特”號駛入長江口,在歷經數十天航行後,成功駛過了川江段最壯美、最險要的三峽,抵達重慶。雖然,清政府1858年與英、法、俄等西方列強簽訂的《天津條約》,准許外國軍艦和商船在中國內河自由航行,但直到1898年,英國冒險家立德樂駕駛輪船“利川”號才首次駛入川江。

非遺在身邊——傳唱千年記憶的川江號子

德國炮艇“沃特蘭特”號

在距離“沃特蘭特”號不遠的木船上,一名初入長江、搏擊浪濤的年輕船工,正好奇地打量這艘遠道而來的蒸汽船。這艘與本地製造的木船全然不同的鋼鐵怪物,頭頂上冒著股股白煙,船底螺旋槳產生朵朵浪花,船體發出奇怪的聲音。船工早已聽說過這不用人力驅動,便能逆流而上的機器船,但這麼近距離的打量它,這還是第一次,他不免覺得稀奇與害怕。

非遺在身邊——傳唱千年記憶的川江號子

年輕的船工

突然,“沃特蘭特”號發生巨大的聲響,那是汽笛的聲音,也是德國人對中國船工的嘲笑與蔑視。年輕的船工從未聽到這種聲音,險些被嚇得栽入江水之中。他感到十分恐慌,雖然不清楚到底在懼怕什麼,但他隱隱覺得,自己賴以謀生的活計,也許會受到巨大的影響。

他應該不會想到,在不遠的將來,木船、船工都將永遠消失。一同消失的,還有那雄壯激烈、悠揚峽谷的川江號子。

非遺在身邊——傳唱千年記憶的川江號子

縴夫

川江號子,歷史悠久,是船工勞作時所唱的號子,被稱作川江船工號子,簡稱川江號子。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從巴蜀地區有人類開始,航行就伴隨著人們生產、生活。新石器時期的“石錨”、東漢時期的“拉縴俑”等文物都印證了川江水路運輸行業的悠久歷史。在長江及其支流岷江、沱江、嘉陵江、烏江和大寧河等流域,川江號子流傳甚廣。這一帶航道曲折,山勢險峻,水急灘多,全程水位落差較大,特別是雄壯險要的長江三峽,船舶通行難度極大,必須眾多船工拉拽才能通行,川江號子正是在這種特殊的地理環境下應運而生。

非遺在身邊——傳唱千年記憶的川江號子

拉縴的船工

川江號子旋律多姿多彩,唱詞內容豐富,其歌唱時而悠揚,時而激越,時而舒緩,時而緊張,極富感染力,充分展現出川江船工在險惡的自然環境下不畏艱險、不怕困難的拼搏精神和勇往直前的豪邁氣概,同時也表現了船工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粗獷而不失幽默的性格。

非遺在身邊——傳唱千年記憶的川江號子

縴夫

成就川江號子的,是川江段的險灘激流,是潛伏在江水中的石塊和石堆,然而它們,卻對長江航運產生巨大的威脅,並多次造成船毀人亡的慘劇。新中國成立以後,開始整治內河航運,川江流域各條江河炸燬暗礁,疏通河道。此外,川江水域內,機動船逐漸代替了木船,古老的木船航運業逐漸失去其競爭能力和生存空間,昔日拼急流、闖險灘、手爬岩石肩拉縴的川江船工的身影和那動人的號子聲聲也漸漸離人們遠去。三峽大壩建成後,庫區水位抬高,萬噸級船隊可以直達重慶,激流險灘更是無處可尋,川江號子徹底消失了。

非遺在身邊——傳唱千年記憶的川江號子

長江三峽的灩澦

非遺在身邊——傳唱千年記憶的川江號子

縴夫身後的遊輪

人們希望聽到川江號子,它離我們並不遙遠,它不僅屬於父輩們的記憶,同時,也代表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人們堅韌不屈和百折不撓的精神。2006年5月20日,川江號子經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今天重慶武隆,每日都會有“印象·武隆”實景歌會上演,瀕臨消失的“川江號子”,傳承父輩留下的氣息和血脈,震撼著每名遊客。

非遺在身邊——傳唱千年記憶的川江號子

實景歌會“武隆印象"

一百年前,那名被“沃特蘭特”號汽笛聲嚇到的船工不會想到,川江號子雖然已經消失在江邊,但它作為展示地域文化的藝術形式,卻每日響起在深山中的武隆,向遊客們巴蜀大地上的風土人情和愛恨悲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