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古村落:張疃村巷道小記

張榮傑 先生 推薦

合肥古村落:張疃村巷道小記

張疃村座北向南主要巷道,在村東西閘門之間共有九條。其中老巷、大巷、沈家巷、燕巷(褲檔巷)由來,值得一說。

合肥古村落:張疃村巷道小記

老 巷

老巷位於西閘門內往東數第三條巷道。傳說張元一夫婦最早就住在這裡。當時小村僅有兩三個巷子。張元一是個懂風水的人,他與村裡其它姓氏的當家人,就在這這裡制定了重建村莊時,要按九龍攢珠的佈置建村。後來,他與大兒子移居巢南張王村。他的後代子孫為了紀念他,就將張元一夫婦住過的地方巷道命名為老巷。

老巷結構十分神,南頭是街道,北頭是縮頭巷。住戶人家,向左拐進到墳映崗,這裡是個四方形院子場地,門朝西開有兩戶,門朝東開有一戶,門朝南開有一戶。正北方分兩個叉巷。黑大門外向西又開一戶橫巷,有三戶人家門朝南開。這條橫當中又有一個塞頭巷,內住一戶人家,還開一個叉巷,巷內門朝東三家,門朝西一家。墳映崗西北方向又開一個叉巷,直通楊家院,村西小巷北頭通墳映崗,與老巷會四合。村西西閘門巷,西閘門外巷北頭直通墳映崗西北內叉巷。村西五條至巷道南頭通街,北頭通過橫巷能互相相通。主要是為了西閘門內外,老百姓在防匪、防盜時互相支援,互相救護。

合肥古村落:張疃村巷道小記

沈家巷

沈家巷與老巷相鄰,是以姓氏命名的。

傳說張元一夫婦帶兩個兒子在元朝末年到此地避難,由姓“沈”姓“李”二人擔保,才能在這裡安家落戶。姓沈的將元一家安在自己的旁邊,還找人幫助他蓋了三間土牆草房。兩家左右隔壁,和睦相處。

張元一會看風水,他和姓沈的協商,以後就選擇巢湖北岸這一塊地勢較高,四周略高,中間略低的還有一口小塘地方建村子。這裡巢湖無論發多大的水淹不到。

張元一兩個兒子長大了,成了家,又添了孫子。兩個兒媳不和,經常爭吵,大兒子曾因在巢湖內打漁,劃盆被刮到巢南,他看巢南有發展前途,就同父親商量移居巢南雞啼河畔。張元一不放心,就同大兒子張亨一一家移居巢南。臨走前,將今後如何建村的規劃告訴了二兒子張亨二,同姓沈的打過招呼就走了。

以後,張亨二家族人丁興旺,村裡張氏人口激增,就將歸德小村改名為張家疃。張氏後人完全按先祖的遺囑,依照九龍攢珠的規劃,將村莊建起來。張元一住的地方建成巷子命名老巷,為了紀念沈姓鄰居,就將老巷隔壁所建巷子命名為沈家巷。這條巷很特殊,巷子南北兩頭都按在大門,晚上巷口門一關,人就無法通行,起到了非常好的防賊防壞人效果。

合肥古村落:張疃村巷道小記

大巷

大巷居村當中,站在街道西向巷口,左為村西,右為村東。亨二公有子四人:明、順、通、顯。明公英年早逝。明公子蒲公與叔順公、通公及顯公子茂公為四分。蒲公以嫡孫承居大巷,因明公是長子,故此巷命為大巷。大巷是一條巷道較寬的巷,從街道巷口通村北閘門,閘門是清朝年間做的,起防匪防盜作用。北部出口,可通幾塊田,一條寬田埂直達上北村。大巷是一條獨立的巷道。傳說亨二公寵愛長孫蒲公讓他獨立生活,免受別人干擾。

燕巷

東閘門內第一條巷道,名叫燕巷,從街道口進不遠處被房屋阻塞,從房屋兩邊開兩個充滿巷,活象燕子尾巴,也象一條長褲,故俗稱“褲檔巷”。傳說住此巷人經常患病。舊社會缺醫少藥,老百姓只好請普薩燒香磕頭求保平安。住這條巷裡人在巷當中阻塞巷道的地方建了一座土地廟,逢年過節,或遇家人生病,就到此廟燒香磕頭。

合肥古村落:張疃村巷道小記

附記:黑大門的由來

村中老巷很長,最北頭為縮頭巷,往巷中間不到五六戶有一道黑漆大門很醒目。

傳說200多年前張立遠的祖上有一位舉人在縣衙當師爺。這時期,他的大家庭兄弟多,兒孫滿堂,分成五六戶,緊靠在老巷北端住在一起生活。因家裡年輕的子孫有的常夜晚外出不務正業,甚而吃喝嫖賭抽,傷風敗俗的事時有耳聞。

張舉人思謀良久,便在家庭聚居的巷中間加一道大門,大門框與大門整體油黑漆色,烏黑髮亮。規定,每日晚天一黑則關門上鎖,限制家人無事外出。嚴格的管理,既嚴肅了家風,也給周邊四鄰很大的影響。

久而久之,張舉人大家庭設防區域的黑大門前人們稱為“黑大門口”。

最憶是巢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