箜篌名曲——《湘妃竹》的由來

《湘妃竹》是著名的箜篌獨奏曲,是以《湘妃滴淚》為素材改編而成的。

箜篌名曲——《湘妃竹》的由來

《湘妃竹》即“斑竹”,亦稱“淚竹”,竹竿的根部是黑色的斑點。這種竹子生長在湖南九嶷(yí)山中,九嶷山是舜安葬的地方。傳說娥皇、女英是帝舜的二位妃子,帝舜在南巡途中不幸病逝於蒼梧,二妃聞訊追至湘江邊上,痛苦不止。滴滴清淚灑落到竹子上,竹竿上便呈現出點點淚斑,有紫色的,有雪白的,還有血紅血紅的,這便是”湘妃竹“。其實,從生物學的觀點來看,斑竹的花紋是真菌腐蝕幼竹而生成的。

箜篌名曲——《湘妃竹》的由來

這首曲子描繪了洞庭湖畔湘妃竹林秋曉、曉晴的景色,用雅潔坦蕩的音樂內涵,歌頌了竹子的高尚氣節。

箜篌名曲——《湘妃竹》的由來

箜篌是中國漢族十分古老的彈絃樂器。最初稱“坎侯”或“空侯”,在古代除宮廷雅樂使用外,在民間也廣泛流傳,在古代有臥箜篌、豎箜篌、鳳首箜篌三種形制。從十四世紀後期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只能在以前的壁畫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圖樣。

箜篌名曲——《湘妃竹》的由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