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氏最美的扶贫路‘瓦穴子’‘鱼塘沟’‘老界岭’

卢氏最美的扶贫路‘瓦穴子’‘鱼塘沟’‘老界岭’

卢氏最美的扶贫路‘瓦穴子’‘鱼塘沟’‘老界岭’

老界岭位于五里川镇瓦穴子村和横涧车场村的交界地,是两乡镇的分界线,也是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分水岭,更是过去卢氏西南山到到卢氏交通要道的必经之地。

卢氏最美的扶贫路‘瓦穴子’‘鱼塘沟’‘老界岭’

 魚塘沟的魚库位于北阳坡村闫家庄,所谓魚库,其实是大山角下有条暗河,山里溶洞的水从这条暗河流出,与魚塘沟河里的水相汇流入鹳河,每到冬季外河水温低暗河水温高,外河水中的魚这时游入暗河进入山洞越冬,而到次年谷雨前后,随着气侯变暖,外河水温不断升高,而山洞里的水温这时比外边低,魚这时又从山里的暗河遊出,这条暗河里的溶洞就象一个魚库。

每到谷雨前后的晚上,人们都会拿上竹篮到这捞魚,直到上世际六七十年代,这个自然景观逐渐消失了。

卢氏最美的扶贫路‘瓦穴子’‘鱼塘沟’‘老界岭’

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加上地势险要,老界岭古道在整个二0九国道段,都有着相当高的知名度。当年交通尚不发达之时,这条官道就很热闹。南来的,北往的,人欢马嘶,络绎不绝。有跑长路的,有走短路的。跑长路的,大部分是做买卖的客商。商,有大有小。小商,肩挑担子,把一肩生活全部装进箩筐里,颤悠悠来,颤悠悠去。挑风挑雨,挑星挑月,挑幸福挑艰辛,全靠了三条腿和两只肩膀。

生于卢氏县五里川的我国教育家、散文家、翻译家曹靖华老先生,当年就是从这条古道上走出大山,走向世界的。

卢氏最美的扶贫路‘瓦穴子’‘鱼塘沟’‘老界岭’

纵贯卢氏县境的卢西(卢氏县城至南阳西平)公路,修筑于民国31年(1942年),亦系河南省国民政府投资,由当时驻卢之独立第五旅承包修建。该路起自卢氏县城,自岗台南渡洛河,沿洛河南岸西上,至横涧河口南折,沿河谷抵横涧,经七寸街、车场,翻越熊耳山之老界岭,经瓦穴子出鱼塘沟口,再经杜家店、朱阳关、花园口进入西平。时值战乱时期,民国政府财政拮据,投资额很小,故该路系简易公路,修筑质量极低,路窄弯急,不堪使用,仅1943年冬至次年春,河南省国民政府及军队逃往西时走过一次之外,遂废弃不用。

卢氏最美的扶贫路‘瓦穴子’‘鱼塘沟’‘老界岭’

 知道瓦穴子这个地名还是缘由我一个要好朋友的扶贫之路,我们闲时小聚经常听到他介绍这个村的村容村貌,民俗风情,那时我就有了一定要去瓦穴子看看的想法,偶尔的一次说走就走随心走,“误打误撞”到了耳熟依久的“瓦穴子”,上图是瓦穴子学校,现在是村委会所地,也是过去寺院改造的。

卢氏最美的扶贫路‘瓦穴子’‘鱼塘沟’‘老界岭’

这是位于魚塘沟古道、现在二0九国道边山崖上的一处景观,人称石毬。

传说过去石毬下边的路旁开一饭店,而这石毬上流油,无论每天客人多少,流出的油刚好够吃,不多不少。时间长了,店主想让油流的多些,就用竹签通那石毬上的孔,结果一通,油反而一滴也不流了。

卢氏最美的扶贫路‘瓦穴子’‘鱼塘沟’‘老界岭’

重修后的二0九国道

卢氏最美的扶贫路‘瓦穴子’‘鱼塘沟’‘老界岭’

这弯多圆

卢氏最美的扶贫路‘瓦穴子’‘鱼塘沟’‘老界岭’

卢氏最美的扶贫路‘瓦穴子’‘鱼塘沟’‘老界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