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報」傳承永遠在路上——訪荊河戲國家級傳承人澧縣王與佑

「常德日报」传承永远在路上——访荆河戏国家级传承人澧县王与佑

「常德日报」传承永远在路上——访荆河戏国家级传承人澧县王与佑

傳承永遠在路上

——訪荊河戲國家級傳承人澧縣王與佑

「常德日报」传承永远在路上——访荆河戏国家级传承人澧县王与佑

荊河戲國家級傳承人 王與佑

「常德日报」传承永远在路上——访荆河戏国家级传承人澧县王与佑

“今年上半年,我們劇團排演了傳統小戲《櫃中緣》,下半年主攻新編荊河戲《城頭山》,目前,劇本還在反覆修改中。”7月9日,王與佑在電話中向記者爆料:《城頭山》作者是本土著名劇作家劉京儀,音樂主創是常德藝研所副所長、知名作曲家李小平。“是很值得期待的大戲。”

「常德日报」传承永远在路上——访荆河戏国家级传承人澧县王与佑

“今年6月,澧縣啟動了‘戲劇進校園’活動,下半年開學後,澧州實驗學校將在學生中開設20堂荊河戲課程,由國家二級演員張蓉蓉主持並教唱。”王與佑誇讚荊河戲市級傳承人張蓉蓉,“唱功不凡,很厲害。”

「常德日报」传承永远在路上——访荆河戏国家级传承人澧县王与佑

《貴妃醉酒》劇照,國家二級演員張蓉蓉飾楊貴妃

李小平和張蓉蓉都曾師從王與佑,在省內外戲曲界均有不小的知名度。在王與佑看來,這些頗具實力的後輩正逐漸擔當荊河戲傳承的重任,對於66歲的他來說,已是一種莫大的欣慰。

「常德日报」传承永远在路上——访荆河戏国家级传承人澧县王与佑

荊河戲國家級傳承人王與佑(左二)教唱《四郎探母》

荊河戲是典型的地方劇種,曾廣泛流傳於湘鄂兩省,至新中國成立之初尚有40餘個劇團。由於種種原因,一度僅剩澧縣荊河劇團作為唯一一支具有演出實體的專業荊河劇團艱難支撐。

「常德日报」传承永远在路上——访荆河戏国家级传承人澧县王与佑

王與佑的祖父是荊河戲戲班文場師傅,父親是原永樂劇團(現荊河劇團前身)的鼓師,姐夫、姐姐曾是荊河劇團的臺柱子。對於在劇團長大的王與佑來說,與戲相伴一生似乎是件順理成章的事情。

「常德日报」传承永远在路上——访荆河戏国家级传承人澧县王与佑

1971年,正是京劇樣板戲紅遍全國之時,王與佑以樂師身份招工進團。他發現舊藝人在胡琴演奏時有音高模糊飄移,弓、指法不講究的通病,為規範弓法、指法,他以十二平均律來校準樂器發音為突破口,使荊河戲的胡琴像京劇一樣剛柔分明,音色純美。同時,他以現代京劇的標準來對荊河戲伴奏音樂進行改進,力求做到節奏乾淨,層次清楚,旋律流暢,特色鮮明。

「常德日报」传承永远在路上——访荆河戏国家级传承人澧县王与佑

1978年,各地劇團陸續恢復傳統戲,荊河戲傳統劇目開始大量納入演出名單。隨後的一段時間裡,王與佑尋訪拜師荊河戲音樂泰斗黃績三的得意門生許安和等老藝人,學習荊河戲的傳統曲牌與技法,挖掘整理出傳統唱腔、曲牌近百首。

「常德日报」传承永远在路上——访荆河戏国家级传承人澧县王与佑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王與佑開始擔任劇團音樂設計的主筆,前後為近百出日常演出與調(匯)演劇目設計唱腔,多次獲省、市音樂設計獎。其中《鄭宮恩怨》《桓公拜相》《夫人令》等戲在中央電視臺、湖南省電視臺電臺播放,部分作品收錄於《湖南新時期10年優秀文藝作品選·音樂卷》《中國戲曲音樂集成·常德卷》《荊河戲音樂集粹》中。

「常德日报」传承永远在路上——访荆河戏国家级传承人澧县王与佑

“我現如今仍在劇團當顧問。”說起自己下一階段的工作,王與佑表示,目前正著手編輯一本集子,收錄二三十個荊河戲小戲。另外,還準備與另一位荊河戲國家級傳承人肖耀庭一起,把近些年獲獎的荊河戲大戲整理出版。

「常德日报」传承永远在路上——访荆河戏国家级传承人澧县王与佑

據悉,今年已85歲的肖耀庭仍思維清楚,精力充沛。王與佑笑稱,“我要給他當助手,繼續向他學習。”

本報記者/徐志雄 通訊員/塗露霞

「常德日报」传承永远在路上——访荆河戏国家级传承人澧县王与佑「常德日报」传承永远在路上——访荆河戏国家级传承人澧县王与佑

▶小資料

荊河戲是流行於湘、鄂兩省交界的荊州、澧縣、張家界等地的地方大劇種,因地處長江荊河段而得名。已有400多年曆史,內容豐富,特色鮮明,流傳廣泛,影響深遠,一直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於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常德日报」传承永远在路上——访荆河戏国家级传承人澧县王与佑

群眾觀看澧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欄

資料/常德日報

圖片/網絡

THE END

「常德日报」传承永远在路上——访荆河戏国家级传承人澧县王与佑「常德日报」传承永远在路上——访荆河戏国家级传承人澧县王与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