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初链:万事俱备 只欠公链

对话初链:万事俱备 只欠公链

文丨六王子

2018年,区块链站在了风口之上。在大佬们接连发出All in区块链的呐喊之后,很多人都产生了深深的焦虑感。

在这种焦虑感的驱使下,越来越多的创业者涌入区块链这片尚待开发的处女地。然而,真正可以落地应用的项目却少之又少。

区块链对未来究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现在的区块链行业又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未来又会出现怎样的变量呢?

相对于大众更喜闻乐见因炒币而一夜暴富的故事,没有多少人会真正关心这些问题,可这并不代表它们并不重要

近日,不凡之链采访了TrueChain初链基金会理事张剑南以及TrueChain初链首席科学家张翰,初链作为国内出现的最早一批第三代公链,成立于2017年,采用混合共识机制的做法,试图在中心化、效率、安全性找到一个平衡点,其主网将在9月初上线。

通过与两位的对话,希望在浮躁与喧闹的世界里,为上述问题寻找一个尽可能准确的答案。

公链:为应用场景提供可落地的条件

不凡之链:区块链行业现在处于一个怎样的发展阶段?

张翰:区块链分为一代链、二代链和三代链。一代链就是比特币,二代链则是以太坊,三代链是现在大家想着要取代以太坊的各种选择。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一代链就是一个很简单的支付,除了支付什么都做不了;二代链与一代链相比,最大的突破是智能合约,从理论上来讲,我们可以借助以太坊去中心化的链条开发各类APP,但以太坊在存储、吞吐量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致使很多应用难以落地;三代链就是把二代链想要做的事情,提供可落地的条件。

不凡之链:该怎么去理解公链的价值和应用场景呢?

张翰:公链说白了,其实就是一个大账本,但是不能简单的把它看成像比特币那样只能转账,别的都干不了

我说一个简单的例子,在我们打游戏的时候,可能要花费1000个小时,才能把一个装备练到99级。可游戏开发方的的某一个程序员,只需要一秒钟的时间,就可以自己创造一个装备,然后改成99级,这样就会造成不公平的现象。

在这方面,公链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应用。因为完全去中心化,大家都没有办法去篡改数据,公平性自然就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TrueChain初链的

去中心化社区运营模式

不凡之链:现在整个团队有多少人?

张剑南:运营和技术一共30多人,其实在4月份的时候,我们团队还不到10个人,行业很有热度,很快就扩张起来了。

这其中,核心技术团队在一半以上。我们后面全职团队其实并不会继续扩张,但社区会扩张,我们的治理,研究,技术开发,和社区运营都会去中心化,并且用我们的社区激励模型进行管理和激励。

从5月份开始,我们的技术社区就开始扩张了,现在已经有500多人,涵盖中国、美国、印度等三个国家。

不凡之链:我们是用一种社区化的方式在运营吗?

张剑南:对,初链完全是去中心化的社区运营。因为我们的代码本身就是开源的,许多技术也都是社区在做。

具体的操作上,可以这样理解,在GitHub上面,每一个项目都会对应一个仓库,然后每一个仓库都有一个小的团队,小团队会有一个负责人去维护这个项目,负责人和负责人之间通过我们核心团队的一些人去做沟通。

在开发的时候,基本上都是模块的,所以就是一个项目一个项目这样在开发,整体上遵循开源社区开发的方式。

不凡之链:和传统企业相比区别在哪里?

张剑南:非常有区别于传统商业的逻辑。我们在运营一个去中心化的社区,最后要让社区自治。其实我们在做技术社区化的时候是有一个模型的,国内和国外还稍微有点不一样。

比如技术社区的激励模型,我们称之为SRM-ABC,S是一个项目的负责人,R就是Research(研究),M就是Maintainer,意及仓库的维护者,ABC是仓库的贡献者,主要作用是写代码,我们会根据其解决问题的难易程度,将大家分成ABC,任务也分成ABC。

我们是用这样的一套模版去管理所有这些人。然后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个社区,这个月我们其实做的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管理的去中心化。

不凡之链:怎么理解管理去中心化呢?

张剑南:原先我们有CEO和CTO,社区化运营以后,第一步就是没有CTO。在7月份,我们就把CTO这个头衔给砍掉了。

因为社区化之后,我们发现每个项目都有自己的负责人,负责人和负责人之间会沟通,CTO完全没有必要存在了。

之前我们还有运营、市场等部门,现在我们要把这一套东西全换掉,建立一个由7个人组成的决策委员会,每个人背景不尽相同,在项目里面会负责一些比较重要的事务。

在决策委员会下面会有4个执行委员会,他们负责执行,原有团队的架构就划归到执行委员会,再下面们有一个理事会,主要是早期的核心成员和合作伙伴代表。

不凡之链:那我们团队就完全去中心化了吗?

张剑南:我们现在的组织架构比较贴近于比特币和以太坊,在基金会内部,还是会一些全职人员的,他们以协调工作为主,其余的基本上都是去中心化的。

不凡之链:初链的token通证体系是怎样设计的?

张剑南:有一部分是用来做生态的,一部分给了社区和基金会的,因为我们是PBFT-fPoW公链,还有一部分是用来挖矿

不凡之链:挖矿该怎么理解?

张翰:比特币刚发出来的时候基本上都是被挖矿了,主网上线之后,后面的工作主要是维护主网,谁来贡献算力,谁就可以获得比特币,因为比特币是有限的,所以就炒到了今天这个样子。

现在的情况也是如此,第三代公链工程复杂程度远远超过前两代。因为了一条公链之外,还要在上面搭一些基础设施。

我常做这样一个比喻公链是树干,基础设施为树枝,应用是树叶,树叶不是长在树干上的,它是长在树枝上的

所以,从初链本身角度出发,我们也留了一些币,主要是为了后续的开发。对于挖矿这一块呢,初链的逻辑其实和比特币一样,也需要他人贡献算力,所以会以Token作为激励。

不凡之链:作为一个公司来讲,商业模式是不是主要就是发币?

张剑南:对于公有链来说,公有链的基金会是一个公益性质的基金会。基金会有两个目标,一是把公链做出来,二是把公链的生态做大。

在这样的基础上,基金会的资源和资本一要投入到技术和技术社区中,二要做公链的生态,这中间可能还需要做市场、营销相关的一些东西。

在一个理想的模型中,一个企业把自己的资源投入到公有链上面,公有链做起来了,大家如果很认可它,不仅会有很多人持有这个公有链的币,而且他们也愿意在上面做应用,这样币的价格自然就会上升。

总体来说,区块链更多讲的代币经济,而非传统商业模式,这也是区块链这波浪潮更多年轻人先入场的原因,他们更容易接受这样一种模式。

不凡之链:实际上是对过去商业模式的颠覆吗?

张剑南: 很明显,token的流动性更好,对中小企业更友好的,可以激发中小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算是对原有秩序的一个颠覆。

张翰:我一直是秉这样一个观点,现在很多项目不靠谱,其实根本原因在于公链的性能不行。就算你现在想做一件靠谱的事也做不了,结果就逼着大家伙先发个币再说

这就导致现在很多的币,其实都是空气币。但是我认为空气币中,也不排除许多本来想干实事的,基础设施建设好了以后,他们想做的事情或许马上就可以落地。

在某种意义上来讲,也就是大家所说头部效应,只要公链真的可以落地,后面的项目可能本来不靠谱也会变得靠谱,因为如果再不靠谱的话就生存不下去了。

不凡之链:初链是想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哪些场景更容易去落地应用呢?

张翰:初链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3个:一是TPS的问题,以太坊每秒钟只能交易20多笔,那我们能不能把它做到1万甚至更高;二是存储问题;三是,扩容性问题,现在很多链上设计的可能有1万个TPS,虽然不少,可问题是如果未来跑的应用越来越多势必面临扩容的问题。

不凡之链:初链现在和一些企业有合作吗?

张剑南:很多人在谈到公链的时候,就会说你们跟多少个企业有合作,我们其实不关注这个事。因为现阶段我们更聚焦在基础设施、技术社区、工具层的建设等。

这并不是说初链不应该去和企业做对接,可现在这样做的确一个投入产出比较低的事情。未来,如果我们的公有链性能很高,开发者社区很活跃,开发工具很好用的话,自然就会吸引企业进来。

张翰:从互联网发展的脉络来看,做互联网+最成功的企业是在基础设施完善以后,才开始入局的。所以,也是因为这个逻辑,我们其实目前更关注的是基础设施。现在去跟企业谈合作,其实就是一个空多空的对接,两边都挺为难的。

不凡之链:初链共识机制是怎么设计的?

张翰:二代链无法解决效率、去中心化、安全性三者之间的矛盾,以初链为代表的三代链就是要让三者达成一个很好的平衡。

初链采用的是PBFT+fPoW的混合共识机制,这是一个很好的概念。二代链的共识是全网的共识,如果有一万节点的,大家都同意才叫共识。

PBFT就是说你可以设比如21个节点,或者30个节点,甚至7个节点都行,大部分交易可以由这些节点来处理,效率自然会提升很多。

可这里面依然有一个问题,如果大部分交易是由这些人处理,那这些人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如果门槛过低,谁都能参与进来,就可能会有黑客进来,如果黑客被选入委员乱投票的话,安全性就不能保证。

可反过来,如果把门槛提的特别高,比如拥有一个T的内存才可以参与竞选,就会造成中心化的现象,很不公平。

为此,我们就采取把两条链分开,一条快速链专门去处理交易,一条慢速链决定谁能够进这个委员会。这样就可以通过调整慢速链的挖矿难度,来提高或降低进入委员会的门槛。

通过这样的设计很好的避免了两个极端,一是谁都能进入委员会造成的不安全问题,二是谁都不让进委员会,虽然安全又保证,但却没有去中心化。

关于区块链现状和未来:

去中心化设计不能取代中心化平台

不凡之链:从互联网时代到区块链时代会有哪些变化呢?

张剑南:首先,流动性会有一个大幅度的提升;

其次,预期的前置。互联网还得先做一个产品,才有可能在投资人那拿到融资,区块链时代可以先不用做产品,你先说就有可能。在区块链行业,有一个新的说法,“尽调是在投资完了以后才开始的”,现在行业处于很早期,有好项目的出现,额度很快就会被抢完了。

此外,融资的逻辑也发生了变化,互联网产品用未来现金流估值,而区块链通过Token经济结合商业模式评价项目

最后,资本的退出通道更加顺畅。在项目上交易所之后,如果觉得这个项目不靠谱马上就可以退出,反之,可以长期持有,获得长线收益。

不凡之链:现在整体来看是哪一类机构在投区块链项目呢?

张剑南:既有新成立的专注于区块链的VC,又有传统的VC,尤其是2018年要来,传统VC年正在开始大量进场。

张翰:我认为传统VC和PE现在可能面临一个问题:退出的渠道会越来越窄。区块链则有一个天然优势,因为上交易所的门槛相对低一些,退出机制又很顺畅。

也正是由于此,才会出现只要发一个白皮书,就会有许多投资机构进场的现象。大家不会有太多顾虑,上交易所就可以抛。如果未来传统VC和PE的退出渠道会进一步恶化,大家可能会越来越的往币圈靠拢。

不凡之链:如果让您预测,区块链要进入一个非常成熟普及应用阶段,需要多长时间?

张翰:大规模应用要在第三代公链上落地的话,大约需要3年时间。不过,第三代公链可能有一个风险,因为大家特别关注TPS,你把眼前的瓶颈解决了,可能又会出现新的问题,这样的话大规模运用可能还要再多几年的时间。

不凡之链:在两位看来,中国和美国的区块链发展在同一水平线吗?

张剑南:从区块链行业发展来看,中国和美国肯定是处于领导地位,美国主要是技术领先。现阶段比较好的技术项目,现在大部分都出自美国

但是,我觉得中国也有很多优势。一是中国人非常勤劳,做事情激进;二是现在很多区块链项目都是中国人投的;三是中国人在应用方面一向是很有优势的,这是美国人所不具备的。

不凡商业:最后一个问题,您认为中心化的平台会被完全替换吗?

张翰:我不认为去中心化会完全代替掉中心化,而且我觉得这也不是任何去中心化从业者应该想实现的一个目标。但可以肯定的说,未来去中心化的经济会有一个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