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羣人狂歡的孤獨,不如一個人高質量的獨處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觸:一群人狂歡時的孤獨,有時會勝過一個人獨處。

我們一直在努力地讓自己看起來很合群,每天花大量的時間在各種微信群當中活躍著,參加各種聚會,直到最後才發現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聚會結束,留下的是空虛寂寞冷。

一群人狂歡的孤獨,不如一個人高質量的獨處

與其浪費時間精力,去做一些無用的社交,倒不如學會如何與自己相處,拒絕低質量的社交,享受高質量的獨處。

高質量的獨處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面對真實自己的選擇。

就如意大利傳奇導演費里尼說:

獨處是種特別的能力,有這種能力的人並不多見。我向來羨慕那些擁有內在資源、可以享受獨處的人,因為獨處給你一個獨立空間,一份自由,這些是人們嘴上喊’要’,實際上卻害怕的東西。

我們獨處很容易,但真正高質量的獨處卻很難,因為我們不知道什麼才算是“高質量獨處”。

一群人狂歡的孤獨,不如一個人高質量的獨處

一個人的日子無所適從

朋友似乎失去了一個人生活的能力。上班的時候倒沒什麼,可是一回到空蕩蕩的房子,整個人就開始發慌。

這種感覺很難描述,就是沒辦法定下心神。很想找人說話,看看別人都在幹嘛。做什麼事都不自覺的跑神,忍不住拿起手機刷微信刷微博,期待會有頭像給他發來對話。

一旦沒有人找他,他就忍不住把聊天列表翻來覆去的看,發發朋友圈等著誰來點個贊,這樣就可以找到聊天的契機了。

一個人的日子無所適從,像被抽掉了靈魂。

一群人狂歡的孤獨,不如一個人高質量的獨處

叔本華曾說過:

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可以完全成為自己。誰要是不愛獨處,那他也就是不熱愛自由,因為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是自由的。

其實,懂得高質量獨處的人,選擇了真實的人生,和靈魂的自由,又談何孤獨。

受《瓦爾登湖》的影響,美國的繪本作家,塔莎瑪朵,她鍾情於沒有機器文明的十九世紀,57歲那年,她搬到了佛蒙特州去感受田園獨處生活。

在近10平方公里的荒原中,她建起十九世紀風格的農房和穀倉。

她還有一座秘密花園,種著薔薇、鬱金香、山茶花……

七月,池塘裡遍佈著盛開的睡蓮,院子裡隨處可見累累的果實。

她每日種花種菜,餵雞養羊,織布作畫,不倦不悔。開始了完全自給自足的田園生活。

家中所有日常用品,如肥皂、蠟燭、燈油等,一切全是塔莎自己親手製作。她一個人過得也很開心,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去生活。

這樣遠離塵世的獨處,有些人可能認為是孤獨的,是寂寞的人才會選擇的生活方式。

但一個真實的人,能懂得在獨處時直面自己內心的渴望,全身心地投入到喜歡的事情中來,是多麼難得可貴。

一群人狂歡的孤獨,不如一個人高質量的獨處

無獨有偶,80後的畫家張二冬,2014年花4000元租下一處終南山的老宅,使用期20年,又花了幾千元改造,首先是拆牛棚,地基裡的石頭,大小几百塊,足足挖了一個星期。

刷牆之類的事自己動手,鋪地搭頂就找專業的師傅,終於把老宅改造成舒適的樣子,最後取名“沐暄堂” 。

為了 “詩意棲居”的獨處方式,山居所需的水是自己擔的,食材自己下山買,自己蒸饅頭、種菜、養鵝、挖地基、鋪地……

他說:“從翻地,到埋下種子、菜苗,到發芽,成活,到結果子,到結的果子吃不完,到一聲鳥啼,一場雨,一個有蟲鳴的夏夜,帶給我的新鮮,和豐滿,遠遠比我在那些個城市跑了一圈更震撼。”

在他現在的生活中,“有叫做鳳霞的雞”、“有叫做幼婷的鵝”、“有叫做鄭佳的狗”、“有自己的小菜園”、“有自己的詩歌與畫的王國”。

在終南山的庇佑下,他有了更多思考和體驗生活的時間。

但山居生活一切並不像別人想象中的那樣完美,他曾說:“桃花源只是你看見的白天,而聊齋才是夜晚。”

“詩意棲居”背後的真相是:春有百花,還有泥巴。秋有月,還有漫長的陰雨季。夏有涼風,還有蟲。冬有雪,還有寒冰。

但他不寫泥巴路滑,不寫雨季漫長,不寫蟲咬,不寫冷。因為苦的存在是為了讓甜成為甜。

高質量的獨處,是我身在苦難,仍能感受詩意感受遠方,感受一個人的靜謐時光。

一群人狂歡的孤獨,不如一個人高質量的獨處

喜歡獨處的人都比較自我

喜歡獨處的人都比較自我,我就是這樣一個人。有一天,一個男生問我,你每天都一個人嗎?

我說是啊,我大部分時間都是一個人。吃飯,跑步,逛街,看電影,吃火鍋。哪怕人潮中都是成雙成對的身影,我也毫不覺得尷尬。

“我的天,你真的是太奇怪了。”他一臉見到怪胎的表情。

“我過得很舒服啊,有人喜歡時時刻刻有人作伴,就有人喜歡瀟灑的獨來獨往,不是嗎?”

我甚至是個社交網絡的陌生人。不經常看微信,每個月通話時間不超過10分鐘。

我有很多事情想做,想學畫畫,想看遍所有經典電影,想在所有美景下留下自己的傻笑,哪裡有那麼時間去忙著社交?

交心的朋友,平時各自忙著精彩,但總會在需要的時候傾心而談。這種清爽的關係,讓你即使看上去孤身前行,但永遠有力量在身後。

一群人狂歡的孤獨,不如一個人高質量的獨處

我有一個朋友,喜歡在獨處時抄《心經》。

短短260個字的經文,可能別人只需要半個小時就抄完了。

她能坐著抄兩、三個小時,有時候一晚上哪兒也不去,就坐著抄經。

她也很少抄別的經文,就只喜歡抄《心經》,我問她為什麼老抄同一篇東西。

她說:“把一張字帖要寫得好看不容易,剛開始老是想添加變化,以顯豐富,但這些人為的矯飾,往往會顯得淺薄庸俗。一百多遍之後,現在就是平靜地隨手寫去,不計成敗,這樣有時寫得反而不錯。”

懂得高質量獨處的人,在獨處時,不會去特意去做一些什麼,因為更多時候,他們只是在為了追求內心所需要的安定,“無用方得從容。”

一群人狂歡的孤獨,不如一個人高質量的獨處

低質量的社交不如高質量的獨處

每個人都會有感到寂寞的時候,但你不得不承認,有些時候就是需要獨自去面對,哪怕那種滋味不好受。唯有學會了如何與自己和解,走過那段黑暗的通道,你才談得上真正瞭解自己、接納自己。

如果不去充實自己的生活,僅僅想靠社交來讓自己不寂寞,其實是不大可能的。到最後你會發現,哪怕每天和不同人吃飯,不過是在一群人之中繼續空虛而已。無論是提升自己的價值,還是給身邊親密的朋友和愛人留點邊界感,都需要我們學會獨處。

獨處,當然,是一個人。你要耐得住寂寞,專注自己正在做的事。

如果是在家裡,當然首先要把房間打掃乾淨。看著窗明几淨、井井有條的家,心情自然也不會太差。

一個人在家,也要好好打扮自己。可能不需要,濃妝豔抹,或者西裝革履。但是一定要舒適整潔,與其說是一種相處,可能更像是對自己內心的一次修煉。

可以放幾首舒緩的音樂,渴了就泡一壺茶,或者一杯咖啡。可以抱著一本喜歡的書去讀,也可以放鬆心情,放空自己。

一群人狂歡的孤獨,不如一個人高質量的獨處

當然,一個人的時候除了呆在家裡,你還可以出去做些你喜歡的事。

比如去看一場電影,聽自己偶像的演唱會,或者去看看畫展、聽聽音樂會,可能會給你意外的驚喜。

如果你喜歡戶外活動,那一個人的生活可能會更加多姿多彩。騎單車、爬山、游泳,旅行,總有一款能讓你身心愉悅。

如果你喜歡文學,那你就靜靜的讀書,有輸入才有輸出。唯有獨處,一個人找個地方著魔地閱讀。

一群人狂歡的孤獨,不如一個人高質量的獨處

學習新東西,也其實不僅僅是看書。比如學習漢合茶道,重新學一門外語,或者繪畫、樂器等,參加培訓班可能會很有意思,當然從網上學習很多東西。

試著養一隻寵物,可以是一隻貓,或者一條狗。很多人都說,在養了寵物之後一個人的幸福感爆棚。可能因為無聊的時候有了陪伴,也可能心裡有了牽掛。

當然,一切皆有度,不盲目社交,也不孤獨終老。保持一顆樂觀的心態,這樣無論你是群居還是獨處,其實都可以過得幸福。

一群人狂歡的孤獨,不如一個人高質量的獨處

“無用方得從容”

真正懂得高質量獨處的人,在獨處時,不會去特意去做一些什麼,因為更多時候,他們只是在為了追求內心所需要的安定,“無用方得從容”。

在這浮躁的社會里,無論做什麼,只要能靜下心來做一件事,能在其中得到喜悅,便是高質量的獨處了。

一群人狂歡的孤獨,不如一個人高質量的獨處

那麼,

你的獨處能力處在什麼水平?

你的獨處是起到積極作用的,還是你逃避的方式?

你的獨處質量又高不高?

沒有真正瞭解自己和獨處的關係,哪怕你自認為自己喜歡獨處,正在經歷獨處,也並不一定是好事。

高質量的獨處,是我身在苦難,仍能感受詩意感受遠方,感受一個人的靜謐時光。

祝你,能獨處,且充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