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寧澗口鄉東村塬明朝重臣趙翥墓地初探

洛寧澗口鄉東村塬明朝重臣趙翥墓地初探

在洛寧縣澗口鄉洪崖村西的東村塬有一座高高的大土堆,在村民眼中它神秘莫測,一直覺得那是一座值得敬畏的所在。這樣一座體格龐大的墓冢,它的主人到底是誰?又有誰在上百年後能享受到如此的禮敬? 據明史記載:明太祖朱元璋攻下金陵,徵召儒學之士每日講論經史和治國之道。甲辰年(1604年)三月,命令中書省(當時的中央決策機構,類似於現在的國務院)說:“現在疆土一天天擴大,文臣武將並用。從今以後有能夠上書陳言、闡發宣揚治國之道、軍事謀略出眾的,參軍以及都督府都把名字上報。希望下發主管部門,宣佈這個旨意。”

隨後,州縣地方官帶上財禮到四方訪求散遺的賢才以及英武勇敢胸懷謀略、通曉天文的才士,並各賜白銀而遣送他們。當時中外大小官吏都可以推舉,下至倉、庫、司、局等雜流,也要他們推舉文學才幹之士。那些被舉薦而來的人,又命令他們轉相推薦。因此山林巖穴之士、茅屋窮居之人,個個都獲得向朝廷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從平民升為大官的數也敷不盡,儒士賢人趙翥(zhù)就是從家中徵召出來作尚書的。

洛寧澗口鄉東村塬明朝重臣趙翥墓地初探

趙翥,河南洛陽洛寧縣老城南人,明朝工部尚書,以學問品行著稱。從訓導被舉薦賢良,升任贊善大夫(陪太子讀書的閒職,類似於現在的辦公室主任之類),之後再當工部尚書(古代中央六部吏、兵、戶、禮、刑、工之一,掌管全國屯田、水利、土木、工程、交通運輸、官辦工業等,工部尚書為其長)。其請奏規定明朝每年製造軍器數量等,以及制定藩王王宮等制度。洪武十二年,改為刑部尚書,後辭職回鄉。

洛寧澗口鄉東村塬明朝重臣趙翥墓地初探

人但凡到了中年,經歷了風風雨雨的洗禮,便對人生有了些許感悟,也時常會緬懷和感恩先祖的恩惠。若要窮究其根,很多人家卻無譜牒記載或無實物佐證。8月19日,趙氏後人趙煥彩、趙江林及趙洛宜去了趟澗口鄉洪崖村西的東村原,拜謁趙翥墓。站在青冢頂上,舉目四望,實實在在能感受到它歷史的厚重,那種厚重讓人不自覺地凝神屏息,彷彿兩千餘年的過去就在那裡,似觸手可及,可是深望凝視又遙不可及。

該墓冢(zhǒng)為一黃土堆,墓高2丈餘長,直經有10餘丈,上面長的全是棗刺。原姓氏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程衛東十多年前曾專門去考察過此墓冢。他問過五、六個老人,都直接說是趙翥墓,還說曾經有村民在耕地時還犁出過有氣味的彩色石柱,後怕中毒全埋進去了。溝東是在禮鎖閣老墓,傳說是二郎神撒了一泡尿生成的。

洛寧澗口鄉東村塬明朝重臣趙翥墓地初探

村中90歲的老楊告訴他們此冢子堆是用土打牆建築起來的,最高時有四、五丈。所在的地塊平坦,有十餘畝大自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人們開荒種地、拉土墊屋,使得墓冢一天天小了下來。墓冢在地塊中間偏北,雖小了,可它身上的故事卻被一代代的人們口口相傳下來——

上面關於墓冢的說法說到底沒有硬梆梆的史料記載或物證?說起來終究沒啥底氣。可這麼一個大冢子又實實在在存在了很久很久,又確確實實威武高大了很久很久,它又在百姓的口中傳了很久很久。

墓主人到底是誰?謎底也許深埋於地下。據說,這個墓冢可沒少遭盜賊的覬覦,聽說盜賊曾經沒探出究竟,盜墓賊因恐懼而中途縮手終沒得逞……這也更增添了它的神秘性。

洛寧澗口鄉東村塬明朝重臣趙翥墓地初探

還有一說趙翥墓在奎樓村(永寧城東南)。不管墓主人是誰,他定是一位大人物,造墳建冢可不能來半點馬虎。在那缺少機械的年代,當時又是怎樣築就如此小山般的高度呢?只知道村內年老的村民,守護著墓冢。在向後人和外人講述東村的歷史時,他們的臉上往往也會綻放出自豪的笑容。

坐擁獨特地理環境的東村,不知在建設新農村的今天,是否也會以環境建設為基礎,以文化建設為靈魂,以創意鄉村為主題,提升鄉村振興品味,再現它真正的歷史文化名村的古韻新風?(洛寧城事/雷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