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思維+——好產品讓用戶爲自己尖叫

何為用戶思維?

購物調查顯示:92%的人說,與其他形式廣告相比,他們更信任來自朋友和家人的推薦;70%的人說,他們相信在線消費者的評論。聯繫自己去想,如果看到一則廣告,我們只是瞭解一個名牌名稱,多半不會下單購買。讓自己決定付諸行動的購買衝動,基本上都是源自朋友說:我最近正在用某某產品,它讓我怎麼怎麼樣。由此可得:一個可持續的熱賣產品,多半是源於用戶推薦。

用戶為什麼要推薦這個產品呢?不是因為這個產品好、品牌好、公司好,而是因為用戶的感覺“我,棒極了!”我們要明白,用戶不是因為喜歡產品才向朋友宣傳,而是因為他們喜歡他們的朋友。所以,在銷售產品時,我們要將目光由產品質量提升轉移到打造卓越用戶。

如何打造卓越用戶呢?就是讓我們的產品、服務、經驗幫助用戶完成目標,取得卓越的成果。簡而言之,用戶思維就是不要打造更好的產品,而要打造更好的用戶。不為產品升級,要為用戶升級。

用戶思維+——好產品讓用戶為自己尖叫

專家成長路徑

所謂專家,就是不停的增加新的技能,能在有意識和無意識情況下構建技能,並可以不停的改進現有的技能

成為專家有兩個路徑,“正確的練習”和“感性接觸訓練”。

正確的練習目的是幫助我們構建技能。構建技能一般分為三步:“不能做”“能做”和“精通”。我們在構建技能的過程中,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在“能做”這個環節,積累了太多的東西,導致消化不良。本書強調“精通半個技能完勝於有一堆半生不熟的技能”。

反思自己目前最大的問題,正在於此——貪多嚼不爛。很多東西學到“認知”層面,就以為自己學會了,而在消化、固化、模式建立方面全部空缺。未來要降低知識獲取的速度,把注意力集中在單點突破上可能會更好。

感性接觸要從一個小案例說起——

判斷剛剛孵化出來小雞性別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對於大型商業養雞場來說,越早將母雞和公雞區分開來,越能儘快的進入雞生蛋的生產環節。20世紀初,日本人就開發了一種鑑別小雞性別的方法,但當時只有寥寥數名專家掌握了這一能力。當他們讓這些專家將這一能力傳授給其他人時,小雞性別鑑定專家卻說不出來自己是“怎麼做到的?”他們說:“我就是知道!”那麼,這樣專家應該如何培訓新手呢?他們讓新手站在雞籠前隨便的猜“這是公的”、“這是母的”,小雞性別鑑定專家給予及時的反饋“對”或“不對”,很多遍之後,奇蹟發生了——新手在小雞性別鑑定方面表現越來越好。

其實,這就是利用了試錯反饋機制。我們的大腦能夠學習一些我們無法學習的東西,這不是什麼魔力,這是感性知識。在接觸足夠多的反饋之後,大腦開始發現模式和潛在的結構,伴隨更多的接觸,大腦開始精心的調整它的感知能力,最終找到真正的解決方案。

您的大腦也能從中察覺更細微的特徵,並將信號與噪聲區分開來,即使你無法解釋其中的原理。

所有領域的專家都在學習和利用無意識的感性知識。高質量的感性接觸訓練,從不做解釋,他們創建的一種特殊場景,讓學習者的大腦自己發現的模式。

也就是說,當我們想要進行感性接觸訓練,重要的是兩點:一是及時反饋:二是大量的實例。

用戶思維+——好產品讓用戶為自己尖叫

如何幫助用戶?

在幫助用戶的時,注意三個方面:一是我們在起步期就要幫助用戶排除障礙。用戶在剛開始使用產品的時,如果用戶的感覺不好,他是最容易放棄的。二是要幫助用戶跨越動機與困難之間的鴻溝。這條鴻溝是不可能填平的。我們要幫用戶承認困難的存在。比如:直截了當的告訴用戶:“剛開始的時候會面臨艱鉅挑戰?但是,當你熟悉之後就會感覺很簡單。”我們要讓“鴻溝”存在的同時,推動用戶繼續前進。三是幫助用戶解決困難。當你不知道用戶有哪些困難,可以通過在線的論壇找用戶提出來的問題。然後,通過用戶手冊、營銷宣傳、服務與支持網站、社區或用戶小組、視頻教程、店內海報等渠道,告訴用戶解決路徑和方法。

用戶思維+——好產品讓用戶為自己尖叫

維護用戶認知資源

哈佛大學的教授和165名大學生開展了一項簡單的實驗,要求一半學生記憶七位數,其餘學生記憶兩位數。完成這項記憶任務之後,參與者被告知實驗已結束,隨後讓他們選擇想吃的零食。選擇水果?還是蛋糕?記憶7位數的參與者,選擇蛋糕的可能性,要比記憶2位數的參與者高出大約一倍。

也就是說,大腦在工作之後需要更多的卡路里。這個實驗揭示了一個違反直覺、令人震驚的事實:意志力與認知能力,從同一個資源池中獲取能量。記憶七位數的參與者選擇蛋糕,不僅是因為他們疲憊的大腦需要更多的熱量補充,還因為這項記憶性的任務耗盡了他們抗拒蛋糕誘惑的意志力。 所以,如果一款產品設計拙劣,而且難以使用,那麼它就在消耗你大量的認知資源,並讓你的意志力也消耗殆盡。

如何減少認知洩露?就成為設計產品時必須考慮的環節。比如:不要讓用戶記憶、不要讓用戶選擇、幫助用戶內化技能、傳授用戶使用技巧、幫助用戶處理瑣碎並重要的事情等等。

設計產品時要減少對意志力的需求,儘量讓用戶體驗到內在的激勵。最重要的是,設計產品的時候,要讓正確的事變得更容易一些,讓錯誤的事變得更困難一些。

同時,設計產品時要能穿越大腦過濾器。我們大腦喜歡關注威脅、強烈的表情、觸發情感的事、怪異意料之外的事、以及大腦迫切的想要了解事情的整個進展。如果我們的產品設計,不能讓大腦進行關注,大腦則將產品信息過濾掉。所以我們要用應用場景來說服我們的大腦。

用戶思維+——好產品讓用戶為自己尖叫

讀本書的收穫

一是對“利他性”有了更深層的理解。最近看了很多書,內涵原理都是“利他性”,比如:演講的坡道構建,需要利他性;實施影響力,需要利他性:銷售產品,更需要利他性。突然覺得人這一輩子所有的修行,都是從“自利”到“利他”;從“小我”到“大我”;從“索取”到“奉獻”的一個過程。萬物相生,也許只有放下“我”,才真正有了“我”。二是通過感性訓練,聯想到了線上與線下培訓的優缺點。一直擔心隨著互聯網的不斷髮展,線上培訓會逐步取代線下培訓。當我看到了感性接觸訓練時,突然發現線上與線下培訓應該是互為補充的。線上培訓可以側重於理論認知。線下培訓可以通過更多反饋練習達到感性認知。這是也翻轉課堂的理論基礎。三是以前對抓用戶痛點,認識比較模糊。本書中看到大腦關注的幾個方面,發現痛點其實就是我們大腦關注的信息。進而明白寫銷售文案時為什麼要感官佔領、恐懼訴求、認知對比、使用場景。

原圖:

https://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6809558-b8190ad36f7e27f9.jp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