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將粟裕:偶爾也「皮」一下

大將粟裕,是聲名遠播的智勇雙全之將。本是讀書學子,著實才情過人。他曾自謙說自己“滄海一粟,不足掛齒”。但後人當然不會忘記這位百戰名將。

大將能征慣戰可謂家喻戶曉,指揮作戰時認真專注,也是人盡皆知。但他偶爾也會“皮”一下。

大將粟裕:偶爾也“皮”一下

1936年末,粟裕在浙南率部打游擊。老蔣特別想盡快剿滅南方的紅軍游擊隊,遂派第四路“剿總”劉建緒擔任閩贛浙皖四省邊區主任,調集六個師、兩個獨立旅以及地方43個團集中進攻,“拉網”進逼。

粟裕憑著自己的過人判斷,在浙南避實就虛、靈活走位,宛如開了“全圖”一般。用他原話講,就是“敵人梳過來,我們鑽過去;你要我的山頭,我要你的後方”“不在消滅敵人,而在消磨敵人”。國軍跟粟裕對線,可以說相當難受。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除戰略預判之外,是粟裕情報搞得好。這位30歲上下的青年指揮員獲取情報的方式,有常規的,比如找報紙,做分析判斷——也有不按套路出牌的:

他們去襲擊一個鄉公所,把鄉長抓來,叫鄉長給縣長打電話。

鄉長:縣長啊,我這兒形勢有點兒緊張……求派支部隊來!

縣長:少廢話!哪裡還有部隊派?縣裡的部隊都開到xxx去了!

粟裕就這樣得知了敵兵的動向。

還有一件事兒。1945年初,粟裕率部進入蘇浙敵後打鬼子。他對當時形勢判斷得很清楚,原話是這樣說的:“我們去向鬼子收復失地,國民黨頑軍就向我們‘收復失地’,歷來如此。”

2月份,國民黨頑固派軍隊5個團仗著人多,果然前來進犯。那就打吧。結果粟裕打贏了。勝利了,心情好。38歲的粟裕又“皮”了一下,讓俘虜給國民黨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捎去了一封“感謝信”。信寫得很客氣,也很扎心:

“卑職率師南下抗日,正缺武器彈藥,承蒙你慷慨解囊,無私奉送俘虜1700名、迫擊炮3門、重機槍12挺、輕機槍30挺、湯姆式機槍14挺及步槍700支,解我燃眉之急,真乃雪中送炭,我等萬分感激。武器乃多多益善,你如願再次相送,我仍來者不拒。謝謝!”

大將粟裕:偶爾也“皮”一下

1940年,粟裕(前排右二)與參加南昌起義的戰友合影

這種幽默感從哪裡來?

固然與粟裕大將的學識品性有關,但最主要的,是來自於“勝利”。人民解放軍全體指戰員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取得最終勝利,才有了傲視群雄、談笑風生的底氣。

1933年5月,硝石之戰,粟裕帶著身邊警衛員上陣。一顆子彈打斷了他的左臂動脈血管。粟裕頓時昏死過去。後來傷口感染,醫生主張把左臂鋸掉,否則有生命危險。粟裕想的是,如果只剩下一條胳膊,在前線作戰便有諸多不便,寧死不鋸。醫生只好做個手術,清理化膿的傷口。術後用蚊帳剪成二指寬、五六寸長的布條,放鹽水裡消毒後,每天早晨從手臂上子彈的進口處捅進去,第二天再從子彈的出口處抽出來,再從進口處捅進去一條。後來生了肉芽,又要用小耙子把肉芽耙掉。養傷期間,醫院還遭到過敵人偷襲。傷員粟裕一口氣跑了十多公里才甩掉敵人——十公里,一萬米——里約奧運會男子一萬米冠軍要用27分5秒17才能跑完。

苦不苦?痛不痛?

解放戰爭勝利後,談及此事時,粟裕大將又“皮”了一下。

有人問他做手術時用什麼麻藥。

粟裕說“麻繩就是麻藥”。

提起自己的左臂,他豁達地表示:

“現在這隻手雖然殘廢了,但還是可以幫助右臂做一些輔助動作哩!”

▎中國青年網(ID:youthzqw)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