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一個人的閱讀量不用太多

餘秋雨:一個人的閱讀量不用太多

當下讀書的主流觀點是主張要讀很多的書,拼命提倡閱讀量。

餘秋雨反動了這個觀點——

你讀的最必要的書不多,後來的書是根據你的心理結構選擇的,所以整體說來,你讀的書不會太多。一個人其實閱讀量不用太多。

一個人其實閱讀量不用太多,在這一點上,我可能要和很多老師們講的話相反了,不盲目看很多書的人才是聰明人,才是優秀的讀書人。整天讀書的人是不好的,我非常煩戲馬上要開場了,他還假裝在看書。到處都要裝著特別喜歡看書的樣子,這不好。

精彩的書和你的心連在一起,在特定的場合會背一些詩文,不背也可以,書就在你心目當中,不要裝著非常非常愛書,裝出來的樣子,其實我反而覺得,你可能和書的緣分還淺了,你需要顯擺。

所以在讀書的問題上就像人一樣,也要減肥,為文化做減法,是我這些年不斷在提倡的,只有減才有選擇,只有選擇才有你思考的可能。

中國文化為什麼現在越搞越龐大,越搞越使得很多文化人都覺得搞不清了?太胖了,要減肥,它身材沒了,中國文化顯示出身材,現在整體上不行了,就靠我們自己,讓我們的學問有身材,讓我們所讀的書不要生來就讀,開卷有益,不對的,一定要根據自己生命程度和結構程度來讀。

讀到一定程度,我可以非常高興地說,我喜歡的書已經讀完了,我以後讀的比較少了,我可以多思考、多寫作了。美國作家辛格講,一個人總有一段時間是想的寫的比讀的更多。

我當時年輕讀這篇文章的時候覺得很奇怪,一個人不應該一輩子讀書嗎?後來隨著我自己年紀大了以後才明白,只要你年輕的時候打了基礎,到後來你確實是看得更多,想得更多,看是看風景、看社會,而不是看書了,書反而讀得不多了,所以我相信一個非常聰明的閱讀者,到最後他讀的量是很少的。

我很欣賞錢鍾書先生和他的太太楊絳他們家裡面不放書,只是借書看看,家裡沒有太多的藏書。我相信讀到一定時候,不要以書作為展覽,不要以書作為自己的擺設,不要這麼來,要認認真真把書記在自己的心底,化做自己的生命。

我們要通過閱讀來挽救自己,讓閱讀變成比較嚴謹的一件事情,不要在假閱讀和爛閱讀當中浪費生命,我們要找到最好的書目,每個人都要讀,在這個書目之外更需要發揮自己的愛好來尋找,找到我們生命通向偉大的纜繩。

記住和你有關的纜繩沒有幾條,不要以為每一本好書都是你生命的纜繩,不是,你生命的纜繩需要在圖書館的書庫裡面認真地尋找,尋找尋找,你總會抓住一條兩條,慢慢往上爬就有可能走向偉大。同時記住,閱讀很重要,但閱讀的結果不是整天地展示,整天地顯現,如果這樣,就不是一個真正的好的讀書人。這也不是好的品質。

餘秋雨:一個人的閱讀量不用太多

餘秋雨:一個人的閱讀量不用太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