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蘭關及蘭陽得名一說

  遵化市馬蘭峪鎮位於市區西北二十五公里處,西與天津薊縣接壤,北和承德市興隆縣相連。在明清歷史上,這裡曾經是軍事重鎮。


  關於馬蘭關的得名,有兩種說法:一是歷史上曾經有一名名叫馬蘭的守關武將,所以名為馬蘭關。二是此地盛產馬蘭花,故名馬蘭關。二者皆有一定道理,卻都不能完全說服人。

  近來讀書偶有所得,我想給馬蘭關及蘭陽得名提供一些談資,所以不揣鄙陋,說出來與大家討論。

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作《水經注》,其灅水條下記載:灅水流到石門,又東南流,“藍水注之,水出北山。”清末民初楊守敬、熊會貞為《水經注》作注,著有《水經注疏》。書中對這句話進行註解:“會貞按:《隋志》無終有濫水。濫、藍音近,今又謂之淋河,出遵化州西北馬蘭關外。”經查《隋書》卷三十.志第二十五.地理中:隋朝有漁陽郡。隋開皇六年徙玄州於漁陽,並設立漁陽總管府。隋煬帝大業初年,總管府廢。漁陽郡管轄統縣一個,即無終縣。無終縣,“後齊置,後周又廢徐無縣入焉。大業初置漁陽郡。有長城。有燕山、無終山。有泃河、如河、庚水、灅水、濫水。有海。”從無終縣所標示的河流看,隋朝時馬蘭關屬無終縣管轄。

馬蘭關及蘭陽得名一說

歷史地理鉅著《水經注》

  酈道元的時代距今已有1500餘年,隋開皇六年距今也有1423年,也就是說“藍水”、“濫水”的名稱,已經存在至少1400餘年以上了。

  因此,我認為:馬蘭關的得名,應該與歷史上流經這裡的“藍水”有關。由於“藍水”流經這裡,而取名為“蘭關”。我覺得這樣來理解,合乎情理。至於何時稱為“馬蘭關”,因何稱為“馬蘭關”,仍需再探討。

馬蘭關及蘭陽得名一說

《水經注》中關於藍水的記載

  關於馬蘭峪,歷史上很長的時間內,它是指馬蘭關,而不是指今天的馬蘭峪鎮政府所在地。搜索清乾隆年間編纂的《四庫全書》中,最早出現“馬蘭谷”的名稱,是在明朝正德十年(1515),當時“馬蘭谷”與“馬蘭峪”二名並用,都是指馬蘭關口。谷,讀如峪。到明朝末期,尤其是到了清朝,清東陵興建以後,馬蘭峪才正式指今馬蘭鎮所在地。

馬蘭關及蘭陽得名一說

馬蘭關和古藍水河道(照片北半部分)  攝影:李文惠

今天的馬蘭峪,在歷史上叫“蘭陽”。

“蘭陽”得名的原因,我一開始以為與“藍水”有關,因為在我國,以水而得名的地方不少,如“洛陽”、“漁陽”等。但我向不少馬蘭峪當地人探訪今馬蘭河的走向,卻不能與我的想法相吻合。因為以水命名,需看地方與水的位置關係,“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稱為陽。”既然地名稱“蘭陽”,如果與水有關係的話,就應該在水的北面,而馬蘭河在村東由北向南流。因此我猜測,“蘭陽”之名,因村莊在馬蘭關口之南,故名為“蘭陽”。這個也有相關的例子,如“華陰縣”,即因為位於華山之北而得名。

馬蘭關及蘭陽得名一說

古蘭陽,今馬蘭峪一角 攝影:李文惠

至於清朝時期的“馬蘭鎮”,是專門用於保護清東陵陵寢的軍事機構名稱,相當於今天的省軍區,與今馬蘭峪鎮沒有直接的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