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深處的憨厚背影

——追記通江縣委第二巡察組副組長景龍呈

全文字數 :4700

閱讀時間 :9分鐘

巴山深处的憨厚背影
巴山深处的憨厚背影

景龍呈生前在土門村“摸黑”瞭解村情。

7月20日,入伏第三天,天熱得發了狂。太陽一冒頭兒,地上就像下了火。巴山深處的通江縣,似乎被日頭點了穴,人,連同山、水、草木一起僵滯了。唯有飛馳在山路上的越野車發出的油門聲,差可安慰烈日炙烤下的焦躁和不安。

從早上7點半到上午10點,掛在山腰上的道路被時間一米一米甩在身後。大上坡大下坡交替出現的路上,時而突遇不到75°的急轉彎,時而碾過一段砂石,時而濺起一灘泥水……兩個半小時的山路,如同一部加長版的戰爭影片那樣跌宕起伏。我們追尋著景龍呈曾經的足跡,尋找他在巴山深處一條條山路上留下的日漸渺遠的背影,觸摸著他留在這片紅色熱土的深刻印跡……

腳下這條道路,是縣城來往文峰鄉的唯一通道,崎嶇、陡峭。從2015年9月到2017年5月,景龍呈在山樑上一個名叫土門村的小山村當了近兩年的第一書記。他在這條山路上往返了多少趟,沒有人知道。

踏上土門村的土地,幾乎每一個從車裡鑽出來的人都趕忙將眼珠轉動了幾圈,好讓這倆“圓球”在眼眶裡儘快復位:“這樣的道路,多跑幾趟,結石都能治癒。”

“三年前,老景也是在這兒像你們那樣走下車來的。”村委會門口,村主任潘慶泉喃喃地說道。突然,他的嗓子似乎被什麼噎住了,隔了好一會兒,艱難地吐出一句話,“貧困的帽子今年就要摘掉了,老景看不到了吖!”說罷,兩顆淚珠順著黝黑的臉頰滑向腮邊。

潘慶泉今年59歲,他口中的“老景”實際比他年輕17歲。他說這個“老”字,原是為了鞭策景龍呈要與村民打成一片,要他“把根扎進土門村”,做一名“老農民”。

其實,潘慶泉多慮了,景龍呈遠比他想的更“農民”。

土門村窩在一道山樑上。從某個谷口間或撲來一陣熱浪,才叫人清楚地意識到這裡的海拔高度不一般。

“你們從山下來的?”聽到對話,一名在村裡打工的中年婦女從廚房裡鑽了出來。說是廚房,實際是就著村委會的南牆搭建的半片板房。中年婦女名叫李麗,和丈夫隨建築隊在土門村的建築工地上上打工。

李大姐見我們渴得舔嘴唇,忙找水給我們飲用。找來找去,也沒找到瓶裝水。可巧,輸水管道出了問題,自來水也沒了一滴。她很是難為情地指了指廚房裡的那個巨大的水桶:“這個,你們喝不下去吧?!”

記者伸頭一瞧,那水很是渾濁:“你們就喝這個?”

巴山深处的憨厚背影

土門村村委會南側的簡易小廚房裡,大桶裡盛放著渾濁的水,這是停水時大家的飲用水。

“現在比以前好多了,平時都能喝上自來水。估計是你們今天運氣不好,碰上沒有自來水的時候了。”嘴裡說著話,大姐手上的活兒一點沒擱下,一個土豆已經“脫掉了外衣”,“景書記剛來那會兒,村裡只有這樣的水。他就喝這個。他那樣一個城裡來的幹部,竟也喝得下去。”

看到記者擰著自來水龍頭查看,大姐湊過來,凝神端詳了好一會兒:“聽說這是景書記帶人安裝的。可他沒怎麼喝上這裡的好水。”

說話間,分明有兩行淚水從大姐臉頰流了下來。她忙轉過身去,費了好大勁,擠出來一句帶著笑的話:“油煙迷了眼睛,你別見笑。”

門外,磚塊搭建的簡易灶臺下,木頭還冒著煙。記者原以為是當地人喜歡吃柴火飯。細問之下才得知,昨晚村裡就斷了電,我們到村前不久,線路才搶通。留著簡易灶臺,“以備不時之需”,也是景龍呈的主意。

巴山深处的憨厚背影

廚房門外的簡易灶臺,停電時供大家做飯用。

景龍呈到土門村後,通過多方爭取,村裡供電有了很大改善。為預防森林火災和減少煙塵排放,景龍呈倡導鄉親們使用電磁爐和燃氣灶等電氣化設備。

然而,村裡為什麼還有這樣的的簡易灶臺呢?

這是因為土門村的扶貧易地搬遷工程建築工地附近,有一段時間不通水電。為了保障大家的飯時,不耽誤施工進度,簡易灶臺應運而生。鄉親們說,景龍呈時常和大家吃住在一起。大家認為灶臺是土門村艱苦奮鬥歲月的見證,一直沒捨得拆除。現在,聽說景龍呈“人不在了”,大家更捨不得拆除了,“留個念想”。

除了電,最令鄉親們心心念唸的就是水:“山太高,村子太偏遠,停電停水不是稀罕事兒。”

囿於海拔高度和地理位置,土門村轄區內及附近水資源十分匱乏。在此之前,村裡曾通過國家項目、社會組織、個人捐贈等各種渠道解決土門村用水難問題,都由於水源缺水,未能徹底解決。經景龍呈和村幹部們連續幾年的籌措,這個問題距離徹底解決已經不遠了。

對地處高山山麓的土門村來說,有了水,就有了希望。對村民們而言,景龍呈來了,大家對脫貧奔康就更有底了,因為景龍呈早已把自己當成土門人:“誰會對自己的家不傾盡全力呢!”

村民蒲正炳今年已屆花甲,他說自己活了大半輩子,見多了形形色色的人和大大小小的幹部,然而,當他那天看到腳踏膠鞋、身著迷彩服、肩挎一個軍用水壺的景龍呈到家裡走訪時,還是被“驚”了一下:“曬得滿臉黢黑。要不是聽他講政策為自己答疑解惑,怎麼都不會相信他是個幹部。”

蒲正炳是土門村的異地扶貧搬遷戶,新居就在村委會旁邊。他說,景龍呈為解決他建房的問題,跑斷了腿、說破了嘴。

與蒲正炳新居幾乎一起納入工程建設的還有土門村的辦公陣地。

土門村“太偏了太窮了”,幾十年來,連個辦公場所都沒有。以往,每逢村裡開會,村組幹部就帶著鄉親們找一片空地,大家坐在石堆上,用潘慶泉的話說,“丟人啊!老景來扶貧,不光扶老百姓,也是扶村幹部。”

為了讓鄉親們儘快住上新房、村幹部儘快搬進辦公場所,工程過審後,景龍呈就到各處找車輛運建築材料上山。可是,連續跑了好幾處地方,司機只要一聽說要往土門村開車,個個直搖頭:“那條路——我們不敢上去啊!”

景龍呈回到村裡,看著滿懷期待的鄉親們,一跺腳:“咱們先把路修起來!”說完,他抓起身旁一個揹簍,就鑽進了松樹林。不一會兒,鄉親們看到他揹著滿滿一揹簍石頭走了出來,一塊一塊鋪在路上的坑裡。

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鄉親們呼啦啦各自散去了。村幹部不禁暗自嘆氣。然而,才一會兒,鄉親們揹著揹簍一個接一個又回來了。大家在松樹林和道路之間你來我往、你追我趕。沒過多久,路面就填平了。材料終於運進村來。

一邊兒是村民的異地搬遷房屋,一邊兒是村級辦公陣地,景龍呈和鄉親們賽著幹活兒……半年以後,蒲正炳等人的新居和村級辦公陣地幾乎同時落成。

巴山深处的憨厚背影

景龍呈帶領村幹部和鄉親們修建的土門村辦公陣地。

房子建好了,景龍呈並不“知足”。他又跑到縣上“化緣”,連帶著把村道也給硬化了。從此,鄉親們有了一個聚會、休閒的活動陣地。村裡開會“看老天爺臉色”、坐在石頭“扎屁股”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幹起活兒來,他是石頭一樣硬的漢子;對我們這些村民,他又柔和得像水一樣。”蒲正炳還記得景龍呈第一次到自己走訪時的情景。

那是景龍呈到土門村任職不久的一天。蒲正炳正在收拾家務,聽見一串腳步聲由遠及近,以為是過路的,卻聽到自己的老母親和人拉起了家常。蒲正炳擔心老母親,連忙揩乾雙手出去查看,卻發現來人是景龍呈。

那年,蒲正炳的老母親已經95歲了,雙目失明,眼中常有排洩物。景龍呈一邊陪老人家拉家常,一邊小心地為她擦拭眼睛。當蒲正炳向景龍呈介紹家裡情況時,老母親一直握著景龍呈的手:“當他是親兒子似的,我心裡還有點兒吃醋哩!”

蒲正炳清楚地記得,每次景龍呈家訪離開時都會再三囑咐他,不要在老母親臥室裡放太多東西,以免磕著碰著。

每次送走景龍呈,老母親就會扶著家門,聽很久,直到腳步聲聽不見了才轉身回到院裡。

“他答應過我和老孃,等我家脫貧了,他一定會來看看。他怎麼能騙我們呢……”說到“騙”字,兩串眼淚從蒲正炳這個花甲老人的雙眼裡湧了出來,“人怎麼說沒就沒了呢……”

去年底,經過產業幫扶,蒲正炳摘掉了貧困的帽子。老母親一直催他去縣上,當面告訴景龍呈這個好消息。蒲正炳屢屢因為農忙耽擱下來。不成想,今年4月20日,景龍呈在巡察路上遭遇車禍不幸逝世。遺體告別那天,蒲正炳轉了3趟車,見了景龍呈最後一面,一定要把自己脫貧這個遲到的消息“當面”告訴他。

景龍呈的生命在42歲戛然而止。生命的最後幾年,景龍呈先是為脫貧攻堅傾盡全力,後又為脫貧奔康保駕護航。他這個生長在革命老區、拼搏在革命老區的漢子,似乎註定就是為這片紅色土壤而生的,甚至,也註定是為這片紅色土壤而死的。

有人說,景龍呈不該參與巡察工作。甚至說,如果他不參加巡察工作,就不會遭遇車禍。其實,早在工作之初,景龍呈已做好了隨時“向馬克思報到”的準備。當地幹部說,他的這種赤誠是骨子裡帶來的,他們考證到,景龍呈外祖父曾是紅絲方面軍的老紅軍,“景家血管裡流淌著的就是對黨和人民的熱愛”。

熟悉景龍呈的人都知道,他一向是個隨和的人,可自從他被抽調到通江縣委巡察辦工作後,人就“不那麼好耍”了。

去年11月,景龍呈被抽調到通江縣委巡察辦第二巡察組擔任副組長,隨即趕赴沙溪鎮巡察。聽聞消息,沙溪鎮財政所長劉繼華有點忐忑,因為該鎮財政管理方面確有一些漏洞。

見面會上,當劉繼華看到景龍呈,心裡頓覺“穩當了”。散會後,劉繼華不無得意地告訴鎮黨委書記李天志:“咱們鎮啊,沒事兒了!副組長,老熟人、老夥計!”

景龍呈長期在通江縣財政系統工作,與劉繼華確係十幾年的老熟人。況且當地還有一句俗語,“通江通江——都是通的”。然而,令劉繼華等人沒想到的是,景龍呈不但“不通”,而且“很傷了自己的臉”。

第二巡察組在沙溪鎮查看賬目時發現鎮財政所出租門市獲利11.6萬元,但這筆錢沒有上繳財政,而是準備直接用於鎮上的支出。

景龍呈找劉繼華印證這一問題時,劉繼華以為與他“關係鐵”,就央求他“通融”,卻被斬釘截鐵地駁了回去。劉繼華又意圖以朋友的名義私下請他敘敘舊,又碰了一鼻子灰。

李天志聽說後,不禁嘆息:“我們在鄉鎮工作了20多年,滿以為沒有什麼溝通不了的關係,沒有什麼應付不了的檢查。沒想到,這個景龍呈,是既溝通不了,更應付不了。”

與劉繼華、李天志一樣“傷了面子”的還有鐵溪鎮黨委書記苟勇和紀委書記簡遼。

今年4月18日下午,銅獎縣委巡察組在鐵溪鎮召開見面會。會上巡察組宣佈了一些要求,比如要求該鎮當日即得張貼巡察公告。晚飯後,景龍呈等人就到大街上“散步”去了。

過了一會兒,景龍呈找到簡遼,問大街上怎麼看不到巡察公告。簡遼心想“這老景‘忒賊了’,藉著散步的名義滿大街檢查”。簡遼告訴他公告已經在鎮政府的牆上貼好了。鄉親們來鎮上就能看到。

景龍呈反問道:“巡察公告是給誰看的?貼在鎮政府裡又有誰能看到?”

簡遼一聽,臉就紅了,連忙承認錯誤,並表示“明天一早即刻整改”。景龍呈卻接過他的話頭:“既然是‘即刻’,別等明天了,現在就改吧。”

“都是紀檢人,我和老景算是不打不相識。”簡遼說,他本想等巡察結束後,與景龍呈做一次深入的業務探討,沒想到“再也沒有機會了”。

與簡遼一樣感到遺憾的還有被景龍呈“翻出來不少小紕漏”的沙溪鎮多名幹部。李天志說他與景龍呈“不打不相識”,他本想等景龍呈結束這一階段巡察工作後,向他當面請教一些鄉鎮財務管理問題,沒想到,“哎”。

李天志的嘆息將我們拉回今年4月20日。那天上午,正在鐵溪鎮巡察的景龍呈等人接到縣委巡察辦電話,要求下午回縣上開會。

將工作安排妥當後,巡察組一行人出發了。鐵溪鎮是通江縣最偏遠的鄉鎮之一,毗鄰陝西省。為了趕時間,司機將車子開得快了些。轉過一座山頭,大雨驟然而至,爬上一個山坡,一輛重型卡車迎面駛來,砰地一聲……

通江縣紀委幹部蒲江濤是最早達到事故現場的人員之一,他與景龍呈相識多年。在車禍現場,蒲江濤環繞車輛走了一週:“車子已經被撞得不像個樣子。”破碎的車子旁,巡察組幾個人驚魂未定,卻唯獨不見景龍呈。

這時,蒲江濤看到公路一側“躺”著一個人,兩把雨傘遮擋住了他的腦袋和軀幹,但那件灰藍相間的條紋上衣分明告訴蒲江濤,他要找的人就在那裡。

120終於到了。幾個“白大褂”仔細查看了一番,搖搖頭:“不中用了。”

“老景啊!”蒲江濤大叫一聲,淚水混著雨水模糊了雙眼。模糊的視覺裡,血水從景龍呈身下淌了出來,混著雨水滲進泥土……

5月2日,諾水滔滔,巴山嗚咽。景龍呈,這個大巴山的兒子,終於與他的故土融為一體。

巴山深处的憨厚背影

景龍呈遺像

I 排版:袁嘉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