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路通到了家門口,鄉親們都說這下發家致富有奔頭

水泥路通到了家門口,鄉親們都說這下發家致富有奔頭

村子終於有了水泥路了

工作了,很少回家。

在我的記憶裡,村子離縣城較遠,一天兩趟班車縣城鄉鎮往來,早晨趕車是我最深的印記和標籤,一遇到下雨,只好窩著不出門,泥濘的道路阻礙著與外界的接觸,生活在主流在外面,無聲無息,只能靜聽水滴從屋簷下急落的聲響。路,也成了全村人最大的心願,成了改變和提升人民生活、溝通外界的迫切之需。

有一天,我回家了。

好幾年多的時間在外拼搏,忽然回家多了一種陌生感,有了“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的惶恐,亦或有“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的彷徨。不知不覺間,車停在了鄉鎮街道,我也下了車。雖然春節臨近,但街道依舊稀落,行人三三兩兩,一些老頭兒在門市前曬著久違的太陽。揹著歸來的負重的行囊,一絲累的感覺都沒有,似乎一切都充滿了新鮮感。坐車那種陰霾一掃而盡,左看看,右看看,家鄉那種熟悉的景象引入眼簾,令人聯想翩躚,似乎只有這裡才是家鄉,才有家的味道,才是童年的記憶。

沿著馬路一直向前,走上15分鐘左右,就到了村子。村口那棟土木結構的小房還在,似乎在歡迎歸來的孩子,一切似乎都未變化,一切還是原來的樣子,心中有一種莫名的感覺。

跨過房子,還未步入通向家庭的村道,一座嶄新的、頗具規模的村活動室、文化廣場、村衛生室為一體的建築讓你為之一振,寬整筆直的水泥路甚是驚煞,水泥路兩旁也新蓋了幾幢房屋,兩邊錯落有致,沒有以前那種稀稀疏疏的亂感。鄉親們有的在談天說地,有的在廣場跳時髦的廣場舞,告知我們他們也在與時俱進,不在與世隔絕,正在充分享受現代生活的文明豐富。村民們很是熱情的問候,讓我倍感溫暖,偶爾有家養的雞也不怕我這個“生人”,竟大搖大擺在面前橫跨過道路。再往前走,朝南一拐,最後一家就是我家,這條只有4戶人家的小路也被拓寬了,新打了水泥路,直接通到我家門口。

外出了幾年,村子變化真大啊,我不由得感嘆道。

路,一直以來是困擾家鄉發展的羈絆,經濟發展緩慢不說,就是連鄉鎮男娃娶媳婦也囿於此,甚至發生過被退婚的尷尬歷史。千百年來,鄉人都在為走出“荒原”而負重前進,為能取個外鄉媳婦不斷地奮鬥進發。不過,現在好了,翻溝有了柏油馬路,走親戚有了通村水泥路,路好了,群眾臉上的笑容也多了,再也不用為孩子的媳婦發愁了。傍晚時分,人們忙碌起來,將自家蘋果移到家門口,等待車輛裝車。這在以前,根不不可想象。家鄉生產蘋果,品質優、果肉好,計較有盛名,銷路根本不用愁。賣蘋果要用農用車輛拉倒鄉鎮,甚至別的大鎮,不方便,增加了成本,果農的利潤空間被壓縮。現在好了,不用出家門,大的貨車就可以開到家門口,省了事不說,客商也比以前多了,村民臉上洋溢著無盡的笑容。

這一切,源於國家開發的歷史機遇,源於縣委、縣政府的民生情懷。借國家六盤山道路建設之機,縣委、縣政府強力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之精準扶貧貧困村村村水泥路工程,我們村和全縣其他94個貧困村一樣,鄉間土路都被水泥路所代替,鄉親們共享國家發展成果,也都走在了發家致富的光明道路上。

夜幕降臨,一切充滿靜謐。明月高掛,傳來幾聲犬吠。站在家門口向前方遠望,臨路家燈火閃爍,原來人們耐不住晚間的寂寞,去串門子,經常見面,卻似有說不完的話,聊不完的天。看到村子的變化,我內心無比高興,也許有那麼一點失落,以後再也不會有雨天泥濘的感覺了,少了那烏雲後瓢潑的大雨中,在泥濘鄉道間蹣跚的腳步,少了那雨天趕車父母送行李的場景,少了那朱自清《背影》中父親的背影。

水泥路通到了家門口,鄉親們都說這下發家致富有奔頭

人民毫無保留的被裹挾進現代社會文明,安土重遷的想法也慢慢被歷史湮沒。其實,群眾的期望很低,從發展的角度進行審視,並不要什麼花哨承諾,也不需要什麼驚天動地,只要一條像樣的路,一條能賣蘋果的路,一條不被外界拒絕的婚姻之路。好在,這一切都變成了現實,而變化,也越來越影響帶動人民的生活。

改變,正悄然而至。

改變,正因運而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