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如何被演绎成贫困寇老西儿?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一说到北宋名臣寇准,许多人的脑海里马上就会浮现出一个身穿补丁衣、腰悬醋葫芦、清廉简朴到了极点的寇老西儿形象。刘兰芳的长篇评书《杨家将》中寇准是这样出场的:“头戴的纱帽翅,可能年头太多了,又旧又破,有一个翅用什么东西绑着,往下耷拉着。”而寇老西儿招待京城来的钦差的方式竟然是“把草帽摘下来,撕下一圈,用手搓巴搓巴放到壶里、沏上水”,还起了个名字叫“圈茶”。

寇准如何被演绎成贫困寇老西儿?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寇准这个花花公子为什么会被人们口口相传成了寇老西儿呢?这就要从老百姓的心理来分析了。

千百年来,人们总是理想化地把忠诚清廉与简朴贫困联系在一起,自觉不自觉地建立了一个忠臣必然清、清官必然穷的等式,好像不做苦行僧就不是清官似的。

从历史上来看,寇准毫无疑问是个名臣、是个忠臣。特别是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辽国南下攻宋,兵锋直抵黄河北岸,北宋朝野震惊,许多人甚至主张放弃都城南逃。这时候,是寇准力挽狂澜,坚持真宗亲征,反对南迁,这才使军心渐渐稳定。在射杀辽军先锋萧挞览,挫败了辽军澶渊之盟”,结束了辽国与中原王朝近百年的战争,开始了宋辽之间一百多年的和平时期。杨家将没有做到的事情,寇准却做到了,实在是了不起!

既然是名臣、忠臣,按照脸谱理论,寇准就该是个红脸;既然是红脸,就该清贫。要是一个红脸整天“性豪侈,喜剧饮”,那该让人们多不好接受啊?!于是乎寇准的酒肉宴席没了,蜡烛也熄火了,只能去喝“圈茶”了,人们也就舒坦了。

当然,这里绝不是说腐败无罪、贪污有理,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我们不可能满足官员的所有需求,对过度的贪婪必须给予严厉的打击。但是,一个好的制度应该能够让一个清官过上体面的、正常的生活。否则你将区分不出“贪腐”是出于正常的需求还是过度的贪婪,从而无法对贪腐进行真正有效的打击。

事实上,寇准的“奢侈”与清廉并不矛盾。要知道北宋大臣的待遇是不错的,其宰相和枢密使一级的执政大臣的年俸是3600贯钱、1200石粟米、40匹绫、60匹绢、100两冬绵、14400束薪、1600秤炭、7石盐再加上70个仆人的衣粮。即使是把寇准当反面教材来用的司马光,也只是说他没有教好儿孙,以至于“今多穷困”,而承认他本人“功业大,人莫之非”。

应该说,寇老西儿只是一个存在于虚幻世界中的圣贤,而寇准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

如果只是说说评书、过过嘴瘾的话,人们对寇老西儿的向往其实也没有什么坏处,给社会树立一个虚拟的道德楷模也未尝不可。但是,如果把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当了真,变成了制度,真的要求官员们都得是寇老西儿,那后果可就严重了。朱元璋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极度寇老西儿化的制度的结果是什么呢?与朱元璋所期望的恰恰相反,不但没有人人争做寇老西儿、喝“圈茶”,反而是一批又一批的官员前赴后继地要去当蔡京、高俅。

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原因并不难理解。大凡反腐倡廉,应当从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是给官员以适当足够的薪酬,解决“不必贪”的问题;其次是思想政治教育,解决“不想贪”的问题;第三是建立健全监督和约束制度,解决“不能贪”的问题;最后才是对腐败分子实行严厉打击,解决“不敢贪”的问题。此外还要有适当的法律体系来作为整个反腐败工作的保障。

当然,从理论上来说,如果能够真正切实地解决“不想贪”的问题,那么包括“不必贪”在内的其他所有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人人都是寇老西儿不就天下太平了吗?然而,这又回到了我们一开始的问题——您愿意喝“圈茶”不?

同样,一味理想化的政策导向也使得明朝过于严苛的反腐败法律体系变得完全无法执行,除非你能把99%的官员都杀掉。于是,有法可依变成了无法可依,量刑全靠官员主观决断,腐化堕落、得财买放皆生于此。而煌煌的《大明律》、《大诰》剩下的唯一功用就是成为某些人手里进行政治迫害的工具,用来寻机找茬打击自己的政敌,而真正的大蛀虫却得以逍遥法外。

应该说,朱元璋在监督机制方面是下了一些工夫的。在明代的政治体制中监察权高于一切,我们所熟知的巡抚、巡按等封疆大吏就是由长期监察同一个地区的都察院监察官员演变而来的。朱皇帝们对都察院的监督不放心,又设置了专门“以下察上”的六科给事中,就这还感觉不够放心,又派自己的亲兵——锦衣卫进行侦察,就这仍不放心,索性连身边的太监也出动了,成立了一堆各种各样的“厂”,织成了一张从乾清宫伸向东厂、西厂、内行厂的太监们!这样,到了最后,真正用心去抓腐败分子的就剩下了皇帝一个人——假如他有这个闲心思的话,难怪他会觉得所有人都在欺骗自己呢。

当寇准在寻找帽子与靴子的时候,发现杨妻篮子倒出的是饭菜,为了赶上杨妻,寇准不得不背着靴子紧跟其后。寇准终于发现,杨妻将饭菜送到后院房屋内,还听到杨妻与杨延昭的谈话。寇准知道杨延昭并没有死,心里万分高兴,便立刻回房告诉了八贤王。对于八贤王和寇准来说,这是一个惊人的好消息,他们两人悄悄会见了杨延昭。这才让后代明将杨延昭,有机会重新回到了战场。

王旦他身为宰相,从来不结党营私,知人善用,心胸宽广。他只要发现有才能的人,就会牢记于心,从来不会以私人利益选拔人才。王旦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只要别人指出他的缺点,他都能虚心接受。

千秋是非话寇准

冦准是宋朝的一位传奇人物,他一生在朝为官几十年,高到朝廷宰相,低至县级父母官,深受百杨家将洗血冤情的冦老西儿,同时他还有不为人知的传奇人生。他的一生坎坷起伏,受了很多委屈,大起大落,是宋朝绝对的另类人物!千秋是非话冦准当中讲述的就是冦准这位良臣真实传奇的人生。通过对冦准一生为官事迹的讲述,反映了当时皇权斗争的险恶!

千秋是非话寇准是由央视赵冬梅老师主讲,她通过对寇准一生为官的剖析,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历史奇才。特别是寇准在澶渊之盟里面,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寇准就没有历史上的澶渊之盟。但是这个事件当时曾被奸人反驳,他们认为寇准只是在玩一场赌局,更有蔑视皇权之意!甚至当时还有人污蔑寇准,说他一直主张进攻有不轨之意!后来澶渊之盟在皇帝等众多人的坚持之下,寇准不得不同意退出主战,双方签定澶渊之约。

赵老师讲的千秋是非话寇准,对于澶渊之盟寇准的功劳是不容置疑的。虽然后来没有强行攻击,签定了澶渊之约,但是它最终还是击退了敌军。如果不是寇准精心作战,有胆实有谋略,恐怕敌军一来就直接一步插入了宋朝的心脏!

名人介绍

寇准如何被演绎成贫困寇老西儿?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寇凖(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五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县,改大名府成安县。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

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历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后两度入相,一任枢密使,出为使相。乾兴元年(1022年)数被贬谪,终雷州司户参军,天圣元年 (1023年) 九月,病逝于雷州。

皇佑四年(1053年),宋仁宗诏翰林学士孙抃撰神道碑,谥忠愍,复爵莱国公,追赠中书令,仁宗亲篆其首曰旌忠。故后人多称寇忠愍或寇莱公。寇准善诗能文,七绝尤有韵味,有《寇忠愍诗集》三卷传世。与白居易、张仁愿并称渭南三贤。

寇准如何被演绎成贫困寇老西儿?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春日登楼怀旧》原文翻译及赏析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远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深树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无事登上高楼远望,茫茫一片平野无边无际。四野空空,只见流水,不见渡者。

小舟无依横在岸边。远处荒村古寺,一缕缕炊烟袅袅,三两声莺莺叫语。

这些多像我遥远而熟悉的故乡啊,想到这里,不由惊醒。

注释

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

清渭:指渭水。

寇准如何被演绎成贫困寇老西儿?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作品鉴赏】

《春日登楼怀旧》揭示了诗人由遐思默想到突然惊觉的心理变化过程,蕴含着游子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诗人寇准作此诗时,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