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永寧縣閩寧鎮探訪:戈壁灘上崛起移民小鎮

宁夏永宁县闽宁镇探访:戈壁滩上崛起移民小镇

近日,青川管業生產負責人、閩商王文輝(右)在指導當地工人操作設備。福建日報記者 林侃 攝

1958年10月25日,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開啟了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又一生動實踐和寧夏各族人民為創造美好生活而不斷努力的新徵途。

1996年5月,福建與寧夏建立扶貧協作對口幫扶關係。22年來,在閩寧兩地幹部群眾的攜手努力下,寧夏經濟社會事業取得了顯著成就。在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60週年之際,本報記者深入寧夏,感受寧夏發生的鉅變。

東南網8月20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林侃)

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距福州2300多公里。當記者驅車從銀川市區來到閩寧鎮時,映入眼簾的畫面卻分外親切——紅磚赤瓦、燕尾山牆,宛若走進閩南的小城鎮。

今日閩寧鎮,綠樹成蔭、良田萬頃、經濟繁榮、百姓富裕。可很少人能想到,21年前的這裡卻是寸草不生的“幹沙灘”。

1996年5月,福建與寧夏建立扶貧協作對口幫扶關係,拉開了閩寧對口幫扶協作的序幕。1997年,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習近平以福建、寧夏兩省區簡稱親自命名為“閩寧村”,開啟了閩寧鎮大開發、大扶貧、大發展的新篇章。

21年來,在閩寧兩地幹部群眾的攜手努力下,閩寧村已發展成為人口達6.6萬人的閩寧鎮,成為閩寧對口幫扶的集中縮影、易地搬遷脫貧的成功典範。近日,記者走進閩寧鎮,感受這裡發生的鉅變。

“閩寧模式”成扶貧典範

閩寧鎮東南的福寧村,水泥路寬闊筆直。街道兩旁是錯落有致的新式平房,門口隨處可見村民的私家小車。

村民謝興昌臨街而住。穿過綠樹成蔭的小院,走入客廳,只見光潔的地磚、漂亮的茶几、時尚的布藝沙發,簡單但講究,暖氣片、機頂盒、寬帶等一應俱全。

21年前,身為寧夏西吉縣王民鄉紅太村村支書的謝興昌領著同村村民,輾轉中寧長山頭、石嘴山大武口、銀川鎮北堡,來到永寧縣剛命名的閩寧村,成了這裡最早的移民之一。“老家自然條件惡劣,十年九旱。一年好好營生,收入不過近萬元。”謝興昌說。

初到閩寧,謝興昌目之所及卻是人跡罕至的戈壁荒灘。“真的是天上不飛鳥,地上不長草,風吹砂石滿地跑。”見此景象,不少老鄉打了退堂鼓。

可細心的謝興昌卻發現了這裡的不同。“我看附近玉泉營農場種的玉米、高粱能灌上黃河水,長得好得很!”

當地幹部在積極動員時,告訴謝興昌,閩寧協作已經啟動。

幾天後,閩寧村奠基,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習近平代表福建對口幫扶寧夏領導小組發來賀信。謝興昌聽得真切。

奠基儀式後,謝興昌回到西吉,告訴鄉里,別看現在那地方是個“幹沙灘”,可現在國家有好政策,“福建人都來投資,以後絕對是個好地方”。

謝興昌沒看錯。在閩寧兩地幹部群眾的合力下,搬遷來的移民平整土地、開發田地、建設房屋,克服了重重困難,村裡水、電、路等基礎設施也逐步跟上。

安定下來,謝興昌在改造的沙地上種玉米,產量比老家翻了幾番。後來,他又領著50多戶搬遷戶一起種枸杞,很快,大夥都賺到了錢。

“那年,福建給閩寧派來了專家,教種植蘑菇,挨家挨戶地教,直到賣蘑菇的時候才走。”謝興昌回憶,村裡有300座蘑菇棚,收入最少七八千元。後來,菌草成了這裡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產業。

“這裡離銀川近,交通便利,種養點啥,容易活,銷路也好。只要勤快,絕對是養活人的地方。”謝興昌說。

這些年,謝興昌把土坯房換成磚瓦房,磚瓦房換成板房,板房又變成二層小樓房,生活幾經變遷。

110國道以西,新的生態移民村原隆村2010年落成,閩寧村也早已成了閩寧鎮。一萬多戶整村移民人口,成熟的配水、供電、綠化、學校,講述著新閩寧故事。

原隆村民馬西亮本是固原市原州區開城鎮上青石村村民,2012年,他隨同村裡67戶人一起搬遷而來。如今移民,早已無需動員!

“政府分了2間磚瓦房,我賣掉牛羊又湊錢蓋了4間新屋,比過去寬敞多了,村子四周全是柏油路,還喝上了自來水。”馬西亮說,現在周圍新廠子也多,鄉親們有的是地方打工賺錢。

如今,馬西亮在鎮上牛場上班,一年收入3萬多元。妻子在附近葡萄園打零工,一個月也有上千元收入。“加上土地流轉、肉牛託管的錢,供3個娃娃上學壓力也小多了。”馬西亮說。

數據顯示,20年裡,閩寧鎮群眾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7年的500元躍升到2017年的11976元,增長了24倍。

“實踐證明,對‘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地區的貧困群眾,必須下決心讓他們走出大山,易地搬遷安置到有發展潛力的地區,整合項目、資金集中攻堅,才能從根本上拔掉窮根。”寧夏回族自治區扶貧辦副主任米超認為,閩寧鎮從無到有、從窮到富,見證了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的巨大成就,探索出了易地搬遷扶貧的新路子,成為中國特色開發式扶貧的一大創舉和成功典範。

閩商助力“造血式”扶貧

“易地搬遷扶貧的路子之所以行得通,在於移民區有發展生產的有利條件和比較優勢,能把產業發展起來。”在閩寧鎮鎮長王勇強看來,多年來,福建不僅給予閩寧鎮資金援助,更重要的是將沿海的先進理念、優勢資源嫁接而來,加速當地形成葡萄種植、光伏農業、肉牛養殖等產業,帶動移民就業。

原隆村旁,夏日裡的葡萄基地生機盎然,閩寧鎮近3000移民在這裡忙忙碌碌。這裡是寧夏德龍酒業有限公司十萬畝有機葡萄生態園。在戈壁灘建起這片綠洲的人叫陳德啟,來自晉江。

2007年,乘著閩寧協作的春風,陳德啟到寧夏考察,原計劃投資房地產,誰知一眼看中的卻是賀蘭山東麓這十萬畝荒灘。“這裡有良好的日照、有大片的土地、有灌溉用水,種葡萄、釀葡萄酒是最好的選擇!”次日,他就與永寧縣政府簽約。

如今,站在基地中間環顧四周,500萬棵楊樹高大挺拔,護衛著葡萄園。可當初,這裡卻是不毛之地。“親戚朋友都說我腦子進水了”,陳德啟笑言。

“想種出葡萄,就得先造林固沙。”此後數年,陳德啟住進彩鋼房,開始了浩大的造林工程,這一種就是500萬棵,投入近3億元。葡萄還沒種,基地先拿到了“全國綠化模範單位”稱號。

11年堅守,現在的德龍酒業已形成葡萄種植、加工、分揀、物流和葡萄酒銷售一體化的產業發展模式,今年產值將逾2億元。“待十萬畝全部投產,年產值將超百億元,能解決13000人就業。”

2017年帕耳國際有機葡萄酒大賽2金3銀,三屆布魯塞爾國際葡萄酒大獎1金2銀……這些年,陳德啟拿到的富有含金量的國際大獎不勝枚舉,這也讓他和他的“賀蘭神”品牌成為中國葡萄酒走向世界的引領者。

但陳德啟更看重自己“致富帶頭人”的身份。據介紹,每年葡萄成熟季,基地每天僱工近3000人。8年來,累計用工近80萬人次,帶動人均年收入增加2萬餘元,90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因此脫貧。

陳德啟的成功帶動了寧夏葡萄酒產業的發展。寧夏葡萄產業發展局局長曹凱龍告訴記者,截至目前,全區葡萄種植面積達57萬畝,佔全國種植面積的1/4;已建成酒莊86個,佔全國1/3強;年產葡萄酒近10萬噸,綜合產值超過200億元。

在閩寧鎮,為當地發展作貢獻的閩商隨處可見。

老家在西海固的馬俊君2013年搬遷到閩寧鎮,如今在南安商人王志強投資的青川管業工作。“過去四處找活,收入不高還顧不上家。現在收入提高了,還離家近。”

青川管業2015年在福建掛職幹部的牽線下入駐永寧縣閩寧扶貧協作產業園,經3年發展,其生產的鋼絲網骨架聚乙烯複合管、鋼骨架複合管等產品已在周邊500公里範圍內佔有穩定的市場份額,年銷售額達4000多萬元。

在公司發展的同時,王志強也沒忘記落戶閩寧的初心。“廠裡124名工人都是閩寧鎮的人,每人的年收入可達5萬元。”

福建人引以為傲的紡織服裝產業如今也在閩寧鎮落地生根。寧夏優素福澤麗哈民族服飾有限公司董事長、晉江人許上等告訴記者,位於閩寧鎮的鄉村車間現已建成,8月就將投用。

“包括原隆村移民在內的200多人已接受培訓,投產後公司會提供訂單,按統一配料、製作標準和規格的原則,將設備分散到移民家中,老鄉在家中就能加工服裝。”許上等說。

據介紹,目前福建企業、商戶在閩寧鎮投資達22.8億元,帶動全鎮3500人就業。而在這些大項目的帶動下,全鎮各大產業已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優勢和聚集效應,有力地支撐了農民增收,閩寧鎮移民也初步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

結對幫扶譜寫新篇章

一個由政府推動、國企投資、民企運營的雙孢蘑菇工廠化栽培項目即將在閩寧鎮落地生根。日前,這一項目的規劃圖紙已完成,廠房建設正加緊進行,這也意味著福建龍海角美鎮蘑菇產業園的成功發展經驗未來將被移植到閩寧扶貧產業園。

項目的背後,傾注了閩寧鎮副鎮長曾培煌的大量心血。

32歲的曾培煌原是角美鎮副鎮長,作為福建省第十批援寧幹部之一,他獨自一人進駐閩寧鎮,掛職任副鎮長,分管招商工作。

初到閩寧鎮,曾培煌就馬不停蹄地開展調研。在掌握閩寧鎮產業發展情況後,他一下就想到了家鄉的雙孢菇產業。可招商引資並非易事。於是,曾培煌拿著閩寧鎮的宣傳材料,利用角美的資源,不斷奔波於閩寧兩地。

“從2016年11月到2017年1月,整整3個月,可以說總是剛下飛機,又上汽車,招商會不知道開了多少場,企業家也記不清拜訪了多少個。”曾培煌說。

經多方協調,漳州臺商投資區同發食品工業有限公司在閩寧鎮正式落地建設雙孢菇項目。項目投資4500萬元、佔地75畝,年種植銷售雙孢菇2000噸、年加工雙孢菇800噸、年銷售收入達4800萬元。項目預計8月底建成投產。

雙向掛職,有來也有往。

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閩寧鎮副鎮長陳興隆也被選派到角美鎮掛職鍛鍊。其間,他為閩寧鎮教育扶貧基金協會募集助學資金38萬元,協調角美鎮免費提供150平方米的場地用於建設閩寧協作展廳,展示閩寧鎮的變化,銷售閩寧鎮的農產品。“這段掛職經歷,讓我開闊了眼界,拓展了工作思路,豐富了工作經驗。”

2016年10月,漳州臺商投資區有關領導帶領企業家考察團來到永寧縣考察,與永寧縣及閩寧鎮各村簽訂結對共建協議,建立了縣鎮村三級結對、互幫互助、共同發展的新機制。其中,角美鎮與閩寧鎮對口幫扶,旨在進一步推動閩寧鎮產業壯大,助力脫貧攻堅;角美鎮6個村與閩寧鎮6個村深度合作,探索進一步加強民風建設、移民增收、改善民生等方面合作的新機制。

從高層合作一步步延伸到基層互助,有著“東西扶貧協作樣板鎮”之稱的閩寧鎮再譜閩寧合作新篇章。

當年,閩寧鎮6個村每村便派出1名村幹部,閩寧鎮機關派出2名幹部到角美鎮學習鍛鍊,目前已選派4批共32名鎮村幹部。同時,經福建省委組織部協調,角美鎮與閩寧鎮於2017年2月互派一名副科級幹部異地掛職,交流互助,對接解決各類具體問題,為期兩年,這便有之前提及的掛職故事。

如今,閩寧鎮和角美鎮的鎮鎮合作已結出累累碩果——

角美鎮捐贈3000萬元援建的閩寧鎮角美小學目前已竣工投用,擁有教學樓兩棟,實驗樓、綜合樓各一棟,設置教學班24個,解決了1080名適齡學生的入學問題;角美鎮臺商企業設立教育扶貧基金,專項用於閩寧鎮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每人每年資助2000元,防止因學返貧;利用冬季農閒時間,角美鎮6個村幫助閩寧鎮6個村培訓致富帶頭人、富餘勞動力,目前已完成培訓100餘人;角美鎮積極協助、指導閩寧鎮開展“全國文明村鎮”的創建工作,有力地促進了閩寧鎮文明村鎮創建工作的有序開展……

“從基礎的財政援助到社會幫扶,角美鎮對閩寧鎮對口幫扶可謂寬領域、全方位,形成政府推動、社會支持的幫扶格局,有效地推進閩寧協作向更深層次發展。”王勇強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