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中使用真名有必要嗎?這可能危及名譽和職業

近幾個月來,我們看到很多媒體名人因為有爭議的言論而丟掉了工作,就連特斯拉電動汽車公司首席執行官伊隆·馬斯克(Elon Musk)也深受影響。

據彭博社報道,在1981年的科幻小說《真名實姓》(True Names)中,弗諾·文奇(Vernor Vinge)描述了一種反烏托邦式的未來:黑客為了防止美國政府奴役或暗殺他們,竭盡全力地保護自己在真實世界中的身份。不過近40年後,面臨風險的不是生命,而是名譽和職業。近幾個月來,我們看到很多媒體名人因為有爭議的言論而丟掉了工作,就連特斯拉電動汽車公司首席執行官伊隆·馬斯克(Elon Musk)也深受影響。

由於在Twitter上發佈漫無目的的言論,馬斯克正面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質詢。還有很多不那麼知名的人因為這些言論而被解僱。

考慮到互聯網能有效地放大每個不檢點行為的特性,在我們的賬戶中使用實名身份顯得有點兒魯莽。谷歌前首席執行官埃裡克·施密特(Eric Schmidt)曾哀嘆道:“互聯網在很久以前就犯了一個錯誤,那就是沒有準確的、不可撤銷的身份管理服務。”Google+最初曾打算提供這種服務。

網絡中使用真名有必要嗎?這可能危及名譽和職業

除了增加廣告追蹤器的便利性外,在互聯網平臺上使用真實姓名也是有道理的:職業生涯失敗的可能性可以很好地防止你的不良行為。這對用戶來說也很方便:當我第一次註冊Airbnb和Uber的時候,我把這些應用程序鏈接到我的Facebook賬戶上,以證明我是個實實在在的真人,擁有許多朋友。

陌生人利用我們的名譽支持或反對我們的這種能力仍然很新鮮。在人類歷史的大部分時間裡,身份認同都是地方性的、勞動密集型的。當我們把自己的名字寫在外帶咖啡杯上的時候,我們可以相對肯定的是,留下的信息是被與我們餘生聯繫起來的工作所隔離的。一個特別可惡的人可能會被驅逐出社區,但理論上她可以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在其他地方重新安家。

然後出現了互聯網和無處不在的社交媒體,現在通過簡單的谷歌搜索就可以揭示任何人的大部分生活。隨著越來越多的活動與我們的真實身份聯繫在一起,風險似乎更高了。肯定有更好的辦法。

在我們發明公司這個概念之前,企業所有者對企業遭受的任何損失承擔個人責任。這意味著,如果你的公司出售劣質產品,你可能會被債權人起訴。在19世紀,我們創造了有限責任公司的概念,在法律上獨立於創始人。通過將企業與其所有者分離,企業家可以從事新的商業風險投資,或多重風險投資,而不必承擔一家公司影響另一家公司的責任。數字身份可以用同樣的方式來處理:作為一個獨立的實體,對我們生活的其他方面只產生有限的影響。

我們擁有解鎖某些特權的憑證、帶有評級和關係的配置文件,但不需要將數字身份與真實個人聯繫起來。Facebook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MarkZuckerberg)是網絡真實性的倡導者,他僱傭了一個團隊的員工來維護自己的個人Facebook頁面。鑑於Facebook的姓名政策要求人們使用真實姓名,扎克伯格的個人資料頁面實際上應該以其員工的名字命名。

使用多個假名的能力並不意味著我們立即打開了機器人和網絡巨魔的閘門,就像破產法允許所有債權人立即逃離所有債務一樣。每個新的假名賬戶都必須從頭開始。隨著賬戶的存在時間延長和聲譽的建立,它會產生可量化的抵押品,就像企業聲譽一樣。聲譽是一筆寶貴的資產。賬戶市場上的交易員買賣已建立的社交媒體賬戶,老用戶賬戶可以收取溢價。

真實姓名是時代的遺物。政府需要每個人都有個獨特的標識符,以支持像投票和徵稅這樣的公民功能。但是互聯網不需要知道你的真實姓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