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答题卡被调包案引发的仅仅是一场信任危机?

近日,网上出现“河南四家长质疑考生高考答题卡被调包”信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11日,河南省纪委监察委通报调查结果:4名考生答题卡均为本人书写,不存在人为调包试卷和答题卡现象。

事已至此,事件貌似可以尘埃落定的,但是,我们其中有几点让我思考:

1、事件真相未明之前,为什么媒体一边倒地都怀疑河南教育的官方说明,甚至还有不少网友要求公布答题卡,要求验证笔迹不就真相大白了吗?

2、考生为什么对家长说谎?家长为什么被蒙在鼓里?

3、家长的答题卡截屏从何而来?

一、政府公信力的质疑

案件是以四位家长实名举报自己孩子答题卡被调包而开始的,

高考答题卡被调包案引发的仅仅是一场信任危机?

随后媒体的推波助澜下,河南省教育厅发布说明

高考答题卡被调包案引发的仅仅是一场信任危机?

这则说明一发布不但没有释疑,反而引发更多的质疑,大多网友建议公布答题卡,验证笔迹以证是非。网友为什么不能做到稍安勿躁?小编认为一是因为高考事关每一个国民,二是现在的政府部门的公信力有递减的趋势,三是网络给了网友质疑的机会。

二、家长与孩子间的代沟

家长一直相信自己孩子的实力,也“了解”自己孩子的实力:

高考答题卡被调包案引发的仅仅是一场信任危机?

但其中的事实却是,让家长打脸:

高考答题卡被调包案引发的仅仅是一场信任危机?

事实却是父亲会让孩子考上其他学校也走,但是她自己非上北师大不可,因而故意考砸才方便复读。最终却碍于压力和没办法解释,进而让相信自己得家长一直坚定地寻找真相。这种可能性有没有?小编认为这应该就是事件的真相之一,小编刚好也是担任高三班主任,填报志愿的时候,我班的两对家长和孩子之间就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一考生自己想读新闻传播,但家长认为(道听途说过来的消息)新闻传播没前途,所以反对。强烈要求孩子读师范(家庭有这方面人脉),孩子却不想当老师,母女俩冷战了一星期,最后是以孩子填报商务英语这个折中的志愿而告终。

另一考生是孩子坚决填报了旅游管理,父亲坚决反对,最后父女俩冷战半个月之久,现在还没完全恢复。

小编现在觉得我班学生出现的这个结果相比河南考生还算是好的,至少父母和孩子在高考前没沟通过志愿填报的问题,​所以才会在高考后填报志愿时出现这样的现象,因此没有出现故意答错题的现象。

​但这件事情说明了什么?到底填报志愿的时候是遵从孩子本人的心愿还是听众家长的建议?这双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个说这是我的选择,应该按我的喜好来,一个说我这是为你好。这说明了什么问题?一是家长和孩子间的价值观出现问题,二是家长的一言堂绝对权威在作祟。家长以为的捷径,好意,却是没经过考生的同意,捷径一定好?孩子的成长,并不是一定都得走捷径走大路,有时小路更有风景,谁的人生之路还不是一路跌跌撞撞的走过来的?这种青春期与更年期的矛盾,我想应该是以更年期家长多听听孩子的心声才好(只要不是走上歪门邪道就好),毕竟以后的人生之路,孩子自己选择的,他们将会走得无怨无悔。

三、家长的答题卡截屏从何而来?

这个问题局外人或许是不会感觉到的,但是高考改过试卷的老师都知道,阅卷现场是不准带手机的,小编今年就参加了浙江省的高考阅卷,至少我知道这种行为是要负法律责任的,包括阅卷的参考答案、阅卷标准等都是不准外传(去年就曾发生过这样类似的事件)。

高考答题卡被调包案引发的仅仅是一场信任危机?

家长的答题卡截屏从何而来?首先,该四位家长都不是老师,更不可能在阅卷场所出现(只要是直系亲属当年参加高考者,禁止参与高考监考、阅卷等事情)。排除了家长本人的直接获得这个可能性外,那就只有一个可能,某些相关负责人,而且这个负责人很有可能比较接近省教育厅的工作人员,或者说是负责2018年高考事宜的相关工作人员。

小编认为,这算严重违规,你觉得呢?要不要追查到底?

高考答题卡被调包案引发的仅仅是一场信任危机?

事件可以结束,但是我们的思考还会继续,家长、孩子、老师、教育部门等是不是应该从中吸取一些教训呢?毕竟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