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焦慮:花家庭三個月收入讓孩子去海外遊學到底值嗎?

暑期焦慮:花家庭三個月收入讓孩子去海外遊學到底值嗎?

  這兩日一則新聞在互聯網上引起了廣泛討論,說的是一個孩子母親的“暑期焦慮”。

  她在某民辦小學讀六年級的兒子參加了學校組織的遊學活動,要在英國待兩週。這是兒子第一回離開她身邊,也是第一次出國。往年寒暑假,她都是陪兒子在國內旅遊,今年改了主意:“我是被逼急了,現在才知道,兒子小學6年,全班竟然只有他一個人沒出過國。”

  孫女士自稱家庭經濟一般,孩子此次海外遊學起碼3萬元,抵得上她三個月工資。網友議論的焦點,一是被“全班竟然只有他一個人沒出過國”刺痛了,不曾想教育競爭已經激烈到這樣的地步;二則,三個月工資送孩子海外遊學,到底值不值?

  其實,遊學這種學習方式本身並沒有什麼錯。古人曾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遊學可以開闊視野、增長見識、豐富閱歷,對一個人的成長大有裨益。李白、徐霞客可謂古人遊學的典範。在美國、日本,遊學是教育體系很重要的組成部分,發展業已成熟。

  在我國,這幾年來從一線城市到二三線城市,很多學校和家長也不惜耗費巨資,積極組織、安排孩子參與遊學。

  今年4月某諮詢機構發佈的《2018中國國際遊學行業發展報告》指出,2017年參與國際遊學的用戶規模在86萬人次,2018年參與國際遊學的用戶或將達到105萬人次,並在未來繼續呈擴大趨勢。根據2.55萬元人民幣的一般價格保守估計,2017年市場規模或在219億元水平。

暑期焦慮:花家庭三個月收入讓孩子去海外遊學到底值嗎?

  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的調查也顯示,57.6%的受訪家長今年暑假會讓孩子去遊學,70.0%的受訪家長覺得有必要讓孩子參加出國遊學項目。

  遊學市場越來越火爆,其癥結是優質教育資源的稀缺,教育的競爭愈發激烈。如今孩子們的競爭,已經不僅僅是學習成績的競爭,還包括個人才藝、視野、文化積累等方面的競爭。你能考100分,我也考100分,這並不是競爭的終點,而是起點,很多學校在此基礎上比較的是——孩子英語熟練嗎?有什麼才能?去過幾個國家?一旦孩子與他人拉開了明顯的“文化差距”,他很可能會在優質資源的競爭中落後。

  如此我們才能理解新聞中母親所說的“我是被逼急了”“全班竟然只有他一個人沒出過國”是她唯恐孩子落後的焦慮。這個時候,她送孩子游學,並不見得是孩子需要、孩子適合,或者遊學項目本身足夠好,而是因為其他孩子都遊學過了,自己的孩子卻沒有。

  換句話說,這是焦慮和攀比心理下的“病急亂投醫”。家長的這種心理我們見多了,多少家長一到暑假就給孩子報了夏令營、遊學營、培訓班、興趣班,因為其他家長給報了這些班,彷彿自己不給孩子報,孩子就吃虧了。結果是,許多孩子一到暑假就連軸轉地上補習班,比上學時還累,過猶不及、適得其反。

暑期焦慮:花家庭三個月收入讓孩子去海外遊學到底值嗎?

  不少遊學項目聰明地利用了家長的焦慮心理,把旅遊標上了“遊學”的標籤忽悠家長。相當一部分的遊學產品價格不菲,卻名不副實,帶著孩子到海外,走馬觀花地參觀下高校博物館、介紹點名人事蹟、跟當地的家庭交流幾句英語就完事,並沒有提供比旅遊更高的附加值。很多家長花費更高的價錢,孩子也只是“遊而不學”。

  還需警惕的是,我國個別遊學機構,從業師資的資質審查和遊學內容等避開監管,不少機構缺乏資質就貿然開展遊學項目,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

  顯然,海外遊學初衷雖好,但也須按需而行、量力而行。家長應結合自身經濟條件,選擇孩子感興趣和孩子需要的,千萬不要因為焦慮和恐慌而盲目跟風。否則,花了三個月冤枉錢還只是小事,時時刻刻陷入“囚徒困境”,將孩子的教育帶入“軍備競賽”的焦慮中,反倒可能給孩子造成真正的傷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