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末風靡銀川的美食——70後80後的小豆冰棍、加州牛肉麵……

80年代末風靡銀川的美食——70後80後的小豆冰棍、加州牛肉麵……

90年代初,我和弟弟在吃零食。

據說當年朱元璋要飯時,有農家婦女施捨給他一碗蘿蔔白菜湯拌的剩飯,美其名曰珍珠翡翠白玉湯,當時他覺得那是人間最好的美味。當皇帝后,他曾四處尋訪當年給他施捨的人,可真找到當年的農家婦女,人家給她重新做了這道菜,他又吃不進去了。

其實不光朱元璋,我們每個人都是這樣。年少經濟困窘時吃到的東西總是格外美味。所以今天我就來寫一寫我們這些70後、80後當年兒童時代吃過的各種銀川美食。

吃不夠的冰棍雪糕和老三樣、高三樣零食

要說過去70後80後孩子最怕見到的人,那肯定是穿著白大褂打預防針的女醫生。要說當年這幫孩子最喜歡見到的人,那肯定也是穿著白大褂的老太太,不過這些老太太身後還會背一個用被子包裹得嚴嚴實實的木箱子,裡面裝著各式冰棍雪糕。

套用二十年前一段熟悉的廣告詞——“小豆冰棍,奶油雪糕……”每當聽到這熟悉的叫賣聲,我就再也坐不住了!還記得那年月每到夏天,街道上時不時就有穿著白大褂,帶著袖套慈眉善目的老太太,走街串巷賣冰棍。

那年月的小豆冰棍1毛錢,奶油雪糕2毛錢,如果哪個孩子肯花3毛錢買個“娃娃頭”雪糕,那必定會引得左鄰右舍的小孩圍觀——太奢侈了,太羨慕了!大多數時候,聽到老太太賣冰棍的喊聲,各家孩子跟父母爺爺奶奶軟纏硬磨,最多也就磨出1毛錢買根小豆冰棍解解饞。有些小姑娘仔細,每星期收的零花錢都攢起來,於是她們買得起高檔次的享受——奶油雪糕。

80年代末風靡銀川的美食——70後80後的小豆冰棍、加州牛肉麵……

80年代賣冰棍的老太太。

領到零花錢的小朋友們一哄而上,把老太太圍在中間。然後老太太不緊不慢掀開木箱蓋和被子,從冒著白氣的木箱裡拿出一支支冰棍雪糕發到孩子們手裡,然後大家歡呼著跑到一邊,不敢大口咬,就那麼小口小口舔著冰棍。然後總有那麼個別倒黴蛋沒跟家裡要到錢,但這時賣冰棍的老太太不捨得走,還在叫賣誘惑著這些孩子。於是就有人不停吞著口水,流著大鼻涕花,厚著臉皮跟人說:“要不你冰棍讓我咬一口吧?就一口……”

記得當時西門巷院子裡有一個外號叫大鼻涕的小男孩,天天鼻涕不斷。有一次他也沒錢買冰棍,然後就連哄帶騙,騙著鄰居家三四歲的小妹妹把自己的雪糕給他咬一口。小姑娘也單純,真把雪糕遞過來了。然後大鼻涕狠狠一口下去,剛拆開包裝紙的雪糕少掉了1/3。更讓人難堪的是因為他咬得太猛,剩下的雪糕上居然蹭上了一大坨鼻涕,然後小姑娘哇的一聲就哭開了。好像後來過了十幾年,長大成人的小姑娘再見到已經變成帥小夥的大鼻涕,還揪他小時候咬自己雪糕還蹭了一坨鼻涕的黑歷史……

冰棍雪糕之外,那年月小朋友最喜歡的零食還有甘草杏、山楂片、果丹皮這老三樣,以及烤魚片、汽水、泡泡糖這三種高檔零食,被當時孩子稱為“高三樣”。印象中每次小學放學,大家蜂擁湧向校門口小賣鋪,有人買老三樣,有錢的買北冰洋汽水和泡泡糖,實在沒錢的也在口袋裡左掏右掏,最後好不容易掏出1分錢2分錢硬幣,買那1分錢兩塊的水果糖和高粱飴解饞。

80年代末風靡銀川的美食——70後80後的小豆冰棍、加州牛肉麵……

80年代的我

我從小愛吃老三樣,卻一直對高粱飴深惡痛絕。可惜大人就是這樣,你越不愛吃什麼他們就越給你吃什麼。記得當時大人每每不由分說,往我嘴裡塞上一塊帶著江米皮的高粱飴,然後看我要吐,還作勢要打:“這麼好吃的糖你居然不吃,美美餓兩頓就好了!”然後我忍著不舒服聽他們罵完,含著一塊難吃的高粱飴跑出門吐掉。記得有次碰到院子裡小孩,人家直接說:“別吐,給我吃!”然後一點也不嫌棄地接過沾著我口水的高粱飴塞到嘴裡……

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不給我買山楂片就算了,姥姥還從小讓我吃助消化的山楂丸。蠟殼包的那麼老大一個大丸子,直接往我嘴裡一塞就讓我嚼。還告訴我:“這個也是山楂做的,和果丹皮山楂片一個東西!“可我當時特別不理解,同樣的原材料,這玩意怎麼可以這麼難吃?每次吃這種又酸又苦的大丸子,我根本不願意嚼,差不多地用牙把它切成兩半,然後就扯著喉嚨往裡咽。然後每次卡在裡面吞不進去吐不出來,活像漢民祭祖時供桌上嘴裡含著果子的豬頭……

學校傳達室的夾餅子和門口的辣串串

上小學以後,好像大家的口味都變了,不光喜歡吃甜食,更愛上了香辣的東西。記得那時候爹媽都要早起上班,沒時間給我準備早餐。於是每天上學時給我裝上2毛4分錢外加2兩糧票,讓我到學校傳達室買餅子。

80年代末,雖然銀川已經出現了大量個體戶,但糧票還沒有徹底退出歷史舞臺。當時冬天天亮得晚,四面還黑咕隆通的時候,21小傳達室已經燈火通明,被買早飯的小學生擠得裡三層外三層。傳達室看門老頭、他老婆、他閨女一家三口一個站在成山的餅子堆前切餅子,一個站在一大臉盆豆瓣醬前面往餅子裡填醬,還有一個負責收錢遞餅子。毛票、分幣、全國糧票、寧夏糧票……有時還能夾著一兩張小面額外匯券,各種花花綠綠的票子把他們盛錢的盒子堆得滿滿當當,而好不容易買到夾餅子的孩子們心滿意足地邊走邊吃,一面細細品味摻肉的豆瓣醬和熱乎餅子在口腔中相得益彰的美妙滋味。

80年代末風靡銀川的美食——70後80後的小豆冰棍、加州牛肉麵……

80年代賣小吃的個體戶

記得那時候校門口也有騎著自行車馱著一個保溫箱賣餅子的個體戶,但人家的餅子每個3毛錢,不收糧票,我媽說他們用的是議價糧,所以貴。雖然校門口的個體戶那裡買餅子從來不用排隊,但爹媽卻從來不讓我在那兒買,還呵斥我:“個體戶的東西你也敢吃!就不怕不乾淨吃壞了?”後來想想,傳達室大爺一家三口不也是個體戶嗎?不讓我買私人的餅子,說白了還不是想省那6分錢?哼!

可個體戶到底是越來越多了。就連夏天賣冰棍的老太太們,冬天也跑到校門口賣起了小零食。還是熟悉的木箱,還是熟悉的棉被,只是裡面換成了一串串竹籤穿起的豆腐皮。1毛錢一串,5毛錢6串。每次相熟的小朋友你一毛我一毛湊起五毛錢,然後跑去買六串豆腐皮,看著老太太把還冒熱氣的豆腐皮拿出來,然後在上面澆上紅色的辣椒汁,然後大家先把多出來的那串一人一片豆腐皮分掉,再人手一串拿著路上吃。滿口的香、辣、還有孜然和胡椒的細粒在舌尖滾動,在味蕾中綻放,那種美味至今難忘!

20年過去,銀川街頭忽然冒出了一種新的美食——辣糊糊。十幾年前過年回家,我和表弟硬被妹妹拖著跑到寧大門口的懷遠市場去吃這種從沒吃過的美食。可東西一進嘴,大家都叫喚開了——可不就是當年學校門口老太太1毛錢1串豆腐皮的味道?讓熟悉久違的味道在口腔中縈繞,多少往事又湧上心頭!

所以這十幾年來,我一直覺得配豆腐皮才是辣糊糊最正確的吃法,其他什麼涮肉涮菜都是邪教。直到如今,雖然因為腸胃不好已經慢慢戒了辣糊糊,但有時還是忍不住調一點汁子澆一小盤豆腐皮,吃上兩口過過嘴癮。

80年代末風靡銀川的美食——70後80後的小豆冰棍、加州牛肉麵……

90年代初,第一次在香港吃麥當勞的老媽非常不適應。

1990的轟動美食——加州牛肉麵和可口可樂

記得小學二年級時,我爸從香港出差回來,給我帶了一瓶玻璃瓶裝的可口可樂,然後告訴我,這麼一小瓶就要賣1塊5毛錢,還不是人民幣,得在友誼商店用外匯券買。我小心翼翼把它拿到學校,這可讓班上孩子炸開了鍋。大家圍成一團議論紛紛,說這汽水怎麼那麼貴啊?外國人就是喝這玩意啊?這汽水怎麼是黑色的?是不是有毒啊?然後有人拿鉛筆刀把瓶蓋起開,大家眼巴巴看著我喝了第一口,然後趕緊問:“什麼味道?好不好喝?”

其實第一次喝我自己也沒覺得多好喝,反而覺得帶股咳嗽糖漿的藥味。然後為了表示我不是土鱉,硬仰著脖子說:“太好喝了!我敢擔保你們一輩子都沒喝過這麼好喝的汽水!”然後大家口水流了一攤。有關係好的小朋友小心翼翼地說——“能讓我嚐嚐嗎?我就喝一小口……”然後我很大方地把瓶子遞過去。於是,這瓶可樂在同學們中傳來傳去,每人小小地抿一小口,然後閉著眼睛回味這種美帝國主義高級汽水的奇怪滋味——大家都很自覺,等到全班同學傳了個遍,可樂居然還剩下小半瓶。

80年代末風靡銀川的美食——70後80後的小豆冰棍、加州牛肉麵……

80年代可口可樂絕對是高檔飲料。

然後小朋友們都開始發揚高風亮節,覺得這麼貴這麼稀罕的飲料只有我們自己喝有點可惜,於是班長把他小水壺上的杯子洗乾淨,把剩下的可樂倒進杯子。下一堂課正好是班主任徐老師的語文課,班長和我小心翼翼把可樂端給徐老師,讓她嘗一嘗。

記得當時徐老師喝了一口,馬上特別驚訝地喊到:“這不是可樂嗎?”我們都很驚訝,心想老師怎麼會喝過這種美國飲料?記得那天徐老師沒有多說什麼,只是神情中出現了很多溫情懷念的表情。後來才知道,徐老師的父親是解放前的國民黨中校,解放後全家從上海被髮配過來的。她小時候應該常喝這東西,沒想到四十多快五十歲時又重新喝到兒時熟悉的味道,怎能不感到充滿懷念和百感交集?

那天聽完我們一瓶可樂傳了一個班的故事後,徐老師把本應該是四年級的一篇課文拿來,給我們當故事講。故事講的是抗美援朝地上甘嶺戰役中,班長水壺裡的半壺水傳了一個班的故事……

所以直到今天,雖然會發胖,但可口可樂還是我最愛喝的飲料之一。只不過人家喝的是含糖超標的碳酸飲料,我喝的是充滿情懷的年代記憶。

90年代初,那絕對是一個日新月異的年代。各種層出不窮的好吃的、好玩的不停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雖然當時肯德基必勝客這類美式快餐還沒有進入銀川,但另一家號稱從美國漂洋過海而來的飯館卻在銀川引起了軒然大波——那就是開在現在鼓樓電腦城位置的美國加州牛肉麵。

80年代末風靡銀川的美食——70後80後的小豆冰棍、加州牛肉麵……

現在的加州牛肉麵館早已沒有了過去的神氣。

那家美國加州牛肉麵應該是1991年左右開業的,開業時一家麵館居然在寧夏電視臺和銀川電視臺連打了幾個月廣告,這在如今看來簡直不可想象。那時彩電已經全面進入了銀川普通人家,大家通過電視才知道,原來美國人也吃麵條,而且吃的還是牛肉麵。現在看來真偽和籍貫都存疑的牛肉麵,卻在那個時代迅速席捲了銀川人的內心。

包括當時那家店內的裝潢——肯德基式的固定座椅,一整面玻璃在外面就可以清楚看到裡面顧客的牆體,還有種種現在看來司空見慣但那個年代卻讓人耳目一新的裝潢裝飾,都在刷新著銀川人的飲食觀念。然後有人準備去吃,一問價又給嚇出來了——在那個一碗蘭州拉麵8毛錢的年代,一碗加州牛肉麵居然要3塊8!!

記得當時我姥姥聽到這個消息,嚇得直罵:“我曰他們先人的,那裡頭面是金條搓出來的,還是吃了他家的面能把出金子來?”雖然明知道那裡的面不可能是金條搓出來的,但有句話說得不到的東西永遠是最好的。那家帶著神秘氣息的天價麵館還是讓很多孩子心癢難耐。

於是在纏了原本在香港常駐,回銀川探親的我爹半個月後,他終於鬆口,領我去吃那種“美國加州牛肉麵”。記得當時我懷著朝聖的心情坐到那裡的塑料椅子上,然後看著一大碗放了好幾大塊牛肉的麵條上桌。這時候才發現,我爹居然啥也沒點。

我有點不好意思,問他:“你為什麼不吃啊?”我爹說:“我在香港不知吃過多少了,你吃就行了。”

80年代末風靡銀川的美食——70後80後的小豆冰棍、加州牛肉麵……

我和弟弟在那家加州牛肉麵館吃咖喱雞飯。

然後我把碗推過去說:“怎麼著你也嚐嚐味道吧?”然後我爹喝了一口湯,又拿筷子夾了一條麵條吃了,說:“其實就是香港滿大街都是的臺灣牛肉麵嘛!”然後我接過碗,歡樂地大口吃了起來。當然,雖然並沒覺得比銀川的面好吃到哪兒去,但在心理作用和虛榮心控制下,吃完後少不了要回學校繼續吹牛逼……

後來加州牛肉麵在全國遍地開花,逐漸淪為最普通不過的大眾餐飲。然後被大家深扒,才發現原來所謂美國加州牛肉麵,就是從臺灣移民美國的眷村老兵開的臺灣牛肉麵館,然後出口轉內銷,搖身一變就忽悠了90年代大陸人那麼多年。而銀川那家曾引起轟動的加州牛肉麵最後也不知所蹤了……

80年代末風靡銀川的美食——70後80後的小豆冰棍、加州牛肉麵……

銀川的很多風景都變了,只有迎賓樓幾十年都沒有變過。

迎賓樓和同心春——80年代末銀川本土美食

其實扣除這些有點噱頭的新玩意,80年代末90年代初銀川本土也有很多價廉物美的知名美食。比如迎賓樓。

作為回民家庭,整個80年代裡,迎賓樓似乎是我們最經常去的大飯店。記得那時候還是國營的迎賓樓,每年夏天都會推出各種美味的冰淇淋甜品,還有延續至今的迎賓樓雪糕,可惜作者在外工作十幾年,每次都是秋冬季回銀川,完全無緣當年最愛的迎賓樓雪糕。

80年代末風靡銀川的美食——70後80後的小豆冰棍、加州牛肉麵……

雪糕一直是老店迎賓樓的代表作

印象最深的是,1986年左右我們一家上迎賓樓吃冰淇淋,然後我爹一顆牙被冰掉了,自己卻渾然不知,然後還拿著冰淇淋碗找服務員理論——“你們的冰淇淋裡怎麼有這麼大一顆牛牙?”好像當時服務員還真給他換了一碗。然後回家兩天後,他才發現那是自己的後槽牙掉進去了……

每到冬天,迎賓樓會在門前擺起大盆子賣醬羊骨頭。80年代的醬羊骨頭價廉物美,老大一袋子只要8毛錢,後來雖然在漲價,但至今也不過才二三十塊,一直算是良心價了。當年這裡的醬羊骨頭我小時候最愛吃,沒想到幾十年如一日,至今還在賣。每年過年我回來時,我媽都會給我買一大袋讓我解饞。

80年代末風靡銀川的美食——70後80後的小豆冰棍、加州牛肉麵……

如今的同心春拉麵館,再也不是過去的土坯房。

還有玉皇閣北街的同心春拉麵館。記得小時候在附近住的時候,我媽中午懶得做飯就帶我過去吃,那時候一碗拉麵8毛錢,土坯房的木桌子邊,萬年不動地坐著個山羊鬍老漢收錢。幾十年過去,有一次我重新找到那家拉麵館,雖然裝修換了,但收錢的還是個山羊鬍老漢,當時讓我心裡一驚——怎麼這老頭30年過去都不老的?後來一問才知道,當年的老漢早已去世,如今收錢的是他的兒子……

只是當年那裡的拉麵美味得讓人念念不忘三十年,如今那裡的面還是很好吃,但不知怎麼卻沒有了當年讓人回味無窮的感覺——難道是因為我們也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