鹵香不怕巷子深!花叢胡氏滷菜匠心傳承留住老味道

卤香不怕巷子深!花丛胡氏卤菜匠心传承留住老味道

花叢鎮位於巴中南下的古官道上,千百年來,這裡人來人往,不僅形成了獨特的人文風情,也造就了別具特色的飲食文化。一是花叢酒,二是花叢滷菜。

滷菜,在全國都十分常見,大街小巷的商鋪,或是行走在街道上的小推車,都能成為一個滷菜店。滷菜散佈於江湖,是一個不起眼的小門派而已。這樣不起眼的滷菜,在巴中人眼裡卻是休閒時不可或缺的一道菜。一壺濁酒,幾碟小滷,如此快哉。

卤香不怕巷子深!花丛胡氏卤菜匠心传承留住老味道

而巴中的滷菜,不得不提及位於恩陽區花叢鎮的胡氏滷菜。滷菜品種十分豐富,但胡氏滷菜只賣滷雞和滷鴨,如今已歷經三代人,品牌聞名全國各地。花叢胡氏滷菜究竟有哪些秘訣,讓全國各地的食客聞名而來,只為品嚐一口滷菜?8月6日,記者走進恩陽區花叢鎮,尋覓久聞其名的胡氏滷菜。

百年老店

滷香不怕巷子深

天空湛藍,記者從巴城出發,沿著省道101線到花叢鎮尋覓深藏在大山深處的滷味,不到兩個小時,便到了花叢鎮。彎彎曲曲的很窄、很深的小巷子,常人是很難找到的,經營了40多年的胡氏滷菜店和其他地方隨處可見的滷菜店外表別無二樣。而這裡,生意卻好得出名,讓記者真正體會到什麼叫滷香不怕巷子深。

採訪當日,恰逢趕集日,人們陸陸續續從山村的小道上向場鎮集結。街道上人來人往、人聲鼎沸,繁華與熱鬧交織在一起,讓這座古老小鎮充滿了現代氣息。這家滷菜店是一棟百年木樓,陳舊的硃紅色木樑寫滿了滄桑,木樓大門兩邊鑲嵌著老式的臨街櫃檯,雖然才九點過,但滷菜店門口已經圍了一圈人,大家注目著鍋裡的滷雞、鴨,等待起鍋、打包、付錢。屋簷下一塊黑底白字的招牌——花叢胡氏滷菜,格外引人注目。

店鋪不大,大約40平方米,兩三張四方桌隨意擺放,幾把長椅圍桌而放,充滿了江湖的味道。“老闆,來一隻滷雞。”採訪間,一位身材微胖的中年男子進門後,並不向老闆打招呼,直接坐在椅子上吆喝道。店老闆胡義忠看了客人一眼,不緊不慢地說:“好的,老黃,等一下。”前來吃滷菜的是黃太生,已經在胡氏滷菜店裡吃了10多年了。

店鋪裡雖然堆放了各種雜物,但是十分乾淨亮堂。胡義忠的妻子忙著滷雞、鴨,翻滾的滷汁猶如汩汩泉水冒出,一隻只滷雞、鴨散發出的香味吸引著過往的路人,有的吞嚥著口水繼續行走,有的乾脆直接走進店鋪,點上一隻雞,坐在四方桌上,慢慢品嚐。

卤香不怕巷子深!花丛胡氏卤菜匠心传承留住老味道

黃太生隔三差五的來吃上一隻雞,或者鴨子,有朋友來,也帶到這裡來品嚐。“尤其是配上一壺酒,慢慢品嚐,這才是日子啊。”黃太生抿一口酒感嘆道,之所以獨愛這家滷雞、鴨,主要是味道巴適、正宗,而且食材很健康,都是從老百姓家裡收購而來的土雞、土鴨。

“不光巴中本地人愛到這裡吃,全國各地的一些人也常來吃,有的時候晚上十一二點還有人趕來,為吃一口滷雞,或鴨子。”談到自家滷菜的知名度,胡義忠滿是自豪。“有的食客吃了一隻後,往往還會打包幾隻,甚至有的一次性打包50多隻呢。”

傳承三代

守住原來的味道

新中國成立之前,胡義忠的祖輩就在花叢鎮上經營滷菜生意。直到文化大革命,胡氏滷菜才關門歇業。

1978年,“文革”剛結束。“我家的滷菜店就重新開張了,但那時候不敢伸張,只敢悄悄地賣。”胡義忠說,當時一天也就賣幾隻,僅夠養活家庭,根本賺不了錢。對於開滷菜店的初衷,胡義忠坦言,由於家裡沒有土地,就守著這座百年老屋做些生意。因此,滷菜店成為全家人生活的主要支柱。

80年代,市場逐漸開放。胡義忠的母親對滷菜進行了改良,專心製作滷雞、鴨。由於味道正宗、口碑好,胡氏滷菜很快傳遍鄉鄰。當時快滿20歲的胡義忠每天早上五六點就起來工作,有時候忙到凌晨一兩點。“由於家裡成分不好,小學讀完就沒讀書了。”胡義忠雖然讀書不多,卻跟著母親學到了不少做生意的理念。

“母親對我的成長影響最大,她不僅手把手教我製作滷菜,對於怎樣做人更是言傳身教。”胡義忠說,在母親樸素的觀念裡,一個人的品格排在第一位,比擁有財富、名望更重要。“她對我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是我一輩子享用不盡的財富。”

多年來,胡義忠堅持誠信經營,每一隻雞、鴨他都親自採購,而且必須見到活的,現場宰殺;廚房位於門店的大門口,製作的過程看得清清楚楚;滷料不添加任何添加劑,保證食品的原汁原味。“最重要的是,我們至今堅持傳統工藝,用油滷,糖汁上色,堅決不使用任何化學物質調味、上色。”胡義忠很是自豪地說,熬製也是十分講究,二十餘種香料和中草藥配製而成的滷料,經過文火滷製兩個小時後才出鍋銷售。

如今,花叢胡氏滷菜已經傳了三代人。“我兒子目前正在學習,準備接手。”胡義忠在前幾年生了一場大病後,開始考慮滷菜的傳承問題了。

個子不高,一臉笑容,見到記者來到,胡義忠的兒子胡德志忙著招呼。今年27歲的他,顯然比同齡人要成熟得多。“我想做生意,經營自己的事業。”胡德志大學還沒畢業就退學回到家鄉創業,開過燒烤店、小酒館等,最後由於經驗不豐富,他不得不回到花叢鎮的滷菜店。而且,多年來的闖蕩,讓胡德志明白,守住家業,用匠心做好每一隻滷雞、鴨,才是目前應該走的路。

卤香不怕巷子深!花丛胡氏卤菜匠心传承留住老味道

中午時分,浸透街巷的濃郁滷香吸引了不少食客,不一會兒,胡氏滷菜店裡已經擠滿了人,一杯酒,一口肉,熱鬧的店裡,再加上古香古色的房屋,似若穿越千年,同古人品味美食一般。滷雞、鴨光滑油亮的表皮,入口時柔中帶脆的口感,下嚥後滿嘴自然的回香,讓記者感慨萬分。

“如此美食,為什麼不開分店呢?”記者甚是疑惑。胡義忠告訴記者,這些年來,的確有很多人希望加盟,或者是學習他的手藝,在其他地方開分店,傳承胡氏滷菜,但他毅然拒絕。“一旦加盟,原汁原味的花叢胡氏滷菜就可能因為各種原因而改變味道。我寧願少賺錢,也要守住原來的味道。”

追溯來源

滷菜文化源遠流長

滷菜是烹飪學上涼食菜餚的通稱,是各地區耳熟能詳的家常菜。它經過醃製、風曬、煮燜或滷製後,經刀工處理,簡單包裝,即可食用,特點是幹香、脆嫩、酥爛、爽滑、無湯、不膩、色澤光亮、食用方便、便於攜帶,因此備受人們的喜愛。

滷菜源遠流長,資料顯示,滷菜最初的形成經歷了從秦惠王統治巴蜀(公元前221年)到明代的歷史階段,大約經歷了千餘年的時間。秦代蜀郡太守李冰率萬餘民工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後,又派人“穿廣都鹽井”生產出四川最早的井鹽,西晉人常璩所著的《華陽國志》在追述當時飲食習俗就有“尚滋味,好辛香”及“魚鹽、茶蜜、丹椒”的記載。從中可以看到,當時人們已經學會使用岩鹽和花椒製造滷水。

到西漢時,由於井鹽的大量開採和使用,川人“尚滋味,好辛香”的飲食習慣已經初步形成。西漢人左思在《蜀都賦》中就有“調夫五味,甘甜之和......五肉七菜,朦厭腥臊,可以練神養血者,莫不畢際”的記載,調五味講的就是滷的調味方式。

經過三國及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鋪墊,川滷在唐朝時已經邁了一大步。唐朝的遷客騷人們為了找到詩的靈感,都喜歡在寫詩時飲酒,宮廷的飲酒作樂都無不與酒有緣,而飲酒又少不了上乘佳餚,這樣就促進了川式滷菜的進一步發展。

到了明代,人們的飲食習俗注重養身食療。特別是明代的《飲膳正要》和《本草綱目》的問世,促使朝野人士更加重視食療。由於記載的藥料中有些能防病、治病、又能產生香味,達到調味的目的,所以大部分都被作為滷菜調料。

從胡義德的滷料中,可以印證中藥材在滷料中的重要性。“每一種中藥材都有比例,必須嚴格調味,不然味道不正宗。”胡義德說,以前學習的時候,每一種藥材都要用秤稱,現在只要手一抓,便知多少。

隨著改革開放,從事川味滷烹技術的蒐集、總結、教學、研究、開發的專業人士不斷增加,使川味滷烹技術更加精湛,品種更加豐富。由此,川味滷菜進入了空前的繁榮昌盛時期,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花叢胡氏滷菜逐漸有了起色。

胡義忠祖輩是“湖廣填四川”時來到巴中的,自父母一代對滷菜進行了改良後,一家人開始以滷雞、鴨為主,在花叢鎮傳承、發揚。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和人文風情,花叢胡氏滷菜風味各異,更符合巴山人的口味。“有麻辣、醬香等味道。”在胡義忠看來,在這種地域文化的影響下,花叢鎮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方美食。

“柴米油鹽醬醋茶”,不只是簡簡單單的煙火果腹。通過美食與古人在靈魂深處進行味蕾的交流,傳承和弘揚存在於翻滾的滷汁中,追思與欣喜浸潤在佳餚美饌裡;縱然時間飛逝,於我們而言,也覺得近在咫尺,這就是美食的特色魅力,更是文化獨有的魅力。

卤香不怕巷子深!花丛胡氏卤菜匠心传承留住老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