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六國的原本不會是秦國?追尋秦人東進的腳步看看

滅六國的原本不會是秦國?追尋秦人東進的腳步看看

滅六國的原本不會是秦國?追尋秦人東進的腳步看看

滅六國的原本不會是秦國?追尋秦人東進的腳步看看

滅六國的原本不會是秦國?追尋秦人東進的腳步看看

春秋戰國在中國的歷史進程中豐富多彩,歷史上流傳至今膾炙人口的哲學、文學等各種傳統文化的經典都源自這個時期,且都是原創。可以說歷史大河中只有這個時代的中國文化充滿的是原創和出新。

“百家爭鳴”就是源自此時。

但當年秦國滅六國,六國一個個被他們鄙視的、認為是落後的秦國逐個降服,歷史上包括現代很多人不服氣。如果歷史可以假設,假如六國能自強,也許統一天下的不會是秦國?如果我們仔細看看秦繆公以後到商鞅變法前的秦國200多年的歷史,國窮兵肉,周邊的晉國、魏國聯合諸侯動不動就打進秦國內地,“追至涇而還”。從當時的局面根本無法想象如此羸弱的秦國能夠一統天下。

其實並非是對手太強大,而是六國自己太能作,套用現代流行語就是不作不死。自己把自己作死於秦國。

秦國進入關中定都雍城後才具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國家色彩,根據我個人外行的看法,真正意義上的秦都也就二處,雍城與咸陽,其他幾處充其量也就是東進路上的戰略據點。

秦繆公時,秦國的國力一度達到了鼎盛時期“三十七年,秦用由余謀伐戎王,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短短文字足以看出秦國穩固住了多年來的大後方,西戎地。是盛極則衰了?還是由於秦繆公死後把3位能臣給自己從死了的緣故?自此到商鞅變法時的秦孝公年間近200多年,內亂不止,對六國戰爭也是敗多勝少。儘管如此,接下來的秦王,幾乎個個依然是前赴後繼,東進東進,但此過程極為艱辛,有時候被六國打的頭破血流、、也有被西戎國義渠打到渭南的時候。不過,非常令人佩服的是,他們從來不知道氣餒,沒有停止的時候。也許這種精神才是純正中國人該有的國民性吧?我的系列文章可沒有任何戲說的成分,請大家讀時注意對比歷史資料。

1.與晉國的亂戰--“令狐之戰”與晉國大臣隨會

其實在當時的列國中,如果晉國、齊國、楚國任何一家知道變革進取,君臣有雄心大志,估計一統天下也就沒有秦國啥事情了,這也是我標題如此說的理由。但歷史不可假設,秦繆公兒子康公繼位的第一年,東方大國晉國也出大事了。繆公的老對頭晉襄公也同時去世了。這二老頭活著時,你來我往大打出手。最為有名的當屬殽山之役,此戰晉國消滅了秦國遠征鄭國大軍。消滅的非常乾淨,無一漏網不說,還生擒了三位主將。由此足以看出晉國軍隊當時的實力,三年後秦繆公雖說把仇是報了,但基本放棄了東進策略,轉身討伐掃蕩自己的大後方西戎各國。也就有了前文所說的開地千里遂霸西戎的成就。

當時的列國,王位繼承多數是兄弟優先,然後子嗣。晉襄公的弟弟名雍,出生在秦國,當時人在秦國。晉國的權臣趙盾打算立襄公的弟弟為晉國公,就派遣也是晉國得力大臣的隨會前去迎接。這種好事秦康公豈能阻止?有利於秦國,於是秦派出軍隊護衛送到叫令狐的地方,等待晉國接駕。但沒有想到迎來的卻是晉國的大軍攻擊,由於秦軍沒有絲毫戰爭心理準備,被打的潰不成軍,大敗而逃,隨會也隨敗軍跑回了雍城。原來晉國人出爾反爾,趙盾的打算可能沒有得到朝臣的一致同意,他們最終立了襄公的兒子做了晉國公。

秦康公那個氣呀!有時感覺秦人就是有點憨態,經常被別人玩於股上。這口惡氣不出,不符合秦人的習慣。第二年,秦國準備停當了,伐晉,佔領了晉國的武城,算是報了令狐之戰的仇。但晉國當年的實力全面超過秦國,也不是省油的燈。隔了2年晉國伐秦,佔領了少梁。秦國人長年和戎人戰爭養成的習慣,你打我一下,我不但要還給你還要多打幾下的性格豈能罷休,也是隔了2年,秦伐晉,不但佔領了羈馬,還在河曲把晉國軍隊打得大敗。晉國人這下有點難受,怎麼自己的手下敗將越來越強了?把晉國軍隊主帥的底瞭解的那麼清楚?當晉國君臣想起秦繆公收拾戎王所用手法時,倒吸一口涼氣。秦繆公又是怎麼幹的呢?且聽我慢慢道來,還是和晉人有關係。

前文已經提及”秦用由余謀伐戎王“,這位由余以前也是晉國人,不知何故流落到西戎,而且能說一口晉國話,可能就是現在的山西話吧!因此戎王就任用他為大使出訪秦國,名為訪問,實際上是窺視秦國的虛實,為滅掉秦國進行情報收集。

在進入正題之前,先簡單介紹戎族的情況。當時有西戎、犬戎之說,《史記》中也採用了這種叫法。實際上這是一種歧視蔑視少數民族的稱呼,由於漢人史官漢人才是正統意識作祟,他們把所有少數民族都用戎給統稱了。由於戎族以遊牧為主,性格彪悍,加上騎兵良好的機動性,是當時中原王朝的極大威脅。周朝的祖先就是由於一直處在戎族的擠壓之下,才來到關中地區發展。最終西周也被西戎犬戎聯合攻陷鎬京,周王不得不在秦襄公的護衛下東逃洛陽,避開戎兵。

這是秦之先祖居住的犬丘、西垂之地,甘肅隴南禮縣境內

滅六國的原本不會是秦國?追尋秦人東進的腳步看看

秦國祖先就更不用說,因祖居西部犬丘之地就是今天的甘肅禮縣一帶,和戎雜居一處,秦人很少有中原各國當時被視為文明人的修養習慣,在中原各國眼中秦人也是未開化的野蠻人,也是非常的彪悍。受戎人的不斷擠壓和武力威脅也是秦國不斷向東進取的要因之一,可見當時戎人實力之強大。秦繆公在繆公三十四年派孟明視等人將兵伐晉失利以後,就把目光轉向了西方宿敵--戎王。剛好此時戎王的特使由余來訪。

秦繆公用計策把由余收為己用,過程比較曲折,要是展開的太過就會本末倒置,導致本文跑題,就此打住。只是用來說明由於由余熟悉戎王,出謀劃策對路,繆公伐戎取得建國以來的巨大勝利。增加了12國的面積人口,開地千里,西方的威脅徹底消除。

晉國君臣擔心的當然不會是由余而是前面提及的趙盾派去的隨會,他們懷疑隨會在幫秦國打晉國。於是演出了一招反間計,把隨會詐騙回國。

2.楚莊王洛陽問周鼎重量

秦康公在位才12年就去世了,他兒子共公上臺,上臺的第二年,晉國也跟著換王了。晉國大臣趙穿把晉靈公給弒了,這在當時是比較常見的政治事件。就在這二國內部事故不斷時,共公三年時,楚莊王的楚國兵強馬壯了。楚莊王一時間不知道該打誰合適,想來想去還是欺負欺負名義上的天下共主洛邑的周王,於是帶兵北上洛陽,去問了問周鼎的重量。鼎在當時是至高無上的權力象徵,諸侯問鼎是僭越,如果放在過去是要殺頭剝奪封國的,但當時的周王,所謂天下共主已經是名存實亡。關鍵楚莊王此舉是在向全天下炫耀武力,為後邊的

“楚霸,為會盟合諸侯。”打基礎。

春秋戰國之亂有時候令人頭暈目眩,故事講起來也很難歸納出重點,說的太細擔心跑題,講的太粗怕講不明白。只好邊想邊寫,邊寫邊改的在線進行,但始終不敢偏離以秦國為主這條線。

此時的楚國雖強但由於和秦國沒有實質上的利益衝突倒也相安無事。只是與老對頭晉國由於國境相連,戰端不斷。秦國敗多勝少,如果以此時的戰果看,幾乎沒有人相信或是敢預測秦國以後能滅六國,秦國究竟怎麼了?

共公在位只有5年就去世了,他兒子桓公在位時間不短27年,和晉國戰了2次完敗收場。第一戰是桓公3年,司馬遷老先生敘述非常簡潔“晉敗我一將”。如何敗怎麼敗?他沒有仔細說,我也不能用小說家的風格去隨意演繹。第10年時,楚莊王收拾鄭國,晉國派兵救援,被楚國打敗。足見當時的楚國的實力也不是吹牛,一時間楚國當霸主是名歸實至。桓公24年時,晉國又換主人,晉厲公上位。晉厲公上臺後馬上和秦桓公在黃河邊?還是其他河邊?簽署友好結盟條約,但沒有想到,秦桓公一回國就馬上撕毀了結盟條約,反而和戎人的翟國合謀進攻晉國。就在計劃進行的過程中,晉國通過間諜獲悉了作戰計劃,晉國非常震怒。於是聯合各諸侯組成聯軍,伐秦。秦國當然不會坐以待斃,但以當時秦國的實力,單鬥晉國都吃力,別說是人多兵強的諸侯聯軍,被打的一敗塗地。一直打到涇河,聯軍才主動撤軍了,否則是否會被打回犬丘去都未知。

桓公去世後兒子景公上臺了,上臺後第四年,晉國又出大事了,晉厲公又被大臣給弒了。有時候我真的很難理解自三皇五帝以來這些統治者的思維,沒有人動腦改進政體。良好的政體既可以保天下也可以保住統治者的命。但從歷史看這些皇帝們還有權臣們沒有人有過長遠打算。這也許是中華民族幾千年命運悲催之所在。

晉國大臣殺國公已經不是第一次了,當然在當時眾多列國中這不是偶然小概率事件,幾乎家家都有。齊國,楚國都發生過,就是後來的秦國也發生了幾次。政體是否得當?如同鞋子一樣,適不適合只有自己知道,但歷史告訴我們從來沒有人真正為民族走向籌劃過。以古代先賢、哲人那麼多,難道他們都沒有我聰明?非也,私慾作祟也。權力如同鴉片、威哥,很多人短時間會忘乎所以,不知道是自己本事大還是由於權力這個用不好會泯滅人性的平臺在起作用,從歷史和現代的政治事故看,身敗名裂者都把權力平臺當成了個人本事,該悲還是該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