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樂成國際學校的主流學生媒體|看學校


北京樂成國際學校的主流學生媒體|看學校

北京樂成國際學校的主流學生媒體|看學校

“ BCIS Editorial是北京樂成國際學校的主流學生媒體,也是BCIS目前最大的學生組織,擁有60餘名成員。該媒體主要以微信公眾賬號的形式對外發布信息,為樂成的師生及家長提供校內外多媒體信息。”


文|趙穎一 編輯|曹新星 圖|BCIS Editorial提供


2015年,在BCIS的一間小教室裡,我們的社團成立了。

最初成立社團時,我們只有9個人,是作為一個學生雜誌的編寫團隊成立的。在2016年3月左右,我們做了一次整改,將定位從學生雜誌編輯團隊改為了學生媒體平臺運營團隊,把主要業務轉移到了微信平臺上。同時,社團還進行了擴招,逐步納入數十名各年級學生。2017年春天,我們成為了全校人數最多的社團,還有了自己的會議室。

目前,BCIS Editorial業務涵蓋了校園新聞、時事評論、教師採訪等內容,雖然形式分散,但我們一直把持著一個核心理念,那就是——通過媒體,將全校各個團體、學生、老師及家長互聯起來,使學校動態更加透明,各方觀點更加觸手可及。

北京樂成國際學校的主流學生媒體|看學校

目前,BCIS Editorial由六個部門組成:管理委員會、新聞部、翻譯部、攝影部、平面設計部和視頻部。一篇推文的創作必須經過所有部門,通常流程如下:文章先由新聞部編輯,再經過翻譯組翻譯成中文、英文或韓文,配以攝影組的照片或視頻組的視頻,最後經管委會校對後,發送到微信公眾平臺。由於社團人員很多,很難由一個單一的管理組管理,所以我們參考企業管理框架,設計採用了這個部門分級結構。

我們的每個部門都會設置一個或多個組長,管理委員會主要與這些組長溝通。雖然這樣會造成決策人員與一般社員的接觸機會少了許多,但管理的效率提高了不少。

在這個框架下,各部門也漸漸發展出了自己的文化。例如,人數最少的翻譯組逐漸發展成為了凝聚力最高的部門。自翻譯組成立之時起,Diana Dong就擔任該部門組長,對於她的團隊,她有著不一樣的感情:“很多人覺得翻譯就是翻譯,但不同的人翻譯出來的作品也有各自的風格。帶組員就像帶孩子,看著他們漸漸有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我就覺得特別開心、特別自豪。”

我在社團創立的時候便加入了進來,最開始在裡面做翻譯工作。2016年秋天,我進入了管理團隊,也就是第一屆管理委員會(The Board)。管理這個社團比最開始想象的要困難很多,光是人數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作為全校最大的學生組織,BCIS Editorial總社員的人數比一整個年級的人數都要多!這樣一來,我們就不可能像創社初期那樣,給予所有社員充分關注,除了分級管理沒有什麼選擇。

管理制度既然是按企業管理的模式設計出來的 ,就也帶來了相應的問題:畢竟我們不盈利,更沒有工資給社員。在這樣的前提下,要求他們完成各種任務,就必然需要給他們提供金錢以外的動力。我們參照其他企業,嘗試過表彰、設立員工獎項、評分等各種方式來提高社員積極性,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反響,但這部分還在摸索。我希望能找到一個可以長期給他們提供動力的模式,提高團隊整體凝聚力和辦事效率。

北京樂成國際學校的主流學生媒體|看學校

上一屆的學長升學後,我們今年就組建了第二屆的管委會,迎進了一部分11年級的新社員。目前,我依然還在管理這個社團,但儘量少的參與決策,讓下面幾屆的學生能逐漸掌握整體局面,這樣整個社團也能接力下去。

今年過後,包括我在內的又一部分初創成員要畢業了,新一屆管理委員會的成員將是第一屆不包含創始成員的管理團隊。Hannah Nan是當下管委會成員之一,明年她依然會留在BCIS Editorial,並會組建第三屆管委會,接力社團的管理工作。

“我希望明年我們在保持現狀的情況下,再嘗試一些從前沒有的內容,”Hannah表示,“人員方面,團隊中肯定會有很多新面孔,領導也好、社員也好。但我認為,最重要的依然是找到我們(社團)自己的聲音,給其他人發聲的機會,並盡力運用它們。明年也是我在Editorial的最後一年了,我也希望在這一年裡能啟發更多年輕的社員,把火炬傳遞下去,也幫他們維持住這個學生組織的輝煌。”

的確,今年BCIS Editorial的主要任務將是把交接工作辦好,保證後面管理團隊和社員保持積極向上的情緒,保持原有的效率。在此基礎上,努力繼續創新,同時引領新的媒體形式、新的平臺、新的模式一步步走向最初的願景,成為一個真正的、讓每人都能發聲的公共平臺。最後,雖然BCIS Editorial的未來充滿未知,但我堅信該社團前面的路是光明的,也祝願其未來能夠延續應有的光輝。

趙穎一

北京樂成國際學校12年級學生,BCIS Editorial社團主要負責人。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