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有风险,看病需谨慎

医院有风险,看病需谨慎

医院有风险,看病需谨慎

医院有风险,看病需谨慎

阿 君

春节过后,网曝很多大医院人满为患,其壮观景象堪比春运。这其实并不稀奇,随便哪个日子去北京的各大医院,候诊大厅都有这样的长龙。不由得让人感叹中国人真多,中国病人真多!

医院是一个让人望而生畏却又不得不去的地方,作为一个现代人,从小到大,从生到死,和医院的缘分真是"剪不断,理还乱"。大病或小病,人们都习惯了找医院、看专家。如果得了慢性病或是老病号,就更是医院的常客。人们把康复的希望寄托在医院,排着队争先恐后将大把的钱送到医院,甚至把身家性命交给了医院。医院曾被认为是救死扶伤的神圣所在,现在却常被诟病是趁人之危、狮子大开口的暴利单位,甚至被痛斥为屠宰场、鬼门关——一入医院深似海,从今生死两茫茫。

在市场经济大潮下,医疗产业化、市场化使得看病成为普通人最大的开支之一,"病不起"是人们最普遍的感受。随便看个小病几千元,住院治疗每天医药费上万元。一个大病足以消灭一个中产,普通家庭面临大病的经济困境更是苦不堪言、不胜枚举。经济指标使得如今的很多医院异化成为一个个利润可观的盈利单位,患者成了用以敛财的工具;医院居高临下占据着绝对的主动权,患者成为任由宰割的肥肉。

除了因为高昂的医药费对患者经济上的"屠宰",庸医误人、过度医疗对患者肉体的"屠宰"尤为可怕。我们必须承认医学不是万能的,还有很多疾病无法治愈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同时,让人感到无奈又悲催的是,"没病看有,小病看大,大病扒皮"的现象长期存在,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既有真才实学又有仁爱之心的医生所占比例并不很高。一方面,医院的误诊率、医疗事故居高不下,实在不能说我们的整体医疗水平有多高。人们不信任小医院、民营医院,因此大医院、公立医院才有形同春运的壮观人流,而大医院的治疗效果也往往令人失望。年轻医生不必说,很多顶着专家、教授头衔的医生也不过徒有虚名。另一方面,在现实、严苛的经济指标和利益捆绑下,又有多少医生敢于、乐于独善其身,真正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呢?看看那些辞职的三甲医院医生的内心独白和他们所揭示的医院潜规则,真是让人不寒而栗!庸医误诊和过度医疗成了去医院就诊的两个最大风险。于是就有这样流传甚广的苦涩笑话:一,如果医生都失业了,老百姓死亡率会下降50%;二,病人一看见收费单子,吓出一身冷汗,重感冒就好了一半。

去医院的次数越多,就越会感到,医院有风险,看病需谨慎。看病是个不折不扣的高难度"技术活",是对体力、耐力、承受力、智力、判断力、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综合协调能力的综合考验。生病不去医院有风险,去医院仍然有风险,甚至是更大风险!只要一踏进医院的大门,你的身体、隐私、金钱就交给了命运——你不知道遇到怎样的一些医生,会得到怎样的处置和"发落"。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人们的切肤之感。

在医院面前,患者是弱势群体;在医生面前,患者是不幸的人。而要评价一个社会就要看这个社会如何去对待他们之中的弱势群体和不幸的人啊。

看病难,风险大,怎么办?健康专家的三句话算是给我们的一点安慰:

一、最好的医生是自己;

三、最好的药物是食物。

努力学会自救、自求多福吧:好好保养身体,多学保健、医学知识。拥有好身体,就是最幸福、富有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