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歷史上的沙金開採

安康歷史上的沙金開採

黃金具有價值尺度,並擔任起支付、流通、貯藏社會職能是在西漢後期,《漢書・食貨志下》:王莽即位,“黃金重一斤,直錢萬”。同書《王莽傳上》:“聘皇后黃金二萬斤,為錢二萬萬”。同時還出現了以黃金為貨幣的麟趾金和馬蹄金。北宋沈括《夢溪筆談》說:“麟趾中空,四傍皆有文,刻文極工巧;馬作圓餅,四邊無模範跡,似於平物上滴成,如今之幹柿,土人呼為柿子金”。後一種叫法,即柿子金,安康月河川道淘金者直到近代仍沿襲其稱謂。民國初年,漢陰縣白廟壩有一個叫謝運洪的淘金人,第一次在月河階地上淘出拳頭大柿子金一枚,重1300多克。1977年,陝西省地質局七隊實驗室的職工,亦在恆河西岸階地上發現柿子金一枚。

安康歷史上的沙金開採

《管子》曰:“金起於江漢”,而漢江沙金富集地段則主要在安康漢江北岸支流階地《唐書・地理志》雲:“金州漢陰郡,漢陰月川水有金。”“西城漢水有金”。

《續陝西通志》雲:“漢水入境至出境長六百里,沿岸多沙金,居民用木床、竹簍淘取”。又云:“月河堡俱產沙金”。

安康採金歷史非常悠久,從春秋戰國時起,人們就在漢水及其支流用簡陋的木床(淘金盆)、竹簍等原始方法採集黃金,開發並利用漢水兩岸豐富的沙金資源。從而留下了眾多的遺蹟。

《雍大記》載,漢陰恆河“北岸,有古之淘金場”。

安康歷史上的沙金開採

《讀史脞說》載,安康“鯉魚山下金頭嶺,秦漢淘金場”。

《宋史・列傳九十九・蘇頌》“治平年間(公元1064-1066年),時知金州張仲宣所部金坑”採金以貢。

1989年,安康地區文物普査隊在石泉縣前池鄉發現古淘金場一處。該淘金場由於池河上游毀林開荒,河流被沙石壅塞,河床抬高而處於池河南岸一級階地,系採用平巷掘進方法掏金,排列成橫,共四條巷道,巷道入口以青磚、河卵石壘砌而成,已坍圮。村民淘金清理出約五米老洞,內無磚石,有大量朽木碎片,當初似以木柱支護,遺蹟無存。遺物有磚,長32釐米,寬16釐米,大面施繩紋;空首鐵钁和鐵鍤,皆鏽蝕略現器形;殘石斧兩隻,打磨兼制,形較粗糙。據遺蹟判斷,該淘金場為漢代遺址。

安康歷史上的沙金開採

同時,在漢江北岸第四紀地層中還發現有眾多金洞遺蹟,如原安康花園鄉胡家灣金洞、七里溝金洞、長嶺金洞、豐陽寺金洞等等,而且還留下了許多與古代淘金有關的地名,如江家店的金船、恆口的金潭、月亮壩的金兔灣,還有金斗坡、金頭嶺、金鴨灘等,充分反映出安康古代採金的盛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