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歷史上的大鐘

安康歷史上的大鐘

安康有別於古代編鐘的正圓口大鐘則出現在隋唐之間,據地方誌記載,有如下大鐘:

旬陽黃道觀鍾,隋開皇年間(581-600年)黃道觀鑄。

漢陰龍興寺鐘,唐貞觀年間間(627-648年)龍興寺鑄,每擊聲聞數十里。

天寧寺鐘,原在安康市團山鋪松林山真武寺,相傳鍾為飛來也。

紫陽真武殿鍾,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大鐘一隻,墜圭山寺中。

紫陽顯鍾溝鍾,據《紫陽縣誌》載,昔溝水漲,湧出巨鍾二隻,故名顯鍾。

安康市星羅寺鐘,宋嘉定年間(12081233)鑄,重萬斤款制古甚,上載職官姓氏。

安康市天聖寺鐘

,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鑄造,重萬斤,上載職官姓氏。

安康市天王寺鐘,明嘉靖年間(1522年)鑄造,原在安康市秦郊鎮龍頭廟內,重萬斤,金州知州張藻、武備將軍王一麟等鑄。

安康歷史上的大鐘

白河九峰寺鐘,明隆慶年間(1567-1572年)鑄造,高六尺以上。

平利西寺鐘,《平利縣誌》載,古殿外有鍾,字跡沒,不知鑄自何時,“西寺晨鐘”為平利八景之一。

這些大鐘,多數為宗教寺院而鑄,其中明代鑄鐘較多。這是因為明朝廷和地方都有鐘鼓樓之設,其地遍設大型鐘樓,懸掛巨鍾,有事報警,無事報時。在現代通信設備還未發明之前鐘樓是城市防禦的重要工具。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金州知州柏崖子楊道夫撰文《金州創建鐘樓記》說:

嘉靖十九年九月柏崖子來守金州。民皆曰“州不可無鍾”為措鐵命匠以鑄鐘,越明年夏初,柏崖子北旋,民又曰“鐘不可無樓”。乃措磚石木料建接於州治東南十字街。以樓貯鍾以鍾司晨昏之節,門通道四面,巍然端聳,誠金州一大觀也,是役也,柏崖子主之,而同僚諸公各輸力以贊之功成。暨終工,官者匠作,鐫石砌壁以垂於未者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