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再也拍不出這樣的電視劇了!

國內大多數跟歷史沾邊的電視劇都是打著“歷史”的名頭,其實內裡講的還是那些

風花雪月、兒女情長的事兒。

但《走向共和》的精彩之處是在於它紮根於歷史,著眼於大時代下的風流人物,不僅講他們的波瀾壯闊,更是講他們的身不由已和與時浮沉。

《走向共和》的製作精良可以從它的選角中窺到一角,幾乎每個叫得上名字的人物在服化上都跟本人能達到80%的相像:

袁世凱:

中國再也拍不出這樣的電視劇了!

孫中山:

中國再也拍不出這樣的電視劇了!

李鴻章:

中國再也拍不出這樣的電視劇了!

宋教仁:

中國再也拍不出這樣的電視劇了!

黎元洪:

中國再也拍不出這樣的電視劇了!

李蓮英:

中國再也拍不出這樣的電視劇了!

它選取了清朝光緒年間到孫中山準備二次革命之前的這段時期,其中包含了洋務運動、甲午戰爭、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等一系列事件,這一時期可以說是中國近代史上最風雲變化的幾十年。

它幾乎完美而立體的刻畫了這一歷史時期中最重要的4個人物:

慈禧、李鴻章、袁世凱、孫中山

他們不再是一般影視劇或者歷史書上用一個形容詞就能定性的“紙片人”了,而是有血有肉、有功有過的“活人”。

要是我的生日過寒磣了,不僅我的面子沒地方擱,朝廷的面子也沒地方擱,同治中興以來的氣象都跑哪去了?這樣一來,不單洋人瞧不起,連老百姓也瞧不起。洋人瞧不起你,他就敢欺負你,老百姓瞧不起你,他就不服你,這樣就會出事,祖宗的基業就會毀於一旦。

——慈禧

呂中詮釋的慈禧不再是暴虐、隻手遮天的惡鬼老太太,她更像是一個愛慕虛榮、不懂裝懂的尋常老太太。

中國再也拍不出這樣的電視劇了!

她不大在乎北洋水師是不是兵強馬壯,是不是彈藥充足,大多時候她都只在乎自己60歲的生日能不能風風光光地度過而已。

同時她又自大地認為李鴻章所敘述的“日本視清國為關等敵人”的事實不足為患,認為這些小國鬧不出什麼大亂子來。

於是她在朝堂之上說出了“生日=面子=國家”這樣言論,足見其可笑,也足見其悲哀。

慈禧是個紙老虎式的人物,她能對著懦弱的光緒輕描淡寫地說出將珍妃“扔到井裡頭去”,又在列強追責時哭著說出“我不想死,你代我去死”這樣的話。

中國再也拍不出這樣的電視劇了!

她一邊把義和團玩弄於鼓掌之間,既讓他們擋槍子兒當炮灰,一邊又在逃難時不忘囑咐前去談判的大臣“把我那件過壽時的衣服拿回來”。

《走向共和》沒有妖魔化慈禧,但更多時候則是展現這個人物的悲哀與荒唐,借這個全中國最位高權重的婦人形象,來反應那個時代大多數人的“婦人之仁”。

人民?我從來沒有見過什麼人民。我只見過人,一個個活生生的人。

——袁世凱

孫淳飾演的袁世凱堪稱全劇最成功的角色,他演活了這位亂世梟雄的野心與懼怕。

這個人是中國上下五千年官場厚黑學的集大成者,他從發跡、鼎盛、再到沒落都是中國社會的縮影。

中國再也拍不出這樣的電視劇了!

他靠著左右逢源、阿諛奉承、收買人心發跡,卻也在發跡之後真的做了一些實事:

廢科舉、辦新學、訓練警察、組建新軍

是他親手結束了中國的封建制度,卻也是他一心想要再當皇帝。

這裡的袁世凱不再是一個簡單的“獨裁者”形象,他有自己的政治抱負,也有自己的精明算計。

稱帝前夜袁世凱和自己姨太太打趣說“你一個婊子也想當皇后”,與他風雨同舟多年的姨太太則回嘴“你一個痞子也想當皇帝”。

袁世凱是亂世中的大才,可惜他只能看到自己的利益,看不到家國大義,他說他沒見過人民,只見過一個活生生的人而已。

中國再也拍不出這樣的電視劇了!

大清國人人有病,愚昧之病。 被奴役著卻以為自由著,從來不知道平等為何物,不知自愛且不懂愛人,一句話,奴才不知道自己是奴才。 所有這些病症都是一個總病根,那就是政治之病:華夏四千年的封建專制。

——孫中山

《走向共和》裡塑造的“國父”孫中山不僅只有意氣風發、心懷大志,更多時候他是鬱郁不得志、甚至是失敗的。

他滿腔熱血、一心想要治中國的病:

愚昧、專制的病。

可總是事與願違,被同僚背叛、被清廷通緝,被旁人不理解。

中國再也拍不出這樣的電視劇了!

他為了躲避追捕在檀香山旅居數十年,一直都是靠哥哥救濟,革命多年,卻不見成效;孫中山甚至想要哥哥賣掉家裡的最後一頭牛去日本辦學堂。

推翻清廷之後他沒看出袁世凱的狼子野心,放任袁坐上了大總統之位,也放任這麼多年的革命成果付之東流。

但正是由於這些“瑕疵”才更顯得人物豐滿,自始至終,孫中山都心懷天下:

他想要革除封建制度,想要建立一個新世界。

中國再也拍不出這樣的電視劇了!

他從沒被權、錢矇蔽過雙眼,是個徹頭徹尾的理想主義者+實幹家

這兩者衝突嗎?

在孫中山身上並不衝突,我們看完只會為這個辛勞一生的革命家鞠一把辛酸淚,他做的太多了,也太累了。

我大清國民連活著都不怕,還怕死嗎?

——李鴻章

《走向共和》一直有一個爭議點:是不是洗白了李鴻章?

我們在歷史書上認識到的李鴻章是個喪權辱國的賣國賊,可劇中所呈現的李鴻章則是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謀臣。

中國再也拍不出這樣的電視劇了!

全片前三分之一的主角是李鴻章,他參與了洋務運動、甲午戰爭、戊戌變法等重要事件。在這些大事件的背後,是一個老人的身不由已。

他一邊要在列強之間斡旋,保留清廷的最大利益;一邊要在朝堂之中“欺上瞞下”,哄得慈禧開心,斥得將士賣命。

腐朽到骨子裡的清政府一再退讓保安穩,仗打輸了就推李鴻章出去籤割地賠款的協議。李鴻章知道,自己簽下協議就會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不得翻身,可不籤又能怎麼辦呢?

他只能不斷和列強講價,說“無論如何再少點,就作為老夫回國的旅費吧”。

中國再也拍不出這樣的電視劇了!

他一邊給朝廷辦事,一邊自我調侃著“我又得去賣國嘍”,這個中的心酸真是讓觀眾忍不住落淚。

李鴻章面對著虎視眈眈想要瓜分中國的列強說到:我大清國民連活著都不怕,還怕死嗎?

中國再也拍不出這樣的電視劇了!

是啊,在那樣的環境、那樣的時代生活,生不如死。

《走向共和》為我們勾畫了清末民初的眾生相,它是一部真正尊重歷史的正劇,沒有演繹、沒有戲說、而是紮實地展現了中國社會的動盪和變革。

前有《大明王朝1566》,後有《走向共和》,借古事、諷今義,我心中的國劇巔峰什麼時候拿出來看都收穫滿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