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境界,看《冈仁波齐》之后再谈境界,你处在哪个层次上

就境界而言,人生有三境界,即物质境界、精神境界和灵魂境界。

《冈仁波齐》上映时,我是闻所未闻,不知是这部电影的宣传不够还是片方的低调,说实话,在电视机里看完这部电影后,我觉得没去电影院捧场,真的有些对不起导演张杨的。

对于很多国人而言,已经有很大一部分已经达到和超越了第一境界,即物质的生存条件,尤其是北上广深和沿海城市,衣食住行早已不成问题,现在更多的是考虑衣食住行如何变得更好的问题了。但据很多的民意调查来看,很多人的物质生活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了,但幸福指数却变得很低,很多人都有着我虽然开着宝马车,但我的心里却在哭泣的感受。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说明了精神上信仰的缺失与灵魂的不够滋润。对于去过西藏深度行的人,尤其是见过朝圣者的人而言,《冈仁波齐》可能会让你更深刻的理解藏民族以及信仰这个词汇。

人生三境界,看《冈仁波齐》之后再谈境界,你处在哪个层次上

我去过西藏,但没有看到像电影中这样一步一拜的朝圣者,可能我只是个匆匆而过的旅客,没机缘真正见识到这样的信仰者。对于信仰的力量,我除了震惊,还有的就是可怕,震惊的是他们可以缩衣节食,穷其一生只为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朝圣,只为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转山。可怕的是为了朝圣,追求精神上的一次逾越,很多人可能就因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在真正说《冈仁波齐》之前,很有必要科普一下什么是“冈仁波齐”。 冈仁波齐在藏语中的意思是“神灵之山”,是藏民心中的一座神山,类似于我们汉民族心中的道家仙山—昆仑山。

它与梅里雪山、阿尼玛卿山脉、青海玉树的尕朵觉沃并称藏传佛教四大神山。这点可与我们汉传佛教的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普陀山为四大佛教名山相媲美。冈仁波齐海拔6656米,与8848米的珠穆朗玛峰也相差不多。

藏民为什么是认为“冈仁波齐”是神山,据藏族史籍《冈底斯山海志》中记载,人们对于冈仁波齐神山的崇拜可上溯至公元前1000年左右。它终年积雪的峰顶能够在阳光照耀下闪耀着奇异的光芒,夺人眼目。据说佛教中最著名的须弥山也就是指冈仁波齐。认为这是一小世界之中心也。冈仁波齐也曾被称为“九重(万)字山”, 藏传佛教认为此山是胜乐金刚的住所,代表着无量的幸福。对于把朝圣当成一生中头等大事来看的藏民来说,此山的神奇莫过于在每个人心中神圣的存在了,所以常年在此处转山的信徒不断。

人生三境界,看《冈仁波齐》之后再谈境界,你处在哪个层次上

咱们还是说回电影,《冈仁波齐》在我看来,根本不像一部商业片,根本就没按商业片的套路走,是以纪录片的拍摄手法,演员几乎都是原汁原味的日常生活般的素颜出镜。但却创造出了过亿的票房收入,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消费者愿意为真实买单,愿意为影片中的某种力量买单,这力量就是信仰的力量、精神的力量,灵魂滋润的力量。简朴、归一的风格就像禅宗的顿悟法门一样,真指人心,让你当下成佛。

小编更是认为,未来影视作品的大趋势除了要走娱乐化之路,还有另辟溪径,走精神与灵魂救赎、净化之路。因为有《天道》电视剧在先,也有《我不是药神》电影在后。剧情单薄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看完不知所云,只要你的影视作品有震撼人心的东西,自然有好的口碑,而《冈仁波齐》就是这样的一部电影。藏人那神秘的信仰源泉来自哪里?一种真实传达西藏特有的文化及精神的源泉。每磕一个长头都是对一种内心的谦逊,每一个长头都换来一次自我的心安,正所谓,此心光明,心安处即吾乡也。这就是灵魂的归宿感,生活中大都市里的我们即使吃穿不愁,但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这就是不知心在何处。

好了,说了这么多,也很有必要简单的说一下剧情了,让未看过这部电影的朋友们也有个大概的认知。电影《冈仁波齐》是由张扬导演,由尼玛扎堆、杨培、斯朗卓嘎等主演的纪录片。冈仁波齐剧情主要讲述了尼玛扎堆等十一个藏民在2000公里朝圣之路上发生的故事。

普拉村村民尼玛扎堆在父亲去世后决定完成父亲的遗愿,带着叔叔去拉萨和神山冈仁波齐朝圣。时正马年,正好是神山冈仁波齐百年一遇的本命年,所谓的本命年,藏历马年信徒们认为如果转10圈,可在500年轮回中避免下地狱之苦,转100圈便可成佛升天。

小村里很多人都希望加入尼玛扎堆的朝圣队伍。这支队伍里有即将临盆的孕妇、家徒四壁的屠夫、自幼残疾的少年,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故事也怀揣着各自的希望。为了去冈仁波齐,这支十一人的队伍踏上了历时一年,长达2000多里的朝圣之路。

影片中2000公里的朝圣之路和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美景完美结合,如同一幅精美画卷引人入胜。身在其中的朝圣者不知疲倦的叩拜在皑皑雪山、山间冻湖间,使得观众为空灵壮丽的藏区风光着迷。不同于以往聚焦西藏的影片,张扬导演通过《冈仁波齐》中对藏民真实简单的生活信念追求、信仰精神的细腻呈现,将藏区淳朴民众骨子里的纯净、虔诚不加烘托的白描出来。

人生三境界,看《冈仁波齐》之后再谈境界,你处在哪个层次上

对于电影中对“生死,不卑不亢,无喜无悲”的描写很有感触,记得以前看过索甲仁波切上师写的《西藏生死书》,真的是令人大开眼界,对于汉民族而言,轻易不言“死”,而且很忌讳这个字眼,但藏民族很可能对生、对死有独特的认知,他们中的很多人可以直面死亡,这种精神层面的差距跟信仰有莫大的关系。片中虔诚而淳朴的藏民,为朝圣而生,亦为朝圣而死,是一种对自然及信仰的绝对尊重与膜拜。电影里的朝圣之路是打消心中疑惑杂念的旅途,让人升起了去西藏的念想,甚至有一些曾经去过的人也打算以行走的方式再去一次西藏,正如我本人一样,还打算再去一次。去拉萨、去冈仁波齐进行一次朝圣。当你真真切切的体会了朝圣路上的每一次俯身所付出的气力,明明白白的感受过流淌在藏族人民血液里最自然坚定的信仰时候,你的心里也有可能充满了光明。

写到这里,想起了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诗:那一天,我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我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我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那一瞬,我飞升成仙,不为长生,只为佑你喜乐平安……

“信仰”这两个字在我有心海里无限放大,也许正如《冈仁波齐》海报上所说的,我们都在朝圣的路上吧。这或许就找到了人生的意义所在了。十万个长头磕完,会洗净你一身的戾气,会让你谦逊,会让你内心充满光明的力量,或许你的幸福指数就会飙升了,面对影片中的人物,那些质朴而又虔诚的笑脸,你还会说你苦吗?累吗?

人生三境界,看《冈仁波齐》之后再谈境界,你处在哪个层次上

谁都不知道,当下还有多远。更不知道,下一个俯地起身,人生会如何选择。但只要内心充满信仰,你就会心无所住而生其心,你就会来则应之去则不留。你就会常存善护念。

感受写完,就此搁笔,最后说一句,我还欠导演张杨一张电影票。


分享到:


相關文章: